野菇的生存绝招
2018-12-05
对地球来说,野菇就像清道夫,它们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努力将地球上的碎屑、尸体从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让那些累积其间的有用分子,回归到大自然中再度被利用,且不再占用地球的有限空间。不过这些小小清道夫,到底施了什么魔法,可以让大小是它们数倍,甚至数百倍的有机物消失不见呢?
三大营生模式
原来各种野菇成员在扮演分解者角色时,与其获取养分来源的生长基质建立了三类互动营生模式:腐生、寄生、共生。这三类模式很难加以清楚划分,因为有些真菌只具一种营生模式,有些真菌却兼具几种。目前菇类的营生模式可说是动态的,它只是反映过去长期演化和适应的结果,且要从一种模式转变为另一种,需要漫长的岁月和环境的诱导。
寄生于枫香上的灵芝,属于兼性寄生菌
模式一 化腐朽为神奇的腐生
腐生性野菇仅生长在没有生命的有机质上,它们和其他小型真菌及细菌组成了地球清洁队,是让地球资源回收利用的一支主力部队。
这种小皮伞属菇类为利用土壤养分的土栖腐生菌
森林中的腐生性野菇如以栖所来分,可以分成两大类,即木生性与非木生性。木生性野菇主要分解利用木材的纤维素和木质素作为其生长的营养来源,学术上称之为“木材腐朽菌”。大部分的木材腐朽菌仅利用树木死的组织(木材),但也有些木材腐朽菌具有弱病原性,当树木的生理机能较为衰弱时,便进一步危害活的组织,如灵芝、乌芝,而这些兼具病原性的野菇又被称为“兼性寄生菌”。
此外,根据木材腐朽菌利用木材成分的类别,又可将其细分成两类:
一类为“木材白色腐朽菌”,它们分解利用木材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然而木材原本就是因为含有木质素才呈黄褐色,因此当木质素被分解利簇生沿丝伞为常见的一种木生性腐生菌用后,木材便褪色或变成白色,于是这类腐朽菌就被简称为“木材白腐菌”。
另一类木材褐色腐朽菌则只能分解利用木材的纤维素,留下木质素,因此经它们腐蚀过的木材并不会褪色而仍呈黄褐色,于是被简称为“木材褐腐菌”。
至于非木生性野菇,指的是那些腐生于非木材类基质上的菇类,主要靠分解如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植物的枯枝落叶、土壤内的腐殖质等,吸收其中的养分。森林中或草地上的软菇多属此类,而在动物排泄物上常可发现的大型担子菌或子囊盘菌也是其中的一员。
常见于牛粪上的粪生鬼伞
模式二 忘恩负义的寄生
寄生性野菇可以侵入活的寄主体内,并对寄主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它们的寄主对象包括了树木、草本植物和动物等,有些甚至还会寄生在不同种的真菌上。常见的菌类有寄生在昆虫身上的冬虫夏草,或是寄生在树木上的有害木层孔菌。当然,大部分寄生性真菌也都具有腐生能力,也就是当它们把寄主生物杀死后,仍然利用其残体当养分,以完全利用其剩余价值,这类真菌又称“兼性腐生菌”。但有些寄生性真菌却不是这样,当寄主生物死亡后,它们就无法继续在那里生活了,如寄生在玉米的一种异担子菌─玉米黑粉菌,这类真菌又称“专性寄生菌”。
寄生于昆虫虫蛹内的蛹虫草
模式三 知恩图报的共生
共生性野菇也可视为无害寄生性真菌,此因共生性野菇同样也会侵入活的寄主体内,从寄主身上获得养分,只是共生性野菇不会对寄主造成伤害,反倒有益于寄主。可说是野菇与寄主共同演化达成互利共生的好榜样。
共生性野菇绝大多数都是和植物的根部形成共生关系,称之为“外生菌根菌”,如松茸、黑块菇、鸡油菌,以及大多数的牛肝菌科、鹅膏科和红菇科的成员等。
壳斗科树木附近的林地上常可发现模样美丽的共生性野菇
这些野菇可说是森林树木的守护神,它们的菌丝在树木根部的细胞间隙生长,没有直接深入细胞内,所以不会对植物根部的正常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从外观上看,一般有外生菌根菌生长的根部布满了菌丝且较为肥大,我们称这类根部为“菌根”。由于菌根较为肥大,且菌丝向外延伸扩展,增加根部的表面积,因此吸收土壤水分及养分的能力也较强;此外,树根因有菌根菌的保护,其他病原菌较不容易侵入,而且还能帮助植物抵抗不良环境例如干旱,对树木来说可谓好处多多。另一方面,对这些菌根菌来说,则可以共享树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碳水化合物,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种互益共生的密切关系。
鹅膏科菇类多为树木根部共生的外生菌根菌
外生菌根菌=人间美味?
为什么十有八九的珍贵食用菇,如鸡油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或黑块菇,皆是外生菌根菌?天赋异禀的好滋味固然是胜出之道,不过最主要还是因为它们始终无法人工栽培,物以稀为贵,自然价格就居高不下了。例如栽培松茸,首先要有接种源(培养菌丝体或孢子)、活的松树林或松苗及适合生育地,再来便要确保接种成功,而自然界还有许多菌类会与之竞争,最后很难控制发菇的状况。直至今日,日本已对此栽培技术研究了数十年,还是没办法获得成功。
与菇类菌丝共生的植物根部较一般肥大
属于外生菌根菌的兄弟牛肝菌,是老食客眼中的珍馐
选自《自然野趣大观察》,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刊被授予选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