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2018-12-05问绍飞

体育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一体化课外俱乐部

问绍飞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问绍飞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管理模式、指导思想、目标、运营机制、发展现状等几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制约我国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的因素,优化符合中国高校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

自1994年引进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进入中国后,体育课的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国家教育部在推进教育改革,高校也在探究新的教学模式,这些都为体育教学俱乐部开展做了前提条件与重要保证。在体育课俱乐部教学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课内教学延续到课外体育,课外实践通过课内所学知识去指导,课内课外相辅相成,通过成绩、学分等形式控制俱乐部学员。这一模式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而提出的。它以健康教育、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指导,达到实现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功能为目的,代表高校体育课发展趋势。但发展至今,虽然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良好效果,但也伴随着很多问题,许多高校并没有结合各自实际的现实情况进行实施,并没有达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预期结果。

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1.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是将课内教学延续到课外体育,课内学习运动技术和技能,课外实践通过课内所学知识去指导,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根据发展体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将课内外体育锻炼进行整体设计、组织安排、考核评价和管理,形成“一体化”模式。

1.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在“一体化”俱乐部模式中,教师要转变职能,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在保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考核的制定,将消极被动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式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实现了有形效果和无形效果的统一,教育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统一。

1.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目标

“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学生都经历“不能独立”到“逐步独立”到“完全独立”的过程,而教师的作用则在慢慢地弱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终极目标就是从掌握运动技能,到培养体育态度,使学生逐步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主、有效的锻炼,实现 “要我锻炼”——“我要锻炼”——“我会锻炼”过程的转变。

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文化、经济、体育政策背景的差异为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多样丰富的土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目前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在实施中有些领导认识不足、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文化缺乏、项目选择受限、场地器材匮乏、经费不足制约了项目的开展,也影响了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学习。外加上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大纲太细化,课程评价体系滞后,方法简单,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也制约了俱乐部开展。

深圳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在原有引进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上发展和创新,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反复的探索与反复实验,使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走向个性化、综合化、系统化、全面化等方向发展,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良好发展。但反复的探索与实验,一直没有形成标准化、固化可推广的模式是目前遇到的大问题。

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

3.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四要素的优化

3.1.1物质的保障

经费、场地、器材、师资是体育俱乐部教学开展的保障因素。体育教学俱乐部在依靠学校拨款的前提下,还要争取社会赞助、体育发展基金等渠道融资筹集费用,实现造血功能,保障俱乐部开展所需经费。有经济实力高校要尽可能的建造与购买足够场地、器材,没有条件的单位需因地制宜,发挥“一馆多用”“ 一物多用”“ 一场多用”的三自主方法,解决场地、器材所需。还要完善师资结构,加强师资的培训培养的教育工作,并结合外聘师资政策,保证师资资源,确保体育教学俱乐部有效开展。

3.1.2政策的支撑

体育教学俱乐部涉及到多方面,仅仅依靠学校的体育部门去管理,很难能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它需要学校部门齐心协力支持,共同参与。学校首先要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条例》,做好岗位职责划分,规章制度,做到齐抓共管。还要依靠学生自管自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弹性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目标,完善岗位职责负责人的激励与约束政策,加强人才管理。实行更为完善的五级制管理模式,即由校领导负责,领导教务处、体育部门、社团组织,并且各部门下设各个专项俱乐部,专项俱乐部下设代表队。

3.1.3明确的目标

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鼓励大学生掌握1到2项运动技能,培养体育锻炼习惯、运动乐趣,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设置课程目标。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目标应包括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最终实现“要我锻炼”、“我要锻炼”、“我会锻炼”的过程转变。

3.1.4完善的机制

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层次化分组,打破年级班级,自主选择内容、课程、教师。学生的课程考核可实行多维评价,从出勤、态度、创新能力、自评、互评、进步幅度等多方面进行终测,设置各项权重系数,达到科学的评价体系。

3.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

通过大学公共俱乐部将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起来,首先实施教学的“三自主”,学生可以自己去选择上课项目,教师以及上课时间;其次实施教学的“三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和课外的互动以及现场和网络的交流互动;再次实施教学的“三自治”,学生通过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来进行自治的体育活动。最后实施“三开放”,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以及资源的开放,将这三种模式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大学生体育课程培养的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设定基础培训站(理论与方法培训)、技能活动站(口试、笔试)以及技能的评价站,学生在进入新站或者选择新内容之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先进入基础站,或直接进入技能活动站,自行选择内容。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在各个站点进行指导、考核。整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程序,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后,根据考核结果将再次分层,选择继续提高,还是对原内容继续学习。

图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路径

图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过程优化设计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自开展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对教育不断的深化改革取到了积极作用。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领导重视不足、经费、师资、场地、器材等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俱乐部运展。

4.1.2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以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为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形成终生体育意识为终极目标。

4.1.3俱乐部模式涉及部门广,单一的体育部门没法保证方方面面问题。在课程考核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推行的模式,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4.2 建议

4.2.1优化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应当紧抓物质保障、政策支持、明确目标和完善机制四个要素,从领导、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进行任务分配、责任划分,做到齐抓共管。

4.2.2实行“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路径,设置培训站,优化现在俱乐部运作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自由和开放的选择模式,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推进教育深入改革。

[1]周云飞,陈东岗,刘建平.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86-89.

[2]张铁明.高校体育俱乐部社会化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科,2003(7):48-49.

[3]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8):55-57.

[4]付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J].四川体育科学,2006(3):110.

[5]刘志敏,丁振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8(3):82-86.

[6]雷继红,贾进社.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109-111.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ed in-and-out Class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 PE

WEN Shaofei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Jiangsu, China)

2014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YCTCJY055。

问绍飞(1986—),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一体化课外俱乐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