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店22年进化史:从穷山沟到“中国好莱坞”

2018-12-04赵蕾丁文婷

记者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谢晋横店抗日

赵蕾 丁文婷

在两座刷着红漆,仿唐代的城门之间,近百名群演站在拱门内。他们穿着长褂,梳着发髻,拿着竹篮、长剑或屏风,在这场公主出城的戏中饰演大臣、仪仗、宫女、百姓和骑手等。据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国强介绍,截至2017年,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古装剧在横店拍摄完成。

作为古装剧和年代剧的代工厂,坐落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的横店如今被誉为“中国好莱坞”。从1996年建成第一个外景拍摄场地,22年过去,横店吸引了1323个影视制作公司在此注册登记,成为中国最大的片场,也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经济转轨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在文化传媒与电视剧行业政策两个方向上逐渐放宽规制,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电视剧都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横店也在不断吸纳新的民营资本和电视制作的过程中,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

“横店能建拍摄地,

那不是开玩笑吗?”

用横店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天福的话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横店,还是个不起眼的“穷山沟”。

徐天福出生自横店农村,印象中村子四周都是荒山,水稻田被丘陵分割成豆腐块,连片的土房挨着农田。村里大部分人靠编织草席,种植水稻、玉米为生,精神生活匮乏。

对于电视剧,徐天福印象最深的是1990年出品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每晚一家人都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走到哪里都听到人们在讨论昨晚的剧情”,他听到最多的评论就是贴近生活、真实。

这是一部以平民视角切入的现代家庭情景剧,讲述了年轻女子刘慧芳在对自己有恩和有爱的两个不同身份男人之间的摇摆。北大教授戴锦华认为,《渴望》奠定了电视剧在中国的地位。它对包括城乡、中心城市和边远城市的覆盖,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普遍覆盖和冲击,使得电视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当时,没人能想到几年后一穷二白的横店能与影视剧制作结缘。

1995年,国家广电部颁布规定,允许民营公司申请《电视剧制作临时许可证》,意味着民营公司能够参与电视剧制作。当年10月,谢晋导演正在珠海拍摄为1997年香港回归献礼的影片《鸦片战争》,为了更真实地重现道光年间广州街景,他辗转广州、上海两地找寻外景基地。

陪同谢晋导演寻景的一位负责人偶然间推荐了横店,促成了谢晋与横店集团创始人、当时的横店集团董事长徐文荣的会面。道具设计师朱国胜跟着谢晋导演实地考察,他回忆,横店没有铁路、港口,从杭州市坐大巴到横店是唯一的交通方式,约五六个小时。那时,横店镇中央只有一条名为“万盛街”的主街道,村落零星散落在山脚下,最高的楼便是横店集团八层的大厦。

“暮色降临时,街上没有灯,黑漆漆一片,只听到满屋子蚊子的‘嗡嗡声”,朱国胜记得谢晋导演摇头说,横店能建拍摄地,那不是开玩笑吗?

徐文荣却看好影视文化产业的未来前景,他再三坚持,并保证半年内一定按模型建造完成。谢晋同意试试。

1996年1月底,徐文荣带着120支工程队在横店的荒山上炸山开地,建造出一个占地总面积319亩,拥有160多座建筑物的“19世纪南粤广州街”拍摄基地,包括官府、民宅,酒肆、商铺等。

随着《鸦片战争》公映,横店的名气不断扩大。剧组纷至沓来,横店集团又接连建造了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等拍摄场景。横店影视基地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逐步发展为中国最大片场。

“中国好莱坞”

朱国胜来自安徽,从1993年跑剧组起,到2000年扎根横店,他陆续在横店跟拍了五六部电视剧,深知横店对于一个剧组的意义。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般剧组总共一两百万的制作费用,若搭建一个假的宫殿,花费约几十万,事后可能还需要拆除,挤占大量制作成本,也拖慢拍摄周期,是完全不现实的。”朱国胜认为,横店拍摄基地的建设解决了电视剧制作环节中的大难题。

另外,改革春风对电视剧行业的蓬勃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广播电视被纳入自主创收、自负盈亏的第三产业体系,我国电视剧自此进入市场化探索之路。

干禧年后,在朱国胜印象里,短短四年间,横店建起了十处拍摄基地,从秦朝到近代五千年的历史,都能在现有的场景中搭建起来。横店一度成为古装剧偏爱的“加工厂”,《寻秦记》《杨门女将》《流星蝴蝶剑》等港台影视公司制作的武侠剧均在横店取景拍摄。

“古装剧里,只要在商铺和城楼的门楣处挂上牌匾,刷上不同色的油漆,再换几个灯饰等物件,镜头里就是全新的场景。”横店一位群演管理员王小东介绍。

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时隔一年,广电总局明确了民营制作机构在电视剧制作领域的准入机制。

在此背景下,2004年,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获批成立,成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

2005年正值抗战胜利60周年,革命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代表作《亮剑》创下13.7%的收视率,成为当年央视电视剧收视冠军。为了追赶《亮剑》的余热,之后几年,每个月平均有20多个剧组蜂拥至横店拍戏,题材多数集中在谍战、反特和抗日剧情上。

朱国胜回忆,那年起,横店的道具仓库里,枪支、军官服、情报机、老式拨号电话等道具逐渐多了起来,很多人投入到赶制和买卖步枪等模具的行列中。

2007年,美国一名影视行业记者来到横店考察,他惊叹于中国大规模的造景技术。回去后,其撰写文章将横店称为“中国好莱坞”。

这股近代剧的热潮也让群演数量激增,“横漂大军”成为新名词,横店集团也成立演员公会。王小东交了10元注册费,被演员公会录入群演系统,每当有新剧组人驻横店,相关信息就会在两三个固定地点公示,“通知上只有时间地点和需要人数,不会写是谁的剧组,这样对每个人都公平。”

横店遭遇“抗日神剧”争议

抗日剧的泛滥,也曾让横店一度饱受争议。

8年前,王小东刚来横店时,每隔几天,他都要在某部抗日剧中频繁串角。

上一场还是贴着八字胡的日本兵,下一场就穿着八路军的衣服,拿着步枪或军刀和几十人一起向前冲,“有时候跑着跑着假装被炸死了,化妆师就在衣服上喷上调配的红色颜料。”各类抗日戏里,王小东一演就是4年。

2006年起,广电总局严控古装剧,要求每家卫视黄金档每年播出不得超过两部。横店集团召集一批行业专家研究往年的政策和规律,决定由抗日剧扛起电视剧复苏的大旗。

“抗日热潮”持续燃烧荧屏,横店影视城里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有媒體报道,“鬼子”演员一天死八次,横店影视城一年杀“鬼子”近十亿,可以绕赤道一圈,被戏称为“横店抗日根据地”。另外剧中夸张手法也遭到网友的吐槽恶搞,“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情节引发观众声讨。

谈起这段发展经历,徐天福没有忘记横店遭受的诟病。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行业的资金大量流入到影视制作中来,加上电视制作模式转企改制,大大小小的新公司成立,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和院校毕业的专业导演、制片去比,再加上横店有全国最多的近代拍摄场景,承接的戏也最多,拍摄过程由剧组现场把控,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

2013年,广电总局下发“22条军令”,所有抗日剧都需重新审查,抗日剧黄金档播出将受到限制;抗日传奇剧、戏说剧等直接喊停。

“想制作出经典作品,

还要紧握时代脉搏”

2010年iPad的出现,近几年短视频、直播平台的风行,媒体移动形态的形成改变了受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从而影响了演员的养成机制。

横店资深制片人王宇轩体会最深,他感受到电视行业的急剧变化——近三五年,IP剧、玄幻、青春网剧等多种架空历史和现实的剧情剧异军突起,催生出一批受欢迎的流量演员。

“事实上,国内的演员培养机制还没有跟上电视产业的发展需求,影视制作方短期培养出来的人演技并不够扎实,而一线演员少、档期满,导致片酬高,大部分电视剧请不起几个一线演员。”王宇轩认为,这也是电视剧内容生产质量跟不上、演员市场无序的原因之一。“这些IP剧能够很好地规避政策风险,又具有较稳定的年轻受众群体,从商品属性来看,多数投资方更喜欢这种交换价值高于价值的电视剧,演员选择上,自然也会倾向于明星化。”

徐天福认为这是市场主导下电视剧发展初期的必然阶段,“也要看到这两年年轻导演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时有出现,要给他们时间。”

“归根结底,任何时代里,想制作出经典的电视作品,还是要紧握时代脉搏,生产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这也是横店影视工业化之路追求的目标。”徐天福说。

猜你喜欢

谢晋横店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横店少了戏
缅怀谢晋导演
关晓彤加冕“横店公主”国民闺女圆了公主梦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