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18-12-04卢文忠
卢文忠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精神,是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时代的要求,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教师队伍、校园文化和职业教育等方面讨论学校如何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 教学改革;工匠精神;培养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students by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erms of curriculum setting, classroom education, practicing education, teacher team, campus culture and career education.
[Keywords] teaching reform;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e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受到各行各业的一致认可和赞赏。“工匠精神”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内容,新课题。新的发展,新的形势,新课题,给学校课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教育改革,学校责任在肩。
1 课程设置方面
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劳动。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目前,在学校里,还没开设“工匠精神”相关的课程,使得“工匠精神”难以进校园,进课堂。各学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需要,积极开发“工匠精神”的系列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评价体系等。通过课程的学习,向同学们讲述“工匠精神”的起源和时代价值,让同学们通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和考核,掌握“工匠精神”相关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理论教学课时外,还要有实践课时,以便同学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课堂教育方面
课堂教育是学习的最主要形式。一是运用新媒体。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新媒体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和青睐。在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出三尺讲台,除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外,更要广泛运用“互动性强,吸引力强,参与性强”的QQ群、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慕课等新媒体手段,让“工匠精神”通过新媒体传输到同学们的身边,让“工匠精神”触手可及,始终吸引同学们的眼球,提高“工匠精神”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丰富教育形式。“工匠精神”的教育,除了老师的理论教学外,还可以通过观看有关影片,邀请劳动模范现场教学,同学们讲述身边的“工匠”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丰富教育方式,提升“工匠精神”的教育效果。三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是学习的重要辅助形式,是第一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要积极组织“工匠精神”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讨论会等校园活动,让同学们在活跃、轻松的活动中学习和领会“工匠精神”。
3 实践教育方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既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工匠精神”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教育。通过实践,同学们会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体会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工匠精神”,加速形成“工匠精神”的职业价值、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相关的任课教师,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教育,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积极组织学生到工厂、学校、幼儿园等参观、实习,开展现场教学。甚至可以通过多次的实践教学,让同学们在学与做中来回历练,将知识吃透,将行为养成。总之,教师们应采取多种方式教学,将灌输式教学转化为体验式教学。另外,在开展实践教学中,要將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强化考核,增强实效性,不能将实践教学走过程,走形式,将实践课堂娱乐化。
4 师资队伍方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育振兴,教师责任在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面对“工匠精神”的新课题,第一,“传道者先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有关任课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自学、培训、远程学习等形式,积极学习和研讨“工匠精神”。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第二,要发挥教师职业精神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听其言而观其行。”教师讲授“工匠精神”,其首先应该是“工匠精神”的示范践行者。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诲人不倦,为学生树立起光辉的形象。最后,教师要勇于创新,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工匠精神”教育方法。
5 校园文化方面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同学们耳闻目染校园的一草一木,校园环境对同学们起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课程改革要与校园文化建设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工匠精神”的熏陶作用。在校园中通过广播、展板、板报、塑像、手工展、标语等,大力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全方位渗透到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宣传部、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的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宣传部,校团委和学工处的各项活动中,形成“做中学,学中做”良性状态。学校要突出“工匠”典范范例的宣传教育,营造人人崇敬“工匠”,人人争做“工匠”的良好校园氛围。
6 与职业生涯相结合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旨在帮助同学们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自身情况,毕业后能顺利就业。但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专研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隔三差五换工作,就业稳定性差。职业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课程改革要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密切结合,在指导同学们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的同时,还要帮助同学们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勇攀质量高峰,争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
总之,“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新的课题进入学校教育的视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时代之需,也是学校使命使然。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课程改革,使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曹慧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当代解读: 内涵、价值、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8.
[2] 赵晨曦.浅析大国工匠精神与德育课的融合[J].职业, 2018,8.
[3] 于瑞.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的研究[J].淮南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