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点及内镜诊断情况探讨

2018-12-04潘妙增钱伟边屯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22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结肠炎症状

潘妙增 钱伟 边屯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诊断情况。 方法 将10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分析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特征、早期诊断、发病危险因素、治疗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便血、腹泻、恶心及呕吐,病变部位累及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等。首次结肠镜检查后确诊率为 85.48%,危险因素主要为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观察组治疗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便血等,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等,临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症状;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22-008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endoscopic diagnosis of ischemic colitis.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oliti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Xueshuantong injecti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clinical features, endoscopic features, early diagnosis, risk factor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olit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bdominal pain, bloody stools, diarrhea, nausea and vomiting. The lesion site involved left colon, sigmoid colon, splenic flexure, descending colon and so on. The final diagnosis rate after colonoscopy was 85.48%. The main risk factors are blood press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lipidemia. The cur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s of ischemic colitis are abdominal pain and bloody diarrhea. The main risk factors are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tc. Clinical treatment of Xueshuantong injection is effective and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olitis;Ischemic colitis;Symptoms;Risk factors

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肠壁缺血性疾病,疾病致病因素较多,常由肠道急性或慢性缺乏血流灌注导致。该病早年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升高,使得缺血性结肠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临床医学上对缺血性结肠炎认识较浅,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待更多研究。本文通过试验,比较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和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的疗效,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特征、早期诊断、发病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結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8~76岁,平均(66.2±6.5)岁,其中男66例,女3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9~76岁,平均(64.2±6.2)岁,观察组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8~74岁,平均(67.2±7.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诊治,控制患者血糖、心衰以及心律失常等基础疾病,适当补充能量,保持患者电解质平衡及血流动力学稳定,补充扩展血管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苷[江苏省黄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家准字:H32024445,规格:6%低分子右旋糖酐氯化钠注射液(或10%低分子右旋糖酐氯化钠注射液,又名通脉液),100 mL/瓶、250 mL/瓶、500 mL/瓶]、舒血宁(银杏叶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生产,国家准字:Z13020795,规格:每片含总黄酮2 mg)以及丹参等,采取3~5 d抗感染治疗的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具体方法:将100 mg的血栓通注射液(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家准字:Z23020787,规格:每支装2 mL:100 mg)注入到浓度为0.09%的250 mL氯化钠滴流瓶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 d。

1.3 观察指标

利用纤维结肠镜检查所有患者肠道情况,整理检查结果。记录患者肠道病变部位、黏膜表现、内镜检查前后演变、检查准确率、安全性和并发症等情况,评估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

1.4 疗效判定标准

缺血性结肠炎治疗转归: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具体判定方法如下:痊愈,表明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且黏膜也恢复正常;显效,表明患者接受治疗后,水肿、充血、溃疡等症状几乎消失,但是黏膜尚存在片状红斑现象;有效,表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水肿、充血以及溃疡等症状有所缓解,但尚未痊愈;无效,表明患者接受治疗后,各种临床症状均未明显好转。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疗效[21]。

1.5 統计学方法

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疗效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情况

观察组中共出现腹痛患者12例(24%),便血22例(44%),腹泻15例(30%),恶心及呕吐4例(8%),发热1例(2%)。对照组中腹痛46例(92%),便血45例(90%),腹泻40例(80%),恶心及呕吐11例(22%),发热3例(6%)。观察组患者腹痛、便血、腹泻、恶心及呕吐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率66%,对照组痊愈率36%,观察组痊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3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腹痛、腹泻、便血三联征,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以及心悸等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便秘。主要体征表现为左下腹压痛,直肠指检带血。根据缺血性结肠炎症状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急性型缺血性结肠炎。该型是由于结肠终末小动脉轻度血运障碍所引起的小范围的阶段性病变,通常累及到黏膜以及黏膜下层。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中下腹疼痛或左下腹疼痛,进而出现腹泻和便血症状,同时还伴有发热、腹部压痛、肌肉紧张以及心悸等症状。该型最为常见,症状通常较轻,数日可消失,约2周内可恢复,一般不复发。②慢性型缺血性结肠炎。该型是由于结肠壁明显水肿、僵硬以及增厚所致管腔狭窄,同时伴有痉挛等,导致肠腔狭窄现象更为明显。其主要临床症状是腹痛、腹泻、便秘以及便血反复发作,一段时间后自行缓解,情节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亦可不出现腹痛、腹泻以及便秘现象。③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该型通常由于结肠动脉主支血运障碍所引起的结肠较大面积坏死,溃疡现象发生在基层和浆膜层等。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是最为少见的一种类型,患者通常为老年患者,发病时常表现为突发左下腹或左季肋部剧烈疼痛,并有便血、腹泻、腹痛等症状,腹痛症状会快速传达至全腹部,有腹膜炎体征并且通常伴有肠道感染等,早期可能出现休克现象,还可伴随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通常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如果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出现突发性的腹痛、腹胀及便血等,同时还伴有左下腹压痛、直肠指检带血等症状,应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诊断,确认患者是否患有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实验室检查常出现血白细胞升高,中性多形核细胞偏多,血沉速度增快,同时出现血清转氨酶、淀粉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以及碱性磷酸酶升高,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血液浓缩。患者可出现非特异的血细胞比容增高,粪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腹部平片检查早期可出现无特异性的局部肠痉挛,进而出现肠腔积气、阶段性扩张,病变肠段结肠袋消失。黏膜下缺血和肿胀可能导致肠壁增厚。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腔内游离气体和肠壁进行性缺血,肠壁的通透性变大,引起肠壁内气体和门静脉内气体。

钡剂灌肠是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最常见的检查方式,其影像学特征如下:第一、假性肿瘤的特征。缺血性结肠炎通常是由于肠黏膜底层水肿和出血引起的,因此,导致结肠边缘呈现的影像与正常状况不相同,正常的结肠边缘没有弧形切迹,而缺血性结肠炎的结肠边缘有弧形切迹。此种情况在患病后的第1天和第2天最为常见,之后不宜采用此种诊断手法。第二、随着缺血性结肠炎病情发展,结肠边缘初期的弧形切迹将逐渐变成不规则的毛刺状或者不规则的锯齿状,在发病的半个月左右观察最为明显。第三、缺血性结肠炎进一步发展后将出现管状狭窄,这是因为肠壁开始纤维化导致的。第四、在缺血性结肠炎后期,将出现囊袋,变窄的管状结肠将变成小囊。第五、在指压迹或者小圆形充盈缺损的病变中,比较常见的是节段性痉挛,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黏膜纹的长短和粗细不均匀,出现这种情况通常表示肌层或肠黏膜下出现了大量的出血状况。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在发病1~2 d内,采用结肠镜检查是最普遍的方式,尤其是对于非坏疽型。采用结肠镜检查可见:①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而非整个直肠受累。②发生病变的肠黏膜和没有发生病变的肠黏膜易于区分。③纵形溃疡多沿肠系膜侧分布。④活检后通常出血量较少。

出血性结肠炎病情发展迅速,在病情发展不同阶段,病情症状亦有所不同。常将病情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发病的3天内称为急性期。这个阶段肠道苍白区和充血区是间隔出现的,然后逐渐融合呈现出表面溃疡的症状,并伴有肠黏膜水肿和黏膜下出血。急性期在进行活检时可以观察到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素样血栓形成,腺管受到破坏并出现灶性出血。亚急性期:发病的3 d~1周期内称为亚急性期。此阶段肠道已出现纵形或匐行性的溃疡,且伴有较为明显的炎症物出现。亚急性期进行活检可见组织坏死和肉芽修复。慢性期:发病半个月到3个月期间称为慢性期,行结肠镜检查时可见非正常的黏膜或在黏膜内出现颗粒不平状况。慢性期在进行活检时可见腺体退行性变,纤维组织增生,且伴有较为特别的黄色沉着。

缺血性结肠炎的内科治疗目的是减轻肠道缺血损伤所造成的范圍和程度,有利于促进损伤组织的进一步修复。一般内科治疗是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补充血容量,纠正心律紊乱和心率衰竭,保持患者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要求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尽量禁食、进行肠道外营养,以降低患者肠道压力,减轻肠壁内部张力,有利于局部循环恢复,促进病变肠段修复。保证连续、低流量吸氧,也可采用高压氧治疗,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缺氧损伤。提醒患者避免使用避孕药、雌激素、洋地黄和内脏血管收缩剂等药物,以免加重肠缺血。感染是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病变范围和病变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应对患者使用足量的广谱抗生素,可降低患者肠缺血症状和内毒素血症。选择的抗生素应当既可抵抗需氧类病菌,又可抵抗兼性厌氧型大肠杆菌。在条件允许时,应进行细菌快速药敏试验作为疾病治疗的依据。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防止二重感染以及肠穿孔等并发症。采用硝酸甘油、丹参、罂粟碱以及前列腺素E等药物扩容,促进肠系膜血管的扩张,改善微循环异常。利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补充患者血容量,抑制血小板聚焦,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身体微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缺血性结肠炎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会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缺血性结肠炎是我国最为常见的缺血性肠道损伤形式,但我国临床上对于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进行更多的研究。

本实验研究显示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便血、腹泻、恶心及呕吐,其病变部位累及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等,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观察组患者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66%)高于对照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缺血性结肠炎通过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曾珍,田茂凯. 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检测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分析[J/OL].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S2):378-379.

[2] 张邱婷. 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6.

[3] 黄筱玲,黄银山. 超声图像表现在缺血性结肠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2):215-217.

[4] 屈兵,孙亚英,陈燕,等. 缺血性结肠炎33例内镜特点及临床表现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9):2468-2470.

[5] 汤义林. 评价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人早期诊断价值[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3):3180-3181.

[6] 戚红霞,林万隆,汪明涛. 缺血性结肠炎30例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分析[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2):79-81.

[7] 田景绘.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66-67.

[8] 杨清峰,张旭,江泳,等. 酮康唑引发缺血性结肠炎1例内镜观察并文献复习[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4):446-448.

[9] 毛伯能,许新芳,陈国昌,等. 65例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12):1124-1125.

[10] 周洪美,金伟,栾春艳,等. 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价值[J]. 中国全科医学,2011, 14(32):3719-3720.

[11] 戚红霞,杨蒲芳,李晓虹,等.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的对比分析[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4):200-202.

[12] 吴作艳,孙天燕,李迎光. 缺血性结肠炎56例结肠镜及临床特点分析[J]. 临床荟萃,2010,25(6):479-482.

[13] 汪泳,张方信,王宏,等.中老年人以便血为主的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J].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3736-3737.

[14] 杨华元,张明刚,王远新,等. 缺血性结肠炎78例临床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06,(11):883-885.

[15] 杨柳,吴本俨. 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缺血性结肠炎12例诊治分析[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1):38-40.

[16] 成金弟. 溃疡性结肠炎与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5):63-64.

[17] 王剑,李幼生,王凯,等 外科治疗慢性缺血性结肠炎的初步研究[J].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2, 6(2):155-159.

[18] 温育鹏,曾涛.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2):1699-1701.

[19] 台卫平,胡品津. 缺血性结肠炎37例[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9):2058-2061.

[20] 单慧明,张新兰,白鲜玲. 缺血性结肠炎21例诊治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48-151.

[21] 姜春燕,谭漫红,李敏.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18(35):376-377.

(收稿日期:2017-12-01)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结肠炎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