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沃土枝向苍穹
2018-12-04张健
张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首先与大家分享一首转自朋友圈的小诗:
站在三尺讲台
唯一拥有的自豪
是这只粉笔
不要说我的粉笔狠渺小
我用它诠释着美丽的生命……
我的脚步很平凡
每天叩响那一道道仄仄的楼梯
我为自己的攀登而感到骄傲
把一种坎坷踩成平坦之后又笑迎另一种坎坷
人生的答卷就写在脚下
纵然每一步都平淡无奇
我依然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我骄傲我是个教师。
今天我能站在这里,非常感慨!也非常荣幸!从小时候开始我就有一颗想当好老师的心 ,所以无论风雨,我都为此砥砺前行!记得那年夏天,我二十岁,背着理想,来到温泉,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一名初出茅庐的班主任!那时青涩的我就对自己说,我要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老师,一个让家长信赖的班主任!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我这个当年的小荷初露,终于成为了温小田田莲叶间的那枝别样红!这句话是我们学校主管教学的杨校长写给我的颁奖词。我由一名孩子们眼里的小张老师变成了家长信赖、学生喜爱、同事认可、领导夸赞的葫芦岛市名师!回想这二十年的成长历程,沿途芬芳,一路风景无限,是因为我的后面有一个强大的力量作支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就是给予我力量的乐园。所以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根在沃土 枝向苍穹》——关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回首20年的专业成长之路,我仿佛是一棵小树,在学校这片沃土中,在学校领导,老师的关怀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深深扎根在小学教育的这片沃土之中,小学教育的大环境为我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深深知道,一棵生长在土壤中的小苗,要想成长为大树,枝向苍穹,就需要主动地把根扎得更深、盘得更广,寻找更多适宜于自己成长的肥沃土壤。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以及成长中的反思。
一、科研:突破成长的瓶颈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年教育实践经历的教师,我逐渐认识到,教育不应停留在直觉的把握、经验的感悟上,不能让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渐渐磨灭了作为教师的我们所拥有的工作激情,而应从理清结构、把握关系的角度,运用理论对实践的现象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理论上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始终保持敏锐的学术意识。在教学中研究、在探索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在思考中生成智慧,才能突破成长的瓶颈。用一生的精力,去追寻充满智慧的教育,去追逐智慧教育之梦。我想深入的研究才是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关键。所谓的教育科研在我心里并不是花精力去研究高深的教育教学理论,而应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探索及科学研究,先后参与了国家、省、市级课题“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小学生综合学业质量评价研究”、“小学六环三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并亲自主持了市级课题“提高数学计算准确率的对策研究”、省级课题“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使我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送走的1——6年的两批孩子更是受益匪浅。可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了领导老师的高度赞扬。于2013年9月被评为辽宁省青年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这些成绩的取得给我更大的发展动力和信心。几年的教育科研,使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科研是成为我突破专业成长瓶颈的第一推动力。
要想成为学者型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勤于笔耕”也是一个重要手段。我有一个写专业日记的习惯,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点点滴滴,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言论、观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都能通过整理、归纳、反思以随笔的形式记下来。在我的日记中既有问题的思考,也有成功的喜悦,更有自己的感悟。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就得坚持写教学日记,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必须坚持写教学日记,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回想起在教育教学上走过的二十年路程,自己在教育科研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的辛苦劳累、单调寂寞只有自己最清楚,但当收到编辑部的用稿通知和刊有自己文章的杂志时,心里也会感到一种莫大的满足和欣慰。
二、读书:滋养心灵的根脉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快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随着课题研究领域的扩大,我逐渐发现我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知识结构也不尽完善、合理。于是,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长期不间断地读书,成为滋养我心灵根脉的高级营养液。养成的阅读习惯,使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需要。我时常把书放在提包里,随时随地展卷,随时随地记录。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广泛阅读教育教学论著,关注小学教育教学的最新动向和趋势。我每年都花二、三百元钱自费订阅《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与学》等四、五种教育报刊。学校办公室以及我家的书柜,甚至我的床边、枕头旁都是书,这些教育教学论著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才购买收集的。这些书一方面促进了我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拨云见日”的功效。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书你怎么能读完呢?说实在话,这些书我真正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全读完的书并不多,但其中的某些章节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重读过不下数十遍。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认为是“书非问不能读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果仅仅读教育理论著作,知识面很难达到“广博精深、开阔睿智”。 在专家、名师们的指点下,我的阅读面越来越宽。我不但读一些教育名家的著作,一些教育理论书,还喜欢读上一些教育随笔和一些教育哲学。现在,我“迷”上了儿童书,绘本、儿童小說,都成为了我案头的必备读物。亲子共读,班级共读,使我找到了与儿子和班里的孩子们沟通时更多的语言。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教学也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三、课堂:倾听拔节的声音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沃土。一切在书中所读、在研究中所思得到的理论和经验,都要在课堂中得到实践和检验。公开课是许多名师走向成功的重要舞台。窦桂梅老师说:“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你最好的炼炉。”的确如此,对于这一点我感受颇深。还记得2006年——2010年连续六年的数学学科现场会都在我们温泉小学召开,我也曾有幸连续六年在现场会上做公开课,几次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做示范课、观摩课,多次代表市参加葫芦岛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所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抛硬币》均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优质课。可以说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当时孩子小,双方父母又都不在身边,下班后做饭、哄孩子睡了之后才能坐到灯下研读教材、认真备课、制作课件,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处理:新课如何导入、问题如何设计、情境如何创设、材料如何处理、学生活动如何组织等等,常至深夜,使得爱人都很不理解,有唠叨,有埋怨。但现在想起来却觉得那样的一段日子虽苦犹甜,正是这样的反复磨砺才有现今我的成长,我的与时俱进,我的羽翼丰满。真想大声说:我付出,我无悔。
公开课虽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但毕竟机会有限。真正滋养人的,还是那天天上的“家常课”。把家常课当作公开课去上,坚持写教学反思,是许多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在我的教案中,就留下了我课堂教学反思的足迹。一篇又一篇的教学反思,记录了我课堂教学生命拔节的声音。
四、反思 :专业成长的途径
任何一位教师,哪怕是一位经验丰富、教有所成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及时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一些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在新课程实施中,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应该让反思成为我们教师的生活常态,更主要的是培
养自己自我反思的习惯,养成反思的意识。
课堂教学本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但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缺憾,所以教师应具备自我察觉、自我反思的能力,及时对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省、思考、探索、整理、判断、调节,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提升。我在工作中常常这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在成败中反思:畅谈收获、反思教训等。二是在对比中反思:通过听课、评课、观看自己教学录像的教学反思。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使我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三是在学习中反思:在理论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生及家长学习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想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时间用在哪儿,效益就会出在哪儿,只要一门心思的研究学科教学,你必然会在这个领域里快速成长。根在沃土,枝向苍穹。我本人于2004、2008、2017年三次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先后又被评为葫芦岛市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葫芦岛市教学名师。执教的班级多次获得市级“三好班级”的光荣称号,这一切让我常常觉得我的精神生活中有一份常人无法比拟的欢愉。我想说“一腔热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做老师是我此生无悔的选择。“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将永不懈怠我的追求,我深信,终有一天,我會在教育这方沃土上“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系市中小学(园)首届名优教师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