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县域,小康中国
2018-12-04陆明涛
陆明涛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心都放在了城市,通过城市的工业化和土地财政支持的城镇化,吸引了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工作,推动了一大批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快速变迁。随着工业化走到尾声,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省际转移逐渐转向省内转移,从中西部农村向东部沿海城市迁徙转向由农村向本地中心城镇迁徙。在这个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成为与消费者个人福利更为相关保留。
县域经济由劳动力的蓄水池逐向居民的居住地转变,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就要从原有的注重GDP增长、注重资本积累和工业发展的传统城镇化模式中走出来,转向考虑由生态环境、科教文卫、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民生福利水平所决定。这种转型,不仅是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和结构变迁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VOL.360 2018.11上
“尋找幸福百县”,就提出了对民生福利改善的目标要求。近四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资本。但生态、能源、环境压力加大,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公共服务不足等大城市病在许多城市都已经出现,经济增长质量下滑的趋势也已出现。因此,国家提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实现高质量发展。
幸福百县就是将居民幸福感作为评价标准,从而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提升民生的要求。入选的幸福百县作为新的标杆,其生态环境优美、生活环境宜人、公共服务完善等共性,更是激励着全国各地逐渐回到提升居民幸福感这个根本目的上来。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是近百年来仁人志士所不断追求的根本目标。四十年的经济增长已经将中国经济打造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整体而言,我国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水平仍有待提高。让地方政府回归服务本位,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让经济发展红利驱动社会发展,才是中国梦最本质的要求。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百县的年度排名并非项目初衷,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树立幸福县域的标杆,确立新型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的标准。要鼓励地方政府维护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加强民生建设,不断提升县域内居民的幸福水平,营造安居乐业的幸福氛围,从而实现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提高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