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理念传播现状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2018-12-04陈姣连少英
陈姣,连少英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理念,接着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再次提起并对其内涵加以了详述。由此,“中国梦”在国内外被视为一个热门话题得以广泛传播,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总书记结合当前我国实际提出来的,梳理和归纳“中国梦”传播研究的有关问题,对其当前传播研究的动态和进展进行观察分析,是进行“中国梦”对外传播状况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文献计量法的统计分析
为了全面研究国内外“中国梦”理念的传播现状,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梦”理念的内涵界定与传播情况相关内容的研究概况及取得的成果,本文主采用文献计量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从可靠性、权威性以及论文收录的情况三个方面出发,对比选取了中国知网(CNKI)作为全文文献数据基础来源,运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主题展开相关研究。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梦”“中国梦传播”为检索词,运用CNKI进行检索,通过总体趋势和比较分析两个板块的计量可视化分析趋势图可以了解到: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总体较多,多为期刊;从发表年度计量可视化趋势图可以看到关于其研究在2012年之前几乎没有,2012—2015年相关研究文献迅速增长,在2013年到达高峰;关于“中国梦传播”的研究文献较少,2012年之后开始增多,且增长速度快,2014年达到最大值,近四年来有所下降,这说明关于“中国梦”“中国梦传播”的研究近几年来才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并且对于中国梦传播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实现有针对性的研究,笔者以2012年11月29日至2018年3月28日中国知网所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统计对象,以“中国梦传播”近五年来的研究情况为对象,对其传播状况进行归纳梳理,从整体上把握其传播研究趋势。
(二)数据统计
笔者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法以知网为数据搜索和获取平台对从2012年11月29日至2018年3月28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数据分析。对“中国梦”依次进行了主题、关键词、篇名的精确检索,检索出的期刊文献分别为38665篇、22537篇、48580篇;以“中国梦传播”为检索词,依次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精确检索”,检索出的期刊文献分别为295篇、187篇、0篇;以“中国梦”“中国梦传播”两个词同时依次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出的期刊文献分别为264篇、185篇、0篇(见表1)。由此可以得出,学术界关于“中国梦”的研究很多,但关于“中国梦传播”的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梦”近些年来的传播状况进行总结。
表1 中国梦、中国梦传播二者作为检索词的检索结果
(三)数据分析
为了对研究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笔者对中国知网2012年11月29日至2018年3月28日与“中国梦传播”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中国梦传播”同时作为主题、篇名以及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得到与主题相关、准确并且优质的相关期刊文献共61篇,然后通过知网平台的可视化计量分析法,分别对这61篇文献进行了发布年度分布、资源类型分布、作者分布三方面的分析。
1.发布年度分布。研究文献的发布年度分布可以准确把握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的进展、研究水平和研究趋势。①由图1可以看出,2013年发文量为13篇,2014年21篇,2015年10篇,2016年13篇,2017年4篇,2018年预计5篇。通过图1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在对“中国梦传播”的研究是一个不断起伏的过程,起步较快,整体发展水平较快,2012年11月正式提出“中国梦”之后,2014年就达到了高峰,但达到高峰之后就开始急剧回落,中间虽有起伏,但总体呈下滑趋势,预计2018年相比前一年将稍有回升。
图1 学术界关于“中国梦传播”的文章发布
2.作者分布。汪番义、吴凤平(2014)等学者认为,研究文献的作者情况可以通过核心作者和作者所在单位等情况来统计,而且统计出来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②从图2可以看出,赵新利、赵光怀在相关领域各发表3篇文章,其所在单位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临沂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吴琼、林金容、钟新、周忠元4人各发表2篇文章,4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大学,但其中有2人来自新闻与传媒学院;其余作者各1篇。由此表明,研究“中国梦传播”的学者所在单位为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居多。
图2 作者分布
3.资源类型分布。研究文献的资源类型分布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相关主题的研究程度、研究水平,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各层次的主体对主题文献的研究所占比重大小,从而了解到相关文献研究的研究水平。从图3可以看到来自期刊的文献为44篇,所占比重最高,而来自期刊的文献多为相关课题专业研究人士所撰写发表的文章。其次是硕士文献,一般为硕士论文,多为主题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于主题深入研究后所撰写并获得发表的文章。紧接其后的是来自报纸文献,其他的文献来源还有国内会议、博士论文、教育期刊。由此可知,对于“中国梦传播”的研究整体来说是比较深入的,对于主题的研究也比较透彻。
图3 文献资源类型分布
二、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相关文献分析
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梦传播”现状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以及描述分析,以达到准确了解的目的。通过中国知网对“中国梦传播”的检索,总结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分析“中国梦”理念的本质内涵、国内外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对“中国梦”理念的解读和报道、“中国梦”与“美国梦”等其他“国家梦”的比较性研究、“中国梦”理念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中国梦”理念的内涵界定
1.国内学者理解下的“中国梦”理念。国内学者对“中国梦”的理解存在三种说法。一是“本质说”。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③以此为标杆,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梦”的内涵可以不断进行丰富和拓展,但基本内涵必须作为根本,要坚持其本质。二是“三元主体说”。从个体层面看,“中国梦”是国人个体生活幸福的梦;从集体层面看,“中国梦”是国家强大繁盛的梦;从世界层面看,“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因此,“中国梦”不仅是个人梦和国家梦,还是世界梦。三是“多维内涵说”。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梦”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政治维度来说,要实现客观平等,民主法治;从经济维度来说,要实现物质丰裕,繁荣富强;从文化维度来说,要实现文明上进,百家争鸣;从社会维度来说,要实现和谐发展,稳定公平。所以,“中国梦”是富强的梦、国民的梦、创新的梦、拼搏的梦、民族的梦、世界的梦。
2.国外媒体理解下的“中国梦”理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得知,国外媒体对“中国梦”理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中国梦”是一个模糊的、空洞的国家复兴的概念,这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梦”太过于强调精神和经济这两个层面的内容;二是部分学者将“中国梦”的焦点放在了个人层面,首先他们认为作为“中国梦”理念提出者习近平总书记的焦点是放在希望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和改善这一个人层面上来讲的。除此之外,《华盛顿邮报》和CNN有关“中国梦”的报道还通过采访国外民众对“中国梦”的看法,对“中国梦”做出了微观层面的阐述,他们认为所谓的“中国梦”是很具体简单的,就是拥有一个汽车牌照、一个停车位或者一套房子等。2013年3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一篇关于“中国梦”理念的新闻报道《中国新任主席习近平——一个有梦想的人》中这样写到:“中国梦”理念是中国觉醒的梦,是新一届的中共领导人试图带领广大民众走向民族复兴,恢复其在国际上应有地位的富强壮大的抱负和梦想。通过总结可以得出,在BBC的报道视角里可以看到,国外媒体对“中国梦”的内涵理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相较于“美国梦”而言的“中国梦”;二是意欲达成强军富国的目标;三是经济振兴的美好图景。但毋庸置疑,对此的曲解、误读、疑虑也层出不穷。
(二)国内外“中国梦”传播研究概况
1.国内传播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和哲学范畴,研究的视角较多元化。从新闻传播角度对“中国梦”进行研究的论文很少,且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应当如何报道和传播“中国梦”;二是媒体人在宣传“中国梦”方面的责任与担当。这些研究者多为业界人士,从学术视角出发对“中国梦”的媒体报道做出分析,较为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赵光怀等人从平民化叙事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梦”传播方式的探讨。目前,国内对“中国梦”理念的宣传报道,首先过于“空洞化”,出发点宏大,落脚点抽象,这就导致了“中国梦”在传播过程中进行延展的时候很空洞,由此对于“中国梦”的报道也就走向了“碎片化”,很难报道出“中国梦”的磅礴气势以及远大愿景。其次,国内媒体在“中国梦”理念的报道过程中太过于官方,与广大民众脱节,换句话来说就是不接地气。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灌输式的“说教”,与普通大众的息息相关性被抹掉了,结果收效甚微。最后,虽然在“中国梦”理念提出后,国内媒体对其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报道,但一些媒体报道“中国梦”仍是“一窝蜂”,层次较低,同质化现象特别明显。
2.国外传播研究及存在的问题。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由于当时我国国内反腐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国际媒体当时并未特别注意,其较为关注的中国议题是那时正在开展的反腐行动。国外媒体首次提及“中国梦”,是在2012年12月英国《每日邮报》在报道中国打击腐败问题时援引的新华社评论之中,但文章也并未对“中国梦”做更多的阐释。直到2013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在就职演说中先后9次提到“中国梦”并系统阐释了“中国梦”理念,“中国梦”理念才被外国媒体捕捉为新闻亮点。英国媒体以“中国领导人倡导‘中国梦’”“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习近平的中国梦意味着什么”等为标题突出报道“中国梦”。这些报道将“中国梦”话语引入西方世界,使得“中国梦”理念在国外也得以广泛传播,并获得了大量积极的评价。④
但是,在随后的报道中,“中国梦”很少出现在文章标题中,更多是被嵌入不同题材的新闻报道中,如商业、军事、科技等方面。虽然国外媒体以及民众对“中国梦”均有积极评价,但就总体情感倾向而言趋于负面。“中国梦”理念在国外进行传播时经常被误读成是中国的“强军梦”“复仇梦”,在理解“中国梦”的时候,往往将其割裂开来看待,认为这是中国的梦,对中国是有利的,会对其他国家的国家梦想构成威胁,“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共领导人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而打出的一个幌子,试图转移公众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误读的声音,他们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是一种妄想,不符合当前时代背景,没有时代背景和具体实操为依托,是不可能实现的。可见,做好“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和传播,还需要继续努力。如何对外传播,如何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如何提升文化竞争的软实力,如何在国际取得有力的话语权,对于“中国梦”的海外传播来说,系列问题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
(三)促进“中国梦”理念在国内外传播的建议
1.多媒介平台融合。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影像就是现场,视频即是真理。“中国梦”理念的传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传播都应采用整合营销传播的形式。对于国际传播,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广告创意、民间外交等方式,通过立体媒介,类似于短视频、互联网传播、影视剧、户外平面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同时可以制定“中国梦”国际传播战略,对其传播动态进行数据抓取,通过舆情指数监测和管理其动态,系统总结与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理念在对外传播方面的可行经验,以提升“中国梦”的对外传播效果。
2.内容风格化。国内媒体在进行“中国梦”理念的报道时,应该因地制宜,了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从而改变报道的切入点和报道的方式,主题贴近民众,引发共鸣,引导受众从内心里接纳“中国梦”。相比纯粹的、空泛的、大而无当的政治口号式的传播,接地气的、贴近人民生活的传播方式其传播效果当然更好。在进行跨国传播工作中要深入挖掘,把“中国梦”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联系起来进行宣传报道。
3.多方权衡,平衡报道。通过对“美国梦”的研究可知,“美国梦”是从强调个人努力就能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小角度切入吸引了全世界优秀人才。从人物入手,小处着眼,化抽象为具象是西方传媒就重大主题主动进行议题设置的主要手段,但因为舆论导向性不同,中西方媒体同样以讲故事的表达方式却论证了截然不同的主题,这反映了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意识形态差异。⑤这提示我们虽然讲故事是国内媒体进行对外传播时可以采用的最佳策略,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要注意平衡报道,不能一味地只讲正面故事,丝毫不提问题和挑战,否则故事讲得再好也有以偏概全之嫌,难以具有说服力,反而会引发质疑。
三、文献阐述与研究展望
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知网作为整个研究的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的定量与内容描述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梦”理念的传播现状为研究对象。其中,定量分析部分主要从数据来源、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从而得出“中国梦”理念的传播从2012年11月至今发展迅速的结论。定性部分则着重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梦”理念的本质内涵界定、国内外传播概况以及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在本文研究和撰写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梦”理念的传播局限于宏观方面,缺乏微观方面的指导意见,难以从“点”(传播方式)结合“中国梦”的大概念推动“中国梦”理念在国内外的传播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没有注重将“中国梦”理念传播与融媒体时代背景相结合,没能与移动社交媒体以及各种客户端、短视频相对接;第二,“中国梦”理念的内容叙事缺乏特色,并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内容传播体系,无法为“中国梦”理念在国内外的传播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第三,在国际传播方面,虽然注意到了跨文化传播存在的差异,但没有具体的针对性措施,如何在全球传播中克服“自我东方化”,规避跨文化误读与障碍,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梦”理念获得良好的境外认知和世界认同的问题依然存在;第四,“中国梦”国际传播实证研究不足,且缺乏系统的跨文化测量与分析,目前研究仍局限于定性的关于媒介报道内容的思辨性分析,基于实地访谈的实证性研究相当匮乏。
关于“中国梦”传播状况的理论研究,学者们应该在国际传播部分多进行实证研究,进行系统的跨文化测量与分析,多进行类似于实地访谈,深度采访等实证性研究,而不是仅仅以国际媒体对“中国梦”理念报道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来研究“中国梦”的国际传播情况。当然,无论是国内传播还是国际传播,“中国梦”理念在之后的实际传播过程中也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如此,笔者依然相信“中国梦”传播会在接下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得到更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同时为以后相关理念对外传播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
注释:
①②王华丽,孔银焕,朱奎安.精准扶贫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重庆社会科学,2017(3):25-32.
③陈晓杰.当前国内外中国梦研究现状评述[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5):55-60.
④钟新,潘亚楠.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报道与意义建构[J].对外传播,2016(3):19-21.
⑤刘彤.从讲述“中国梦”看中西方传媒报道的异同[J].对外传播,2013(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