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玄武区黑臭河道现状及整治对策的分析
2018-12-04何学源赵宏林刘海洋王元圣
张 春,何学源,赵宏林,徐 俊,刘海洋,王元圣
(1.南京市滁河河道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48;2.南京市水务局,江苏 南京 210036;3.南京市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指挥部,江苏 南京 210036;4.南京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2015年4月国务院颁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1]。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十条”行动计划,2016年2月市政府印发《南京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全市黑臭河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17年底,全市建成区内要达到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整治目标。
南京市玄武区地处主城核心区,自然山水资源丰富,历史上即为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但多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道原有功能下降,加之老城区城建历史原因,城区内河道大多处于黑臭状态。为此,2016—2017年在市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指挥部的牵头指导下,玄武区集中整治区内24条黑臭河道。
1 水系现状
玄武区因玄武湖得名,区内水系交织成网,重要水系有内秦淮河、玄武湖、城北护城河、南十里长沟、友谊河、百水河等。但玄武区地处老城区,社会经济发展成熟,由于城市建设的历史原因,南京市老城区排水体制大多属于雨污合流制,污水沿河道沿线排口直排下河。且多年来由于城市地下污水管网存在不同程度的漏缺和空白、老城区地下管网工程建设推进难度大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是污水长期直排下河的关键因素。
玄武区前期经过对辖区内40余条河道的水质监测及问卷调查,按照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判定标准,2016—2017年共排定出24条黑臭河道并纳入了整治计划。24条黑臭河道整治前水质监测指标[2]统计如图1所示。从整治前水质监测指标达标率来看,24条黑臭河道的水质监测指标氨氮达标率最低,仅为37.5%,透明度达标率最高,为79.2%。
图1 24条黑臭河道整治前水质监测指标达标率
2 整治对策
玄武区经过对辖区内24条黑臭河道的前期调查分析,按照市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指挥部的要求,根据每条黑臭河道的不同情况,委托相关资质单位开展了“一河一策”的整治方案编制,经市级有关部门联合审查整治方案后,按照南京市黑臭河道整治工作的“七”字方针系统治理思路,即“拆、截、清、修、引、测、管”七大方面,对24条黑臭河道整治工作进行了逐项落实。
2.1 退让河道蓝线空间
玄武区地处主城核心区,区内人口密度大,由于历史原因不少河道的蓝线侵占现象严重,例如:香林寺沟、内秦淮河北段、孝陵卫东沟等河道两侧密布临河建筑,民宅、饭馆、洗车店的污水直排下河情况频发,这些河道无一例外的成了臭气熏天的黑臭河道。玄武区自2016年起,陆续对部分河道蓝线内的临河建筑进行了拆除,退让河道蓝线空间后的污水直排现象得到控制,临河空地进行了覆绿以及打造城市滨水空间,水体明显好转,河道景观大大提升。
2.2 控源截污清淤疏浚
玄武区黑臭河道的污染源主要是来自河道沿线排污口的外源污染,以及河道底部淤泥产生的内源污染。针对不同的污染源,综合采取了控源截污和清淤疏浚两大关键工程。针对河道的底泥污染,自2016年起区内大力开展了河道清淤疏浚,主要采用干河清淤和水力冲淤相结合的方法,对河道底部常年累积的淤泥进行彻底清疏,同时利用清淤期间河道腾空,进一步排查水下排污口设置情况。而对于河道两岸沿线的排污口,治理措施主要是封堵和截流,通过结合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善河道周边污水管网,将直排下河的污水就近纳管。据统计,2016—2017年玄武区共完成河道清淤总长度约34.7 km,对349个排污口进行了分类整治。
2.3 生态修复引流补水
生态修复引流补水,是通过构建河道生态系统以恢复水体净化能力的对策之一。生态修复在玄武区黑臭河道整治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有: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生态护岸、水体曝气等,利用水生植物的生长吸收水体中富含的有机物、氮、磷污染物,通过曝气装置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而引流补水在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对策中尤其重要,南京城区不少河道现状为断头河、死水河状态,河道流动性差,有机污染物不断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转变为缺氧、厌氧状态,加速恶臭污染物质的形成。通过实施引流补水工程,大大加强了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玄武区在24条黑臭河道的整治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全面实施了生态修复和引流补水工程。
2.4 水质监测长效管理
按照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水质监测规定,由区环保部门牵头,引入第三方对黑臭河道整治前后的水质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时根据民意问卷调查结果,对河道整治成效综合评估。河道治理“三分靠建、七分靠管”,长期以来南京城区不少河道处于“失管”状态,一是区级河道养护管理经费难以筹措,二是跨区河道管理协调难度大,三是河道专业养护队伍不足。此番黑臭河道整治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明确河道养护管理单位及职责,落实河道养护经费来源,建立绩效评估机制,达到长效管理的目标。
3 整治案例
以玄武区紫金山一沟、孝陵卫东沟、东洼子沟[3-4]为例,三条黑臭河道整治前水质监测结果为:两条河道为重度黑臭,一条为轻度黑臭。按照市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指挥部“一河一案”的要求,由设计单位对每条河道进行整治工程方案编制,主要整治情况见表1。
表1 玄武区3条黑臭河道整治对策
整治工程于2017年4月启动,2017年12月完工,截至2018年6月,对整治后的河道进行连续水质监测[2],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整治后河道连续水质监测图
从黑臭河道整治前后的水质监测数据趋势图可以看出,经过整治后的河道水质四项指标逐渐趋好,其中氨氮数据在控源截污的作用下大幅度下降至8 mg/L以下;溶解氧含量总体呈现增高趋势,数据保持在2 mg/L以上;透明度数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氧化还原电位保持在50 mV以上。
4 结 论
针对南京市玄武区践行的南京市城市水环境提升行动计划,结合2016—2017年玄武区对辖区内24条黑臭河道的攻坚整治工作,介绍了玄武区黑臭河道现状及整治对策,最后结合3条案例对黑臭河道整治前后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区黑臭河道整治达到预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