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辫绣、绉绣、绞籽绣
——机械难以复制的贵州苗绣

2018-12-04文/郑

藏天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苗绣丝线刺绣

图 文/郑 波

“辫绣”“绉绣”“绞籽绣”,流行于贵州黔东南台江、雷山苗族地区的三种苗族传统手工刺绣工艺,因其耗时耗材、制作工艺复杂,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备受市场的追捧。特别是它们所具备的机械所无法复制的独特性而令其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都高于其它绣种。这三种刺绣技法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很多苗绣爱好者即使能识别这三种刺绣,也未必能够体会其中的奥妙。

“无字史书”——苗绣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史学价值。苗绣与四大名绣不同,苗绣不是工艺品,而是日用品,不是专业绣娘的杰作,而是每一个苗家女儿的心血。近年来,苗绣成为国际收藏新宠,不少精美苗绣已流出国门。它以浓厚的民族风格、自由夸张的造型、独特美观的构图、丰富多变的色彩闻名于世。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

“赏析苗绣,先得要搞清楚它的技法针法,制作特点。苗族有100多个支系,但是具体数字到底有多少?无从知晓,但每个支系的划分,差不多都是以服饰特征来做参照的。服饰的款式、刺绣的风格、技法针法都与该宗族生活的环境和风俗息息相关。通过它,可以甑别不同的宗族、分支。苗绣的针法和技法有20多种,有的技法在中原大地早已消失,但大多数都在贵州大山里被苗家人完整地保留下来。”[1]

笔者有幸在台江挂职一年多,得以大量接触苗族绣娘和欣赏精美绝伦的多种刺绣,并开始花大量的时间研究苗族服饰和刺绣。

“辫绣”“绉绣”“绞籽绣”之辨

之所以将“辫绣”、“绉绣”、“绞籽绣”三种刺绣放在一篇文章来写,主要是因为这三种绣有其共同之处,都是用丝线编织成一条条扁平状的辫子顺着剪纸底稿纹样盘缀出纹样形状的。“辫绣”、“绉绣”、“绞籽绣”这三种绣的第一步,就是打辫子(编织辫丝带), 这是前期都必须做的第一步工作。苗族妇女巧妙的通过不同的竹棒来编出美丽的辫子。打辫子(编织辫丝带)一般是用简单的木椅式的编辫机或圆竹篮作为工具,将五根或者更多数的丝线编织成一条扁平状的各种色彩的辫带,然后用这些辫带按照剪纸图案的要求,把彩色辫带在绣底上由外向内顺着底稿纹样的走向,盘缀、折叠、翻转拧结成出纹样形状。

这三种绣法虽然都有相同的第一步,都用辫带来编绣图案,但它们也各有特点。辫绣就像是绉绣的简易版,绉绣比辫绣更立体,工艺也更复杂些,而绞籽绣看上去则更像“打籽绣”的放大版。

辫绣,又称“辫带绣”,是西周时期就已出现的中国传统刺绣技法之一。苗语称“贺刀”,主要流行于中部苗族方言巴拉河上游区域及台拱、排羊以及雷山西江、凯里挂丁一带。辫绣的特点是丝辫交错、线眼清晰、色彩分明、辫条行云流水,别有风韵。当然辫绣不仅苗族使用,侗族也使用,侗族辫绣的编辫条凳子是做得相当精致的,雕龙刻风,描花绘草。

◎绞籽绣

◎绉绣

◎辫绣

辫绣具体的做法是:刺绣时先将剪纸纹样粘贴在绣布上,再以彩色丝线用手工的方式辫织成3毫米左右宽的辫带,丝线最少五根,一般是八根、九根或十三根,多则二十多根,数量不论单双(每根辫条多数只用一种颜色)。然后将这些小辫带根据图案轮廓要求,按照一定的纹理,由外向里,依次循环盘绕,将编成的辫带照着剪纸的纹样图案一圈一圈地平盘绕织盖在剪纸上,另用同色彩丝线将辫带固定,盘缀出纹样形状,图样铺满即得成品。这种技法绣出的图案给人以浅浮雕的厚重感,显得朴实、豪迈,使图案更加的生动并富有灵气。当然,这种技法非常细致,纹理清晰,走向明朗,但费时费工,制作一对衣袖花需要三个月时间。

2018年11月17日晚,第55届金马奖落下帷幕,这原本是一场华语电影人的盛宴,却因一位纪录片导演的不当言论“不欢而散”。作为金马奖评委和颁奖嘉宾的巩俐,被不当言论激怒,拒绝上台颁奖,尽管李安导演在台上喊话:“巩俐你不上来跟我一起颁奖吗?”台下的巩俐只是礼貌性地微笑,依然未起身。

◎ 绞籽绣

◎辫绣+绉绣

绉绣,皱绣是苗绣中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刺绣,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皱绣是台江台拱、排羊、台盘等地苗族由辫绣变化而成的刺绣手法。绉绣主要流行于台拱支系内,台江、剑河、榕江小丹江的台拱支系,有少数巴拉河支系也使用这种绣法。绉绣是以上地区的苗族由辫绣变化而成的刺绣手法,绉绣的特点是立体感觉强,凸凹有致的肌理给人粗犷、厚重、野气十足的视觉享受。

绉绣具体的做法是:皱绣的前期制作与辫绣相同,必须先“打辫子”,将丝线八九根或十几根编成小辫称为辫带,以传统的剪纸图案贴布为底,依据图样将丝辫钉在图上,再根据图案轮廓由外至内走向,绣娘用指甲尖推挤丝带形成褶皱,然后依纹样皱缩弯曲,将辫带有规则地、均匀地由外向内盘出图案,边盘边用同色丝线将辫带钉缝固定于底布上,每钉一针都折叠一次,辫带便皱成一个个小褶沿着图案钉在底布上,直到铺满为止。完成后,图案凸现在外,犹如浮雕,形成粗犷、朴实而又厚重的肌理效果,增强绣品的立体感及空间效应,极富装饰效果。这样绣出来的刺绣呈现出很强的立体感和浮雕感,显得结实、浑厚、深沉、古朴。和辫绣一样,绉绣也讲究纹理走向,有很好的肌理效果,可以说是辫绣的升级版,所以它比辫绣更加耗费时间和精力,且费线费工。绉绣绣制的衣饰经久耐穿,皱绣常用于特等盛装上,即女子的嫁妆。由于皱绣非常耗费时间和材料,所以,皱绣衣饰非常昂贵。

绉绣和辫绣相同处:绉绣是由辫绣变化而成的刺绣手法,开始第一步都是将丝线八九根或十几根编成小辫,称为辫带,并且在贴好的剪纸图案上进行操作。

绉绣和辫绣的区别:辫绣直接把辫带平铺钉紧就行,而绉绣则用针把辫带折起绉,称起绉,然后再用针丝线钉定固定。在底样上不是盘绕,而是来回折叠、锁扣。皱绣呈现出的效果,不同于辫绣的平铺直扣,它是通过折成波浪式的辫带,上下来回锁扣,绣完鼓了出来,形成一道道褶皱花纹呈浮雕状,立体感比辫绣强,有明显的空间效应,看起来厚重、古朴,且因结实耐磨,最为苗族同胞所喜爱。

绞籽绣,亦称“扭角绣”,苗族民间又形象地称为“丁丁绣”,主要流行于台江台拱一带的苗族地区,少数巴拉河支系也使用这种绣法,但现在已经很少见绞籽绣的苗族服饰。

绞籽绣和绉绣、辫绣相同处:开始第一步都是将丝线八九根或十几根编成小辫称为辫带,并且在贴好的剪纸图案上进行操作。

绞籽绣和绉绣、辫绣的区别:绞籽绣的成型肌理与绉绣、辫绣不同,绞籽绣是用辫带来进行盘钉,也就是把辨带翻转拧结成突起的“籽”状,以一个个连续突起的“籽”由外向内构成图案,看起来感觉就像“打籽绣”的放大版,只是比“打籽绣”更显粗狂和有立体感,台江苗族民间形象地称为“丁丁绣”。

“辫绣”、“绉绣”、“绞籽绣”这三种盛行于贵州台江台拱、雷山西江等苗族地区的传统刺绣技艺在苗族传统刺绣里都比较独特而富有特色,并且都富有立体感,都是目前机械加工所无法取代的(平绣、破线绣、数纱绣、挑花绣都可以机绣取代),对于动、植物的表现力非常独特,刺绣纹样主要以双龙抢宝的龙纹为主为,也有蝴蝶纹、鸟纹、鱼纹、庙宇纹、花纹、石榴纹等。这三种刺绣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均有粗犷、朴实而又厚重的肌理效果,装饰性极强。这三种刺绣都费工费线,常用于特等盛装上,即女子的嫁妆。在苗族中,一般苗家的小女孩在3岁的时候,母亲就会让她了解绣法,姑娘到七八岁就开始学习挑花剌绣,等她们到了12岁,就已经掌握了相当技术,会自己着手做嫁妆。传授方式是母教女、姐教妹和相互学习,没有拜师学徒的习惯。由于这三种绣法非常耗费时间和材料,所以,用这三种绣法绣出的绣品也价格不菲。

手工苗绣失传之忧

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传统手工艺已经受到严重的冲击,快节奏的生活正在挤掉“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今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的现状:一是传统技艺面临失传;二是大量机械化生产取代传统手工艺。

40岁以上的苗族妇女还懂得刺绣工艺,30岁以下的苗族妇女很多都已经不知如何去绣了,10多岁的苗族女孩,书倒是比以前读得多了,但是对苗绣工艺却没有几个懂。老一辈们逐渐老去、逝去,而年轻一代随着现代经济化步伐的加快,多数人都进城打工,很多苗族妇女也成为打工的一员,自己的民族技艺皆荒废或已不会了。于是目前苗绣技艺这块也是面临着失传的边缘,“人亡艺绝”已经是威胁着苗绣技艺传承的严峻现实。

面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苗绣的保护和传承如何才能更好地继续下去?“就贵州刺绣、蜡染、织锦、银饰的传承来讲,当务之急是要在村落形成传统手工技艺自觉传承的格局年轻人愿意学,老年人愿意教,如此教学往复,自觉相传,才谈得上保护,才谈得上传承。”[2]但这依然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根本还是在经济价值的有效转换上。笔者始终认为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让它重新契合时代的脉搏,回到现代时尚生活的轨迹中,只有通过现代时尚设计和古老的手工艺相结合,把苗绣这项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嫁接现代时尚之力变成私人定制的专属品,才能让苗绣真正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才能融入现代时尚生活,也才能并在未来世界舞台绽放光彩。因为只有市场有需求,绣娘们才会不断的绣,只有将苗绣做成产业,才能真正拉动地方经济。

◎绉绣

现在市场上机绣正在逐步侵蚀和取代手工刺绣,“辫绣”、“绉绣”、“绞籽绣”这三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目前机器还无法替代,这也是其独特和昂贵之处,但是笔者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三种刺绣的第一步所需要的“辫带”已经在机械化生产了,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现在苗族地区的绣娘大部分都是采取直接从市场上购买“辫带”来进行“辫绣”、“绉绣”、“绞籽绣”这三种刺绣,也就是说,真正纯手工的“辫绣”、“绉绣”、“绞籽绣”已经很难觅见了,最多也就是半手工半机械化的产品了。这也就意味着纯手工的“辫绣”、“绉绣”、“绞籽绣”又将面临着价值打折的威胁,手工价值该如何坚守才能让手工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得以延续?这又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如何对传统苗族刺绣技艺进行创新“再设计”?“再设计”创意出来的现代手工艺产品,应该是当代设计师的设计思想理念融合了传统手工艺人的精湛工艺,并进行有效的制作工艺创新,将民族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属性的“民间”概念向当代“时尚”产业、生活空间进行延伸和拓展,使其真正符合和顺应当下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这才会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3]能让苗族刺绣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焕发新生命。

猜你喜欢

苗绣丝线刺绣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改版升级啦!红丝线栏目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苗绣
清新唯美的刺绣
绣丝线
蜘蛛
快走丝线切割机的技术改进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