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案”明理 以“例”服人*
——运用案例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思考

2018-12-04李岚赵娜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北京10000004433北京市第九中学北京10000004411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高铁案例政治

李岚 赵娜(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北京 10000004433;北京市第九中学,北京 1000000441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出,聚焦发展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总体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要“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应力求凭借相关情境的创设,提供综合的视点,提升综合能力”。这里所说的“案例”并不是简单的举例,而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1]。

笔者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一课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从案例的选取、加工以及运用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选取案例的标准

政治认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育政治认同,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政治认知,更要激发其政治情感、端正其政治态度、引导其力所能及地进行政治参与。基于此,笔者在选取政治认同教育的案例时,明确了“崇真、向善、有容、可辩”的标准。

崇真——指选取的案例必须源自生活,真实发生且令人信服;必须蕴涵真理,能引导学生获得真知。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源自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每个中国公民的生活休戚相关。只有立足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选取案例,才能让学生从中找寻知识的源头,感悟理论的价值。

向善——指选取的案例是积极、正面的,能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政治认同教育的宗旨决定,只有选取那些感染性强、能够使学生受到深刻教育的案例,选取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案例,才能引导学生在分析和探究、比较和辨别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有容——指选取的案例是富有思想张力的,其中包含着多个有价值的问题或情境,包含着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和详细过程。这对于学生理解政治认同教育的具体内容,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价值,能使学生从中“领略世界的意义和背后的运行法则,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2]。

可辩——指选取的案例具有思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在辨析、论辩中认识当今时代具有价值观和利益多元的特点,存在着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相互激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博弈。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反思批判能力与行为选择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坚定信念和追求、站稳方向和立场。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是我们党和政府坚定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以及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的鲜明表现。通过本课教学,要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重要战略和必须坚持的原则,提高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释社会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开放、创新发展理念以及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认同。以此为导向,坚持“崇真、向善、有容、可辩”的标准,笔者选取了“中国高铁发展纪实”的案例,确定了“中国高铁何以赢得世界”的议题。这是因为,开放与创新,使中国高铁追云逐月成就梦想,完成了从追赶者到世界领跑者的华丽转身;高铁是中国开放、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高铁的发展历程浓缩呈现了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与开放发展之路。

二、加工案例的原则

案例选取后,根据教学目标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才能真正将案例转化为教学情境,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在对“中国高铁发展纪实”的案例进行加工时,笔者坚持了三个原则。

1.理例融合

北京市特级教师王礼新老师指出:讲理和讲例,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从现实教学看,“例”为“理”之凭,“理”为“例”之藉,“例”为“理”之用,“理”为“例”之体。[3]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工案例,才能使案例体现的生活逻辑与学习内容蕴含的理论逻辑统一起来。

本着这一原则,笔者将“中国高铁发展纪实”的案例梳理为四个环节,即“体会高铁发展成就—了解高铁发展历程—探究高铁发展原因—展望高铁发展前景”,在每个环节设计相关活动和特定任务,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和任务驱动下理解和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和素养。

2.形神兼顾

案例是教学的载体,应始终聚焦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但案例的呈现形式则可以灵活多样,如文字资料、音像视频、形体表演、实物展示等,以此营造灵动鲜活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加工本课案例时,笔者除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外,还节选了纪录片《超级工程Ⅱ——中国车》的片段震撼展现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又以时间轴的图示(见图1)浓缩展示高铁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对外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铁路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而高铁“走出去”又提升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图1高铁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对照

3.师生共建

案例作为一种课程资源,需要我们能动地去寻找、选择、加工和运用。加工案例,既需要教师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并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对案例进行加工处理,师生共建共享,合力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将与理解教学重点相关的案例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中国高铁技术为什么能获得令人惊叹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查阅资料,汇总共识,展示交流,深化和拓宽了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开放、创新发展理念的认同和信服度。

三、运用案例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政治认同是主体对政治体系在认知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和评价,形成一定的认识,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而形成的对政治体系的价值认可、赞同和确信,进而自觉地按政治体系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地参与、维护和促进政治体系的运行和发展的一种政治心理过程。在运用案例教学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中,笔者自觉遵循上述心理路径,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给予了充分关注。

1.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认知是政治认同的首要环节,反映了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的了解程度。认同主体只有对政治体系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才有可能对政治体系产生情感依存,作出理性评判和选择,进而践行政治参与。知识作为认同主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载体和工具,一定是有序的、结构化的。运用案例教学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首先要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科学整合建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探究,深化了对知识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形成了对相关知识的结构化认识,笔者对此稍加艺术处理,以帆船的形式呈现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见图2),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像一艘行驶在世界经济大海上的巨轮,只有牢牢掌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舵,高高扬起经济全球化的风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以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动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破浪前行。

2.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获得丰富情感体验

情感是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的情感依存,是认同主体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对政治体系的情感体验和反应。丰富学生的政治情感,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而经过加工的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情境的呈现,有助于学生在教学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本课教学中,笔者围绕“中国高铁何以赢得世界”的议题,设计出组织教学内容的四个环节,在每个环节提出特定的学习任务,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见表1),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仍是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既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表1“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教学环节及学习任务

3.提供开放的学习路径,实现有效价值引领

评价是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和事件的看法,态度则是主体对政治体系的情感、价值取向的外化表现。高中生仍处在身心发展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其对待复杂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标准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信息来源的渠道多,受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大。因此,开展政治认同教育,应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路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就某一问题从多个维度思考。教师要多设计有标准但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多创设带有思维碰撞和价值冲突的思辨性情境,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路径:一是将探究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原因的工作交给学生,由学生思考探寻中国高铁奇迹“密钥”;二是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多维度思考、多角度作答,在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是提出思辨性的问题:“高铁项目走出国门的案例是否告诉我们,企业只要有了竞争优势,就一定能顺利‘走出去’?”学生通过辨析、交流,认识到企业若要“走出去”,首先必然用竞争力来说话,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近年来,我国高铁体系在成本、工期、技术、资金、运营管理等方面日臻成熟和完善,这是“高铁”走出去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由于高铁建设涉及国家关系、政治、技术、社会效益等多种因素,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现状、政策法规、行业规定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

总之,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形态中,案例教学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立足教学实践深入探索,通过优化情境和案例,充分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和价值,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多的实际获得感。

猜你喜欢

高铁案例政治
第一次乘高铁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山上有座高铁站
高铁会飞吗
“政治攀附”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