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视角的阅读教学指导研究
2018-12-03黄丽辉
黄丽辉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人们由传统的“温饱”消费逐渐地转变为“精神”消费,在生活的态度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阅读的精神价值,探讨国人的阅读素养不高的原因。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介绍认知心理学的阅读观,阐述国内中小学生在阅读上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应该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改进教师的阅读教学指导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实现阅读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阅读教学;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8-0058-03
引言
阅读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类生存的一项基本能力。在今天,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具有较大的阅读量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如果社会生活中缺少了阅读,那么人类千百年来所传承的知识便会出现断层,如果人类在未来的发展中没有将阅读作为自我成长的方式,那么在今后个人的成长中,将会缺少生存生活的原动力,缺少一项重要的精神愉悅方式。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仍然大行其道的今天,学生不愿意阅读,对阅读不感兴趣,这些都是当下阅读教学的败笔。为此,笔者以新的视角——认知视角进行对阅读教学指导的思考,以期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一、认知心理学的阅读观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读者把从材料中感知的信息和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生成意义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阅读观,首先是文本字面的认知,它主要指阅读者可以针对阅读文本的内容进行字面意思上的理解,知晓该文本主要讲述的内容,该文本是在何种情况下出现的,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其次是深层次的文本阅读,能够根据文本的字面意思,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对字面的文本进行相应的解码,分析每一个文字背后的深意,并且将该文本呈现出来的意义总结起来,归纳成一段具有较强说服力的文字内容,以加强读者自身对于文字的理解、消化、吸收。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能够正确地解码文字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关键的环节,同样也是认知阅读观众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最后是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自发形成和在阅读实践中形成的阅读方法。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个人阅读中,一方面要加强自身阅读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要完善读者对于阅读知识以及阅读方法的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往往是形成较强阅读思路的重点,方法是一些行动的指南,只有通过方法上的创新,才能够促进整个阅读过程的有效进展。
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而言,应该将认知心理学的阅读理念灌输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时刻围绕认知心理学观念。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文本不如传授给学生如何有效地自行解释文本的办法,培养学生如何有效地将文本阅读的内涵充分地展示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文本中所强调的内容内化于心,这些都是教师分内的工作。学生相对于教师的工作来讲,比较轻松,因为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教师所布置的工作顺利完成,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使得自身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二、阅读教学指导现状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小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能否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社会人士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将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放在未来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并且做好语文课程的标准与指导。因为,在中国,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也只有通过更好的阅读才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指出,11—15岁的青少年已进入形式运算的心理表征阶段,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够不受具体经验或现实世界的限制,能够超越时空,依据逻辑规律进行抽象的推理判断。这说明,中小学生时期阅读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功效。但是,从当下我国学校的阅读教学来看,学生的阅读现状实在是令人担忧。
1.教师的课文分析代替学生的课内阅读
现阶段,学生课内阅读的机会比较少,因为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快速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通常会将一些课内课文分析作为学生课内阅读的有效方式,其实这是一种大错而特错的观念。课文分析与课内阅读不仅仅从字面意义上有较大的差别,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课内课文分析主要是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并且提升学生课文分析的能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宗旨。然而,课内阅读是指教师通过制订相关读书计划,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并且讲授一些阅读方面的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会给学生们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督促学生们能够达到课内阅读的积累量,其目的是为了扩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对课内阅读的重视度低
从目前学校课内阅读指导来看,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阅读方式问题。很多教师,因为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得不给学生们提供阅读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教师先让学生们准备好要阅读的书籍,当学生准备好书籍之后,带到课堂上,开始了所谓的阅读课。学生们将书捧在手里,一页一页地看,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起到维持课堂纪律的作用,或者教师做一些与本节课内阅读无关的事情,这属于教师与学生相互隔离的状态,4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教师在课内阅读上并没有给学生们一些指导,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每一章主要表明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每一节要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从这本书中应该学到那些内容?或是人生的感悟,或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教师没有给学生在阅读方式上做好指导,仅仅是将学生的课堂时间来做“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以获得自身的心理安慰,这将导致学生们以这种方式所获得知识量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今天,学生的阅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不仅仅没有形成阅读的基本积累,同时对自身的发展形成了不利的影响。
3.功利的应试教育对阅读的束缚
中国的应试教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在古代中国,朝廷为了避免官宦子弟可以憑借显赫的家族地位而进入官场,在经过多方讨论之后,形成了中国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在当时的社会,通过科举选人才的方式体现了社会公平,也增加了平民子弟走进上层社会的机会,直至今天,中国的中考、高考也是延续着传统的科举制而形成的。今天的学生之所以在课外阅读上花费的精力比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身对阅读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是无用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学生的确没有时间来阅读,因为学生有较重的升学压力,教师与家长也在反复强调升学考试对于每一个学生未来的重要性。因此,在学生的心理认知上,便缺乏对于课内阅读的热情。学生们将学习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完成课堂任务、应付考试中,没有课外阅读的想法,所以说,中国的应试教育直接影响课内阅读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功利性的阅读使得中国的很多学生没有自主阅读的意识,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并且确定了较多的阅读书目,可是学生执行得并不好,效果很不明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学危机,主要是中国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的。
三、认知心理学社角下的教师阅读教学指导
认知心理学的阅读包括三个要素:文本字面的认知、深层次的文本阅读、认知策略。
从认识心理学的阅读观来看,要想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1.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动力。要想让学生产生阅读行为,就得引发学生产生阅读动力。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产生阅读动力,培养较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激发中小学生的阅读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论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学习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中国学生目前存在的阅读问题,首先应该从学生阅读兴趣上着手,因为好奇心首先是人的本性,青少年时期,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待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除此之外,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应该根据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阅读的动机,使得学生在心理上对阅读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阅读动机方面的培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优势,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2.基于认知的阅读教学指导
根据当前课内阅读指导教学情况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不仅仅缺乏阅读指导的教学经验,同时还缺乏对学生心理层面上的了解。为此,做好课内阅读指导,应该增加教师对认知心理学生的理解。
首先,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应该加强学生文本字面的认知训练。教师是课堂上授课的中心,也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能否给学生的今后学习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关系到学生今后未来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内,仍然存在一些水平差、能力差的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引导上,严重缺乏号召力。因为这类教师,自身的阅读水平有待提高,在日常的授课中,仅仅是依靠书本知识,没有给学生做好课外的延伸,在他们的教导下,学生仿佛就是井底之蛙,没有宽阔的视野。为此,教师授课中应该强化文本字面上的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相关方面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本阅读。学校应该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一些业界有名气的专家给教师们做专门的讲座,增强教师自身的阅读素养,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们在深层次阅读上有深刻的体会,只有教师拥有足够的能力,那么学生才会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最后,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认知阅读能力。为了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难题,首先应该提升教师的认知阅读水平,对此,学校可以搞一些教师阅读方面的比赛,增强教师们的危机意识,让教师能够树立阅读的意识,继而提升个人在教学中的阅读水平,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阅读策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3.鼓励阅读行为
阅读是阅读主体的个人行为。良好阅读素养的形成不仅仅依靠阅读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行为,应该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机会,让学生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改变。因此,为了让学生们的课内阅读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首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鼓励学生的阅读行为。首先,应该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古代,先哲们往往是在自己的书房中形成了一生所追寻的学术思想,《陋室铭》就是很好的案例,尽管陋室在常人看来,环境一般,但是却能够提供给作者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情操的过程中,在读书氛围的营造上一定要着重的考虑;最后,要给学生们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时期心智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阶段,学生们学习的状态也不相同。为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拟定合适的阅读材料;再次,要教给学生们如何做好读书笔记。从认知角度来看,读书笔记属于理解领会后上升为内外信息的较高阶段。青少年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们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一些课外阅读的知识,同样也是培养学生们“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结束语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重视阅读的国家,在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间断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夏儿女通过勤劳、勇敢而取得的巨大成就。历史的车轮在不停地转动,中国社会也在不断变迁。今天,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中,会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手段便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阅读”,是阅读使得中国人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形成了自身的文化自觉观念,也是通过“阅读”,让中国人能够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由此可以,“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是一个提升个人素养的手段,是中国人不可忽视的生活习惯。
尽管今天,我国在教育体制上、教育方式上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问题的关键点,并且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手段,在提升个人阅读素养上加大力度,那么,目前中小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危机也会化险为夷。以认知心理学的观念为教学、学习的视角,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教学方向,将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教育部门改革的目标,那么今天的一切困境终究会成功地走出,并且迎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