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都不要“开错了窗户”
2018-12-03孙娜
孙娜
在学校里,常能听到一些同仁唠叨:“XX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该说的道理已经说尽,能用的办法也都用了,就是不见好转,我是真的没法教了。”
每每听到这些抱怨,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之前读过的一篇短文,大意是: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赶紧让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心空顿时明朗。
小女孩的脸上为什么能重新恢复笑容,只因外祖父及時给了她一次选择的机会,让她打开了新的窗口,看到完全不同的画面。这个故事对教育的启示是:教师不要给学生“开错了窗户”。
现在我要强调的是,老师也不要“开错了窗户”。不要只是盯住学生的缺点或不足,一味批评和指责,而对他们的优点“不开窗户”,视而不见。
班级里的孩子们由于生理遗传、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等等不同,在日常学习和行为表现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的是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纪律不好,有的是学习与纪律都不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真的一无是处,完全没优点。倘若在平时教育中,我们也能像故事中老人那样充满爱心和机智,尝试着从通往“玫瑰花园的窗户”来看待孩子,你就会发现这些孩子虽然不完美,但他们身上也隐藏着很多闪光点。只要教师肯去用心发现、认清、读懂,并及时根据每个孩子的优势特点,有针对性地施加教育,发挥其特长,他们是完全可以转变、跻身先进行列的。
首先,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和教育睿智,把学生的失误或制造的麻烦当教育资源看待。未成年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发育期,他们头脑中的是非观念尚未成熟,抗干扰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所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们应该学会正确认识、理解这些失误的出现或是麻烦的制造,而不是一味挑剔、埋怨,甚至是讽刺和挖苦。要把学生出现的失误或制造的麻烦看成是难得的教育资源,并且加以运用,使其成为学生受教育的新探究点,推动学生认知与思维的纵深发展,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教育方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有效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其次,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从独特视角发现并挖掘学生的天赋。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聪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其聪明的表现不尽相同。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强项,也必定都有着各样的弱项,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不能唯分数论英雄,凭听话定优劣,而是要尝试从不同“窗口”,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学生、分析学生,从中找到适合某个孩子发展的最佳方向,并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能量”补给,让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有效激活其勤奋向上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促使他们积极朝着老师所指引的目标前进。
再次,壶水不开多添“柴”,充分选择应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班级学生的性格也各不相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处理、纠正违纪行为的时候,切不可盲目套用某些经验性方法,对学生进行“同一化”“标准化”“套路化”的训诫或是惩罚,而要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尝试从正面、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和分析学生的行为,并顺着他们思想的脉络攀援而上,帮其埋下希望的种子,燃起理想的火焰。比如学生喜欢在在墙壁上乱涂乱画,我们可以认为他对绘画艺术有着强烈的热爱和追求,不妨就在孩子的绘画能力上给予特别关注和正向鼓励,让其每周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出一期黑板报;比如学生喜欢课堂说话、搞怪,我们可以理解他生性活泼,不妨让其在每节课后讲个故事或是幽默,为同学们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如此学生必能体会到老师的教育甚至是批评惩罚的良苦用心,并按照老师的指引积极进行自我修正。(作者单位: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