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阳科技工程学校:传承非遗艺术 创办特色职教

2018-12-03张晋范祥彪

职业·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界首界首市彩陶

张晋 范祥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坚持以“和合”文化为统领,践行“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保合太和”的价值观,倡导“和谐、和善、创新、融合、合作、适合”理念,积极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以非遗教育传承为特色的育人模式。

立足自我优势开展全面合作

依托政策谋发展,积极行动创特色。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地处有“小上海”之称的界首市,这里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彩陶竹编、渔鼓以及剪纸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多项。近年来,界首市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了《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五年规划》,出台了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政策,并投入文化建设资金用于“陶艺公园”“陶瓷小镇”建设。市文化部门先后下拨资金用于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和非遗传承人教学工作,为学校非遗教育传承工作开展提供政策保障。

重视艺术教育,全面提供保障。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成立非遗中心,制定专人负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工作。建立了占地500多平方米,能够满足非遗项目传承教学和课外活动需要的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按照国家发布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类课程,结合非遗“四进”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活动;学校目前有美育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非遗传承人6人;开设了社会文化艺术、服装、界首彩陶、烹饪等与非遗项目传承内容接近的专业,为非遗项目进课程提供了保障。

成立教研小组,加强校企合作。为提升非遗传承效果,推进非遗项目创新,由学校教务处牵头,结合“青蓝工程”工作,成立了由学校艺术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的非遗教科研小组。学校与王京胜彩陶艺术有限公司、贾玉峰剪纸公司、祥雨竹编合作社等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同开发课程,采用工学交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非遗大师亲自到校授课,手把手传授制作技艺,学校教师负责文化基础课和美术知识教学,把非遗传承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又赋予传统技艺以新的活力。

完善管理机制 多元措施保证

完善管理機制,明确教师职责。学校不断完善《学校非遗教育发展规划》《艺术类教师考评办法》《非遗中心工作职责》《艺术教师职责》等制度,细化目标,明确教师职责,将美育工作作为教师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依据,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课程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注重对非遗教科研小组工作开展情况的督导,广泛开展艺术教育课程研究和艺术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开展艺术教师教学比武、研究课、示范课等活动,切实提高教师艺术教育水平。同时,学校重视校本教材研发,充分利用和开发界首文化艺术资源,将传统文化项目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的质量。

加强互动交流,提高专业素质。学校鼓励艺术教师参与非遗项目传承教学工作,定期邀请国家级界首彩陶传承人王京胜、剪纸传承人贾玉峰、竹编传承人王银等非遗大师和民间艺人参与学校相关专业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与传承人的交流,开展非遗项目进专业、进课程活动,为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服装专业增设渔鼓、刺绣等课程,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提供更科学更现代的传承手段。

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后勤保障。学校不断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投资3万元添置文体类运动器材,使器材配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将传承项目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文化长廊、读书角、校园橱窗展示以及各种文体竞赛活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投入50万元用于民间传统工艺示范基地项目和界首彩陶名师工作室建设,扩建“非遗”大师工作室3问,依托基地开展大中小学生的传统公益体验和比赛活动。投入10万元,用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美育培训和交流研讨,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素质。

开展社团活动 推动非遗文化

开展非遗“四进”,彰显文化特色。在界首彩陶、剪纸项目进校园的基础上,学校于2016年成立非遗中心,制定传统文化进校园方案和非遗项目传承五年规划,使各项目推进扎实有效。目前,已经形成非遗项目“进专业、进课程、进社团、进社区”的良好局面。

成立多个社团,营造文化氛围。除非遗社团外,学校还开办了棋艺、轮滑、古筝等16个文体类社团。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送文艺下乡”“校园歌手评选”“非遗项目体验”等社团成果展演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同时挖掘学校内部美育资源,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社团辅导,通过社团活动加强师生问的交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抓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努力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开展竞技比赛,提高艺术水平。学校将非遗项目传承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技能艺术节”活动,为学生搭建艺术展示的舞台;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依托学校社区大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创新传承发展 收获多样荣誉

在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学校不断创新,丰富传承内涵,提高传承实效。除扎实有效开展校内教学外还积极开展“非遗公益行动”。

2013年4月,学校联合市教育局、团市委开展“界首市青少年彩陶艺术之旅”活动,组织界首市中小学生前来学校参观体验彩陶制作工艺,感受家乡彩陶艺术的独特之美。团市委授牌学校“界首市青少年彩陶培训基地”。

2014年5月,学校与教育局、团市委联合举办首届“界首市彩陶文化艺术节”,吸引大批市民体验参观,推动界首彩陶的宣传普及。

2015年5月,阜阳市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该校举行,来自全市的花鼓戏、刺绣等非遗大师纷纷到校登台亮相,为学生带来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12月,受安徽行知学校邀请,加入中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

2016年初界首彩陶专业教师四项科研成果被国家专利局受理;3月,学校被安徽省职成教学会中职分会列为非遗工作主持单位之一;6月学校被安徽省文化厅授牌“安徽省非遗教育传习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免费开放,学习人数达到2000多人。

2017年,全省中职学校非遗教育经验交流会在该校举行,来自全省52所学校127名专家和大师参与交流。近三年来学校非遗项目的学生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4人,在阜阳市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9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3人。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安徽省费神教育”和“安徽省青年文明号”。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该校师生获奖率高出阜阳市平均9.7个百分点,两次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

猜你喜欢

界首界首市彩陶
漫步安徽“小上海”界首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安徽界首:生姜种植拓宽增收路
界首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运行体制机制现状及对策
安徽界首市农机补贴政策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作用与对策
安徽界首: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第三方评估验收
甘肃彩陶真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