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澳門發展3D打印前景可期
2018-12-03
本期“時事辯論”邀請澳門大學應用物理與材料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李宗津、創行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烱南、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資訊系統及科技部高級經理林濤、珠海天威集團研發中心總經理蘇健強,就3D打印技術的一些爭議與未來可行的發展方向作出討論。
談及3D打印成為熱論的話題,它的出現代表著什麼?人們應如何正確看待及使用它?李宗津坦言,3D打印技術其實這是人類發展的一個趨勢,我們應對3D打印技術持一個歡迎、樂觀的態度。陳烱南透露,3D打印技術的興起,其實正代表著一種自造者的風潮,代表著這些自造者更加方便去透過自己的技術,去生產自己想要的物件,是一種潮流。林濤指出,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出現了“熔融沉積成型技術”,即現時非常流行和普及的3D打印技術。當時為專利技術,價格昂貴。直到2010年左右,有關專利期完結,此項技術慢慢地得以廣泛流傳及應用,價格亦變得相對低廉。蘇健強認為,3D打印是一種以數位模型文件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它不需要固定的生產車間,可按需即時生產,無庫存和不佔用存儲空間的新型製造的技術,代表著智能化、個性化製造時代的來臨。
就3D打印技術及其打印物料對傳統工業有何影響?兩者會否形成對立關係?李宗津直言,3D打印較為適合打印複雜形狀、建築的裝飾、藝術品,3D打印是有它的優點,但是3D打印是不可以代替所有的製造工業,我們可以利用3D打印的優點,在需要它的時候,將它的長處充分發揮到應用之處。陳烱南指出,首先要瞭解3D打印技術與傳統工業兩者之間有何區別,3D打印技術快速成型,但是不利於量產;而傳統工業生產模式的優缺點在於,一定要有模版才能生產,在做第一版的時間很長,但是做批量生產時很快。兩者之間可以互補,這套模式目前亦在運用當中。林濤表示,3D打印技術有助於工業設計,加快設計及修改首辦模型之過程,但對傳統製造業應不會構成直接競爭及影響。蘇健強透露,暫時是互補的關係,但以長遠來講,3D列印技術到成熟階段,定會取代傳統製造。
提到快速的3D打印技術十分方便,若有人刻意模仿及量產其他人的作品,在版權問題上會否出現泛濫的情況?如何更好地避免侵犯法律或侵權?李宗津表示,其實無論是藝術,或是各項技術研發,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避免此情況的發生,最好的辦法是從教育做起,培養人們有一種相當強的法律觀念,要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陳烱南直言,版權問題與3D打印並沒有直接掛鉤,3D打印只是一件工具,人們利用什麼工具去做侵權的事,都是侵權,與工具無關。重點在於社會、人們如何自律,如何對待意識問題及執法問題。林濤認為,要從學校方面做起,繼而擴展到社區及整個社會,透過教育普及,給予現時的一代及下一代,灌輸正確使用3D打印技術的道德觀念,及分析以知識產權保護的原因、和侵權帶來的惡果。因此,或可立法以規管3D打印技術的正確用途。蘇健強指出,侵權問題客觀上一直存在。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從技術、法律、教育三個方面著手。
談及3D打印在澳門有何發展空間?可否在澳門的學校引入相關常規課程?目前在澳門推行3D打印有何困難?李宗津指出,在澳門開發一些如3D打印等技術性強的新產業,是有可能的。澳門可利用本身資金比較充裕、高等院校數量也不在少數之優勢,可以專業性培訓來多培養一些高尖端的技術人才。澳門人對3D打印技術的優點、發展趨勢、在其他國家發展的情況等方面可能不是很瞭解,繼而難以支持這項技術的發展,因此3D打印需要做一些科普教育,透過媒體的影響力,科普性的宣傳工作會更加有效。陳烱南認為,以澳門來說,3D打印的發展空間可有三個方向,文創、醫療和食品。澳門的推廣焦點應放在如何把3D打印應用在設計上,另外政府應要有相關單位可與業界溝通。林濤直言,因為澳門沒有製造工業、沒有尖端醫學技術、沒有3D打印技術應用於建築業的條件,相信3D打印技術在澳門的應用主要是用於學校之科普教育、STEM教育為主。因此,師資是首要解決的問題。蘇健強表示,目前推行仍有困難,諸如:目前機器成本仍偏高,技術未完全成熟,普及率較低等等。很多企業對於3D打印仍處在觀望期或者一無所知的階段。而且3D打印機型種類多,不同的打印產品需要應用不同機器,不同的機器採用的材料也會有差異,為解決此問題,所以衍生了打印服務中心短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
本刊認為,綜合四位受訪者的看法,3D打印實是一項高尖技術,與傳統工業不會有衝突,反而可以互補不足,且在日後傳統製造業中,3D打印技術會擔當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這已是大勢所趨,是值得好好好發展及利用的一項技術。
不過,現階段對於澳門普通市民來說,3D打印仍是一件新事物、技術,未來仍需要一段很長時間,來向普羅大眾普及相關的知識。
未來特區政府可推動本澳機構學校加大資源投入,培養本地的3D打印技術人才,及讓公眾了解3D打印在本澳的發展前景,並加強各行業之間溝通,瞭解行業存在的困難,並提供相應的協助。而對於各行業要做的,就是勇於邁出先行先試的第一步,學習如何將3D打印技術與其產業有機結合,創造出更大更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