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8-12-03
主持人语:
早在诞生初期,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便相当密切。百多年来,世界电影中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不计其数。今天的中国电影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热门的文学IP更是成为大家追逐的焦点。不过,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并非一件简单的事。虽然文学作品给电影提供了创作基础,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电影的影像思维方式与文学的语言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正由于此,电影史上比比皆是“毁原著”的改编。特别对于许多经典名著而言,改编成了一件危险的事,一流的小说拍不出一流的电影成了近乎共识。有鉴于此,本专栏将选择有代表性的电影改编案例进行研究,以此探讨电影改编中的一些问题。
特约主持人 周文萍
时至今日,《花样年华》(2000年)早已成为王家卫导演经典影片之一。无论是周慕云与苏丽珍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愫,还是梁朝伟与张曼玉天衣无缝的合作,无论是27套旗袍包裹着的曼妙身姿,还是爵士音乐萦绕着的暧昧氛围,影片的一切都令人沉迷。更不用说还有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语片,以及美国CNN所评选“最佳亚洲电影”第一位(2009年)等多项荣誉的加持。
《花样年华》最后有“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的字样,这让人们发现了影片原来是源自香港作家刘以鬯70年代发表的小说《对倒》。值得注意的是,《花样年华》与《对倒》之间并非简单的改编关系,两者所讲述的故事并不相同。真正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是一种共同的创作意念:对倒。
何謂“对倒”?“对倒”来源于法语Tête-Bêche,原指一正一反的双连邮票,引申为同类物的反向并置,是同一事物从中间向不同方向的发展,彼此有着镜像的意味。刘以鬯自叙其《对倒》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邮票: “一九七二年,伦敦吉本斯公司举行华邮拍卖,我投得慈寿九分银对倒旧票双连,十分高兴。邮票寄到后,我一再用放大镜仔细察看这双连票的图案与品相,产生了用‘对倒方式写小说的动机。”*熟悉《花样年华》的人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其“对倒”结构:周慕云与苏丽珍的配偶双双出轨,他们为了探讨配偶出轨的事而开始接触,而到最后他们彼此间产生了情感。而事实上,无论是小说《对倒》还是电影《花样年华》,“对倒”作为创作的核心意念,其在作品中表现都并非如此简单。本期文章深入探讨了“对倒”意念在两部作品中的显现,从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匠心,也有香港人心目中对上海与香港这两个城市互为“对倒”式镜像关系的文化认知。
从电影改编的角度来说,《花样年华》与《对倒》的关系也提醒人们: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并不仅仅限于人物、故事等因素,“创作意念”同样是一个值得发掘的途径。
*刘以鬯著《对倒》,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