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精准扶贫之花,需干部自身过硬
2018-12-03王思丹
王思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而领导干部是拿好“绣花针”的关键。要想绣好“精准扶贫”这朵花,就一定要让扶贫干部本身有能力、有担当,同时切实担负起扶贫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用“绣花”精神拔除穷根。
一、扶贫干部要有“梅花”般的傲骨
江西赣州、井冈山等红色土壤上有一些深度贫困的地区,优秀的年轻干部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立志到条件艰苦的贫困地区,无怨无悔地投身于精准扶贫的战场上,担当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此外,扶贫干部要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梅花精神,高洁傲岸、不畏艰难。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谦逊低调、质朴纯真的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发扬。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梦”,我们就必须确保每个贫困地区的每一位贫困群众都能过上小康生活。在扶贫工作中,领导干部要时常怀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民之心和“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爱民之情,沉下身子融入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了解贫困群众的困难,因地施策、因村施策、因户施策,用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来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此外,扶贫干部还要有身居其位而谋其职的责任担当意识,以务实作风握好手中的“绣花针”,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解决好、维护好群众的基本利益,绣好精准扶贫之花,用扎扎实实、密密麻麻的一针一线,织密党群之网,改善贫困地区的现状。
二、扶贫干部要有“牡丹花”般的胸襟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国力强盛的唐朝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本和文化自信,牡丹花作为唐朝国花也浸染上了自信乐观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江西省地处中部地区,要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机遇,搭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自贸区的顺风车,实现中部崛起。一线的扶贫干部对大局要有清醒审慎的认识,对待扶贫工作和江西未来的发展前景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有保持理性乐观的心态,扶贫干部才敢拿起“绣花针”,才有可能绣好精准扶贫之花。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對玉堂”,敢让百花先,敢让三春后,这充分反映了牡丹花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创新求变的致富精神。要破解“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非常之局就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扶贫干部要培养包容发展、创新发展的扶贫新理念,从供给结构性改革发力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向理性制度创新供给江西的后发优势。要用好自身资源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把扶贫工作从融资视野提高到管理模式创新,采取PPP模式,充分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尊重自然和资源等客观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同时,扶贫干部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让有效的市场和有为、有限的政府相结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另外,扶贫干部要让贫困群众的观念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坚持把扶贫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他们创新创业、脱贫致富的意识。
三、结语
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浇灌一批素质过硬的基层扶贫队伍,在实现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必将激荡起磅礴的力量,必能守正出奇地绣好精准扶贫之花!
(作者单位:新建区望城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