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台梭利
——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

2018-12-03嘉宾苏小妹范佩芬

妈妈宝宝 2018年7期
关键词:蒙台梭敏感期教具

嘉宾:苏小妹、范佩芬

“蒙台梭利”,这个被译成20多种语言、被100多个国家引进的教育理念,近几年在国内也日渐风靡。不少幼儿园安上了“蒙氏园”、“蒙氏班”的头衔,但水平却参差不齐。真正的蒙氏理念是否被扭曲?妈妈们该如何鉴别真假?

苏小妹

经历/亚洲地区著名的蒙特梭利幼儿教育讲师,国际蒙特梭利教师认证委员会MACTE委员,美国蒙特梭利协会AMS的培训师。

现任/国际华文蒙特梭利协会理事长。

范佩芬

经历/北京市中学高级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原北京市崇文区第三幼儿园园长。

现任/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蒙台梭利专家协会(CMEA)副会长、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

蒙氏教育理念是想培养一个正常化的孩子,什么是正常化特征的孩子?

苏小妹:所谓正常化,就是可以根据发展的自然法则来开展他的潜能,潜能应该包括技能和智能。正常化孩子的特征一是喜欢工作,二是有很好的秩序感,三是有很好的动作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四是有很好的独立能力。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一块就是提倡和平教育,希望通过幼儿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不断可以照顾自己、照顾别人、照顾环境并且有大爱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都喜欢和平,世界才能够获得和平。

蒙氏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教具,又提倡孩子占主导,老师的作用好像退居其次了,在蒙氏教育体系中,老师是怎样一种存在?

苏小妹:蒙台梭利培训教师的时候,85%的时间都在让老师了解到底孩子可以做什么工作,我们怎么去设计这些工作,当孩子有了一些反应之后,我又怎么根据他的这些反应来调整我给他设计的工作。

蒙台梭利的理念是希望老师作为一个幕后的预备环境的人,一个观察孩子的人。她经常说我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观察,如果你不会观察孩子,你就没有办法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发现孩子有什么需要,然后去满足孩子。所以,蒙氏理念希望老师退居于幕后,或者次要。

蒙氏理论提倡顺应“自然法则”,究竟什么是自然法则,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样的意义?

苏小妹:自然法则的机制是这样的:刚出生的婴儿,他一张开眼睛就会动手动脚,他会去观察,会去感觉,去闻,蒙台梭利把这些称为“工作”,像大人在工作时一样的认真负责。每一个人如果有工作的经验跟工作的机会,他就会发展出独立的能力。

一个婴儿,他成长到一个阶段会突然注意到自己的小手,然后不断地研究,发现原来这双手我是可以控制的。慢慢地,他学会依靠这双手自己喝水、拿东西。渐渐地,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会衍生出专注力。

专注力一出现,他的学习就有深度了,然后你会发现他意志力的出现,他开始相信他做得到,因为他有成功的经验,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开始自信。接下来,你会发现他的智能得到提升,他变聪明了。在这之后,你会发现他的创造力出现了,他会把一首歌变词、换调。创造力出现之后,你会发现这个小朋友情绪非常稳定,他好爽,觉得什么事情都做得到,他不生气了,他很淡定。在情绪稳定之后,你就发现这个小朋友去注意他身边的人、事、物,他会发现那边有个小朋友在哭,那边有一样东西掉地上了,他会突然发现他整个视野变宽了,最后他会出现我们人类最高尚的情操——主动去帮助别人。那边有个东西倒了,他会去把它拿起来,那边有个小朋友难过了,他会去安慰他一下。

这就是一个发展的自然法则,是蒙台梭利最强调的,如何改变一个人,你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过程。可是我们现在的环境经常剥夺了孩子工作的机会,他想要去动手,他想要去参与,这时候说不可以,太脏,太乱,太麻烦了。在这个地方已经把他卡住了,等于告诉他请你做白痴吧,什么都不要学习。因为如果没有给他工作的参与权跟经验,以后的东西就没办法出现。

所以,成人只需要做两件事情,就是提供他工作的机会,然后帮助他获得独立的能力,其他的都会自然生成。我们把这说成生命的冲动。

我们知道,蒙氏教育理念非常重视“儿童敏感期”的培养,敏感期和非敏感期有着怎样的差别?

范佩芬: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之一就是关于儿童敏感期的发现。敏感期就是我们常说的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观察到孩子的种种行为,又经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实验,惊喜地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能力的获得如同生物的发展特点,具有敏感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敏感期具有怎样的特点?

范佩芬:1.它只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短暂时期,它一旦消失就永远不可能再度发生。2.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欲望特别强,持续地迷恋于做这件事情,因而毫不费力、悠然自在地增长能力、掌握知识。3.敏感力一旦消失,就要花多倍的时间和心血培养孩子,就算是掌握了,也难以达到敏感期时的发展水平。

那我们该如何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呢?

范佩芬:第一,家长们还是要读一些书籍,了解孩子发展的特点。第二,要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物质资源环境,即动手玩的环境,自由自主玩的环境,不要有我们成人干涉的环境。第三,要学会观察孩子,我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你去观察你的宝宝,在现在对做什么样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很喜欢去做,甚至着迷,就是他这方面的敏感期到了。

以我家里的小外孙为例,在他0~1岁的时候,虽然知道他还不会说,但此时是听觉的敏感期,我们给他提供了大量听语言的机会,做各种事情时都对他说,待到1岁多开口讲话时,他的语言非常丰富,语言发展极为迅速,很快由字到词发展到句子,很自然与我们进行语言的交流。这就告诉我们,0~1岁这个阶段是听觉上储存信息的敏感期,如果这个阶段什么都不跟他讲,那么他到1岁的时候自然就不会爆发出语言的敏感期。

蒙氏教育在敏感期方面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

范佩芬:蒙台梭利教育的精髓,就是了解儿童的教育,孩子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我们就要给他提供这个时期的环境,即给他提供丰富的资源材料。蒙台梭利教育就是基于对孩子的大量研究与观察,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懂得孩子,所以她给孩子创造发明了很多的动手操作的资源材料,让孩子动手做、动手玩,动手学。

因为儿童的学习方式是自发性自主性的,蒙台梭利称为“吸收性心智”即儿童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他把自己成长所需要的一切信息都吸收进来,转换成自己的能力,这正是蒙台梭利教育的一个经典的地方,所以我们成人要做的不是教孩子怎样而是要观察、了解他们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需要,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材料和环境,给他们玩的时间,不打扰他们的专注活动,让他们充分地探索。

蒙氏倡导的自由,会不会在孩子长大后演变为自我?

苏小妹:蒙氏教育提倡的自由表现在自由的选择。蒙台梭利教室里面有一个特色,有几百样东西放在那里,你会发现小朋友进到教室里面之后,这里走走那里看看,他有一段选择的时间,最后他停留了,做了选择。我们帮助孩子做最好的选择,就是我们的功德了。最后自由会不会变成自我?不是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或者老师,成人必须要帮助他、引导他,看看他有没有伤害了自己,有没有伤害了别人,有没有伤害了环境,这三个原则只要有任何一个破坏了,我就必须要进场干预了。

关于如何干预,也是我想强调的。我们讲究用“我不要你……”这个句式,告诉他说“对不起,我不要你这么做”,用“我”为开口语。我说我不要你这么做,而不是说你不可以、你不能。你说“你不可以爬到墙上去”,他就会说“谁说我不能,我就爬上去”。我现在是告诉他,对不起,我不要你爬上去,我要你下来,我要你现在就下来。这个是成人在保证孩子自由的过程中必须要参与进来的。

蒙氏理论提出了“混龄”的概念,但现在很多蒙氏幼儿园也存在同龄的蒙氏班,是说明它们不正规吗?

范佩芬:真正的蒙氏教育的确是混龄教育,我们国内有的幼儿园办了混龄班,有的幼儿园办的同龄班,都是用蒙台梭利教育的思想来进行的。并不是说同龄的蒙氏园就不正规,这两种形式都是可以存在的,这主要是结合我们国情,我们对孩子成长环境的认识,有些家长不接受混龄,有的家长希望混龄,这就变成一个很自然的状态。混龄教育环境实际是一个自然的教育环境,更加符合适宜孩子的成长。

混龄教育的优势:就是大孩子可以把自己已知的经验教给小孩子,小孩子可以向大孩子学习,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互动学习,是儿童非常容易接受的,比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更亲切,更容易吸收。另外,对于大孩子也非常好,大孩子可以通过对所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我们常常把它叫做“内化”或者“反刍”),再转达给小孩子,他会觉得自己很棒,也就是说他所学的内容能够通过消化、吸收再传递出来,这对大孩子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的培养。(这在同龄教育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混龄班里,大孩子在小孩子面前非常有自信,他觉得自己很棒,他给小孩子帮助的同时又能够感受成功,获得自信。所以在蒙氏混龄班出来的孩子,更有自信心,独立性会比较强,同时也更懂得关心他人,而不是只有自己。这是同龄班教育所做不到的。混龄对于我们今天独生子女的家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未来的社会还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

现在的蒙氏园有很多,家长们选择时应该注意什么?

苏小妹:其实在挑选蒙台梭利幼儿园的时候,硬件条件只是一部分,软件才是最关键的。像刚才我们说过,一开始我们就说要给孩子提供工作的机会、工作的时间和工作的经验,工作的时间要多长?一天的流程该怎么安排?有的学校会说我们有蒙台梭利时间,1个小时……其实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如果我要进入到专注的状态,至少得有2个半小时不受干扰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一进办公室的时候,会先热身一下,把东西摆好,这个时间大概是20~30分钟,有长有短,热身过后,我就开始进入状况。越到1小时之后,越进入佳境,2个小时的时候是我工作的高潮,2个半小时更好,之后我就不行了。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他必须要有3个小时的不受干扰的工作时间。

可是如果在这3个小时之内我不断地被切断,每半个小时去晒晒太阳,每半个小时去唱唱歌,做做操,每半个小时被切断一次,正想要进入佳境的时候被打断,我就完全没有办法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孩子也一样。在专注的3个小时里,你会发现孩子从一个区域到另外一个区域,他会停留在一个区域比较久,也会在一些区域里蜻蜓点水,但这是跟随他当时的内在学习动机去发展的。

所以这个软件条件是指,对3个小时不受干扰的活动时间的掌握。你到任何一间蒙氏教室里面,你要去看看他的一日流程,如果流程里面时间被切割得太多,太碎,你就可以理解为他可能没有理解蒙台梭利的精髓。这样的分割方式不会造就出独立性、自信心、意志力、专注力都很强,同时情绪非常稳定的孩子。

妈妈支招:如何鉴别蒙氏园

蒙氏园、蒙氏班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家长很难辨真假。真正的蒙氏教育并不是挂上个牌子,摆上几样蒙氏教具,让老师参加几天培训拿个证书那么简单。考察园区设置是否真正领悟了蒙氏教育的真谛,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供妈妈们参考:

1 教具配置

要看教室生活区的配置是否足够,至少要有六个架的教具准备,涉及感官、数学、历史、地理、语言、音乐等方面。这些教具的设计也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习特点设计的。有的幼儿园蒙氏教具就只有一套,在班级中轮流使用,这本身是违背蒙氏教育要求的。

2 教师资质

一定要有经过培训的教师。蒙氏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合格的老师至少要经过一年以上蒙氏教育的培训,并考核合格,有上岗证书。家长需要考查教师是否经过培训,是否有“蒙氏教师资格证”,并要看是否由权威机构中国国际蒙特梭利教学研究会、中国国际幼儿教育研究院联合颁发的证书。

3 上课状态

蒙氏园在上课时,不是传统的老师教、孩子学,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游戏中探索,学习。老师只是做为一名引导者和旁观者,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多数时候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记录孩子的言行和探索过程(有的幼儿园根本没有观察记录),让孩子们毫无负担地自主学习。老师给孩子制定的课程应该是个性化的(幼儿园起码要实行分组教学)。如果老师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让孩子学会操作蒙氏教具”上,把学来的操作方法让孩子机械地模仿,以“学会”为目标,就不是真正的蒙氏教师。

4 孩子操作教具的状态

如果孩子们在操作中频频地更换教具,说明孩子对教具操作缺乏兴趣和专注力不够,而专注力和兴趣是蒙氏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孩子对一种或一类教具反复操作,反复研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虽然操作的时间较长,但仍然是很快乐的(这种快乐是孩子建立在对教具操作所产生的成就感上,而非表扬奖励的结果),这无疑是高质量的蒙氏教育。另外,看孩子操作的秩序感和逻辑性,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看孩子是在动脑子还是随便玩。

猜你喜欢

蒙台梭敏感期教具
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之刍议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少儿冰球运动员“敏感期”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研究
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困境及建议
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实施的问题研究
敏感期,是否真的无处不在?
妈妈,不要坐等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