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

2018-12-03胡剑宏穆祖翼

运动精品 2018年9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目标体育

胡剑宏 穆祖翼



对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

胡剑宏 穆祖翼

(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83)

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成果进行分析,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取得的成果与不足进行剖析,探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

体育课程 普通高校 课程目标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全国的高等院校开始了体育课程的改革。目前对于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进行研究的比较少。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设置的课程并没有达到“健康第一”的目标,青少年体质不断下滑已经成为了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中的体育现状及,结合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研究我国普通高校如何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改革,为树立正确的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提出建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分析研究所需建立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目标取向。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相关的资料、书籍、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等。对原始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取相关信息,并参考借鉴相关研究专著与论文的观点进行研究。

1.2.2历史研究法

对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及教育部发布的各类文件进行梳理,删选与体育课程目标相关的信息。并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整理,分析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轨迹。

1.2.3比较研究法

分析欧美国家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体育课程模式,与我国的体育课程进行比较,总结我国体育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取欧美国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可借鉴之处。

1.2.4逻辑研究法

运用逻辑法对体育课程的本质、特点、功能与价值进行归纳。同时通过对国内外各时期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等进行解读,分析其教育目标,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推理体育课程目标形成的原因。从人学、社会学与教育学的角度,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视角,推理出当代中国合理的、应有的体育课程目标。

1.2.5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置问卷对在读或毕业大学生进行访问,归纳总结大学生对于现有体育课程目标的看法及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期望。从大学生的自身需求角度分析如何树立一个正确的体育课程目标。

2 体育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就是该课程对学生产生的预期核心价值。所以课程目标也可以说是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在教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既是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起点,也为整个高校体育课程的探究过程规定了方向,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环节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都是课程目标为重要依据而建立;在另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学生在高校中学习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体育课程目标能在教学中体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思想。

3 中国大学体育课程近年来的成果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中国大学体育课程近年来取得的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学校园的体育硬件设施已经先进化与普及化。这就使体育课程的内容多样化,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大学校园中,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基础球类项目已经有许多学生下课余时间自发组织,在清晨和夜晚也有许多学生自发慢跑锻炼身体。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开始逐渐提高。

而在竞技体育层面,大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已经有大幅度提高。在以往,中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俱乐部或职业队来完成,而现在,也不乏有大学生因为在大学阶段的优异表现而进入职业队。这离不开大学阶段师资力量的提高,以及更加科学化的学习。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的纲要提出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新的理念。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做出了改革,突出了培养有个性的学生以及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高等教育大踏步的发展,这归功于国家制定的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国家对于教育体系的积极改革。而在2001年发布的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弹性课程标准。其并没有设置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教学课时,只提出了学生所需达到 的最低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来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

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较少。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体育课程目标与其他教学课程的目标有较大的出入。所以,在整理国内的文献时应更全面的分析社会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造成的影响。

钱杰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应该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和培养其兴趣爱好,发展个性[1]。陈华卫[2]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细化作图。

图1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分解图

整体来说,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立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1)以素质教育为基本;(2)完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3)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4)发展大学生的个性。

但是大部分的文献并没有对中国曾经制定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回顾,使得大部分的文献并没有结合中国独特的国情来分析研究,并且提出的方案重复率极高。在这方面,冯建军在2009年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课程目标进行了分析[3]。冯建军认为,我国的教育目标在80年代经济建设为主导,忽视"人"的存在。90年代开始发现教育中"人"的存在,并将人作为教育的主体。21世纪对人性的关注日益增强,形成了关怀生命"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并且开始追求教育公平。冯建军的研究让我们能更加清楚的回顾在不同的时代,中国社会对于教学目标的不同追求,便于我们能更好的分析研究适合新时代的体育教育课程目标。

目前,国内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取向有着严重的偏差,许多学者对目前的体育课程目标进行了反思。杜光友博士提出了四点[4]:第一,过于重视体育课程的课程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其个人价值;第二,过于重视体育课程的科学价值而忽视了其人文价值;第三,过于重视体育课程的科学价值而忽视了其人文价值;第四,强调共性的培养而忽视了个性的发展。

3.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研究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影响:其二是对教师的课程目标进行检验。

根据Behets&Vergauwen(贝赫兹&维尔戈文)[5]的研究,对不同教师的课程目标进行比较,教师的课程目标会因为任教的地区、不同的对象及任教的年限等因素而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教师选用的课程目标取向上,多数的研究指出:教师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

课程目标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校背景和学科目标而言,其优先影响的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目标的多样性可体现在教师设置的学生学习目标及对学生表现的期待上。在教师的思想体系中,对课程目标理解越深刻,越能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并能帮助教师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更加积极的进行计划与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的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以应对新世纪人才竞争的需要。例如在美国,各州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并不相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是围绕于四个方面进行:提高运动技能,增进体质健康水平;培养终生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良好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向自觉学习的方向转化,各高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例如在德国,德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强调的是“将体育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个性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重视学生在校外和社会体育工作中取得的荣誉和地位,体现出体育是一切的基础,身体是载体的辩证关系。

4 我国高校体育目标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6]。

第一阶段,建立以传授“三基”为主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学校体育在这一时期确立了为政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思想。但是因为当时的国情限制,在这一阶段,高校体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而存在,这使得高校体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阶段,是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在1957年,我国提出了“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学校体育作为组成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部分,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课程存在。

第三阶段,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体育教育工作得到了重视。围绕体育教育思想的讨论十分活跃,“快乐体育思想”、“整体效益论”、“终身体育思想”等体育教育思想逐渐使得我国的体育教育目标开始多元化。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等开始纳入了高校体育目标。

第四阶段,以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二十世纪末,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也以此为契机,树立了以锻炼身体为主的更为实际化的课程目标。

5 我国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不足之处

王亚飞与金晨提出了3点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不足之处[7]。第一,高校体育各层次目标经常发生错位现象;第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认识程度偏移;第三,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呈现非理性状态。王月华,韩奇[8]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缺乏灵活性。朱伟强、潘海波[9]提出了目标层次错位问题和目标内容领域问题。

不难看出,我国学者对于目前的体育课程目标都存在着对其定位的质疑。教育部于2002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刚要》中提出了5个领域的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2)运动技能目标;(3)身体健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5)社会适应目标。

高校中实际的体育课程目标只是针对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身体素质上。并没有将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没有树立学生自主运动的思想。这严重的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刚要》中多个目标不符。

因为我国的高校教育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较晚,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普遍存在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混淆。课程目标是代表融合了个性化的发展与社会需要,而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这就导致了体育课程目标出现巨大的偏差。

6 对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6.1 学生眼中的体育课程目标

在统计的体育课程目标数据中,有78.9%的学生提到了锻炼身体,8.7%的学生提到了培养自主运动的体育意识,3.5%的学生提到了加强合作能力,21%的学生提到了培养兴趣,发展个性。17.5%的学生提到了完善心理健康与缓解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统计的数据中,61.4%的学生只提出了锻炼身的体育课程目标,只有不到40%的学生提到了除锻炼身体外其它的目标。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对体育课程有深入的思考,他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理解还停留在锻炼身体上,并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其它目标。首先,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生认为体育课没有什么用处的偏见。其次,各高校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出现了巨大的问题,高校并没有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加强教育。

6.2 学生眼中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完成度

对于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目标有着不同的认知,调查问卷中对学生理解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完成度进行了数据统计,在统计的数据中,10.5%的学生认为完全完成了体育课程目标;54.4%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完成了体育课程目标;28%的学生认为一小部分完成;7%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完成。

不同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同,所以这份数据很好的反应了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并没有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只提出了锻炼身体这一个目标的学生的数据单独处理,发现14.3%的学生认为锻炼身体的目标完全完成;54.3%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完成;31.4%的学生认为小部分完成,没有学生认为锻炼身体的目标完成没有完成。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目标中的身体健康目标,或多或少还是有作用的。而身体健康目标恰恰是学生群体中提到最多的目标。这代表着,在身体健康这一目标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但是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而对提出了其它体育课程目标的学生的数据进行处理,54.2%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完成;29.2%的学生认为小部分完成;16.6%的学生认为完成没有完成。通过数据可以说明,体育课程的其它目标没有达到学生心目中的效果。高校体育课程应该针对此情况进行改革,首要的是让学生正确的认识体育课程,重视体育课程。

6.3 学生眼中现有的体育课程是否有意义

统计大学生群体对于目前开设的体育课程是否有意义的看法,可以了解到目前的体育课程是否能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这对于研究高校的体育教育模式,教育内容以及对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有73.7%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体育课程是很有意义的;8.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体育课程毫无意义;17.5%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体育课程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份统计数据表示了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目前的体育课是持肯定的态度,但是目前,我国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做的不多,缺乏足够的数据与原来的数据进行对比,所以无法对近年来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做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根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一文指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只是下降速度趋缓。与此同时,身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10]。这表明,在身体健康目标上,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还是有成效的 。

7 小结

7.1学生个体的需求最基本的是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在满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上,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化的培养更加深入。

7.2高校体育课程是自主选择制的,所以体育课也是一个社交的重要场所,在体育课上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与合作能力也是体育课程应该具有目标。

7.3更严格,更高要求的教学评价,可以促使学生的投入更多的精力面对体育课程,并且能强制学生适应运动量更大的环境,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质。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加强和发展他们的专项。

[1]钱杰,姜同仁.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05(2):100-102.

[2]陈华卫.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研究[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26(3):57-60.

[3]冯建军.向着人的解放迈进——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7-25.

[4]杜光友.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Behets D, Vergauwen L. Value orientations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Flander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2004,75(2):156.

[6]刘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目标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7]王亚飞,金程.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与实践[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8):1097-1098.

[8]王乐华, 韩奇.从现代课程论视角审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2(2):100-102.

[9]朱伟强.体育课程目标分类框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30(8):1102-1103.

[10] 江崇民.我国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生活方式不健康成主因[EB/OL].2017.

http://edu.qq.com/a/20170818/006879.htm.

Research on Chinese Ordinary University’s PE Course Objectives

HU Jianhong, etal.

(Center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Hunan, China)

2015 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名单,(湘教通[2015]291 号:43)。

胡剑宏(1968—),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目标体育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我们的“体育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