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基于重要性—满意度的角度

2018-12-01杨娟

高教探索 2018年9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重要性

杨娟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灵活性不足,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培养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采用重要性-满意度分析,将本科毕业生的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实操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11种能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方面的观点,综合他们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提出高校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关注的方面,不僅探索了完善高校本科生能力培养的框架,而且有助于形成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策略。

关键词:就业能力;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上就业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开端,也是其社会发展的起点。就业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持续增长,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就业创业形势复杂严峻。[1]伴随世界经济复苏的艰难曲折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岗位需求缩减,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此外,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培养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高校的两大重要任务。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千变万化,评价褒贬不一,使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常常处于迷茫状态。高校时而处于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光荣使命承担者的位置,时而被批评为只会培养一批“能力不行,毕业即失业”的书呆子的场所。从简单的市场视角来看,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用人单位是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方。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能力,一些学校展开了相关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社会对高校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和看法。这说明在关注社会需求的道路上,部分高校已经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内容也逐步细化。早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负责培养人才,政府包揽人才分配工作,用人单位多为体制内组织,对人才的偏好和评价没有形成研究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格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培养人才逐年增多,用人单位类型不断多样化,需求和偏好也逐渐分流。进入21世纪,研究者关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如罗教讲等(2001)基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总体而言并不理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2]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大学生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的研究逐步深入,多角度的分析慢慢展开。汪歙萍等(2007)通过资料分析、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和深入企业用人单位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从用人单位、高校历届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新生等多个维度分析了专业教育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大学就业的影响,发现专业知识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先决条件,实践经历和能力水平也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3]一些研究者关注到用人单位类型不同所带来的需求方面的差异,如肖云等(2008)认为,近年来,虽然中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与大学生实现就业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由于用人单位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需求有差异。[4]在需求有差异的基础上,有学者通过大规模的调查对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偏好进行了梳理,如丁笑炯(2013)在2012年对聘用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较多持实用主义倾向,但不同地区、类型和规模的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要求各不相同。非上海地区的用人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学术背景,其余的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性格和人际能力。[5]一些学者从高校的角度入手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和评价,如孙志凤(2013)通过对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发现高校毕业生需着力提升人际交往、沟通与表达能力;需要根据未来就职行业需求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职业定位;用人单位对解决问题能力需求的内核是领悟力及自学能力;用人单位希望高校毕业生能经历一场“真正的实习”,切实锻炼实践能力。[6]同时,从高校某一特色学科入手,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如赵婷婷等(2014)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工科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培养质量评价较高,对相关专业知识水平的满意度最高,对相关工程能力的满意度最低,对职业发展能力的满意度较低,对品德修养的满意度较高。[7]本研究从高校的角度入手,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和评价,重点在于把毕业生的能力划分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实操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11种能力,以固定的能力模块,考查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能力方面的偏好,综合他们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提出高校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关注的方面,以全面客观地把握学生能力培养。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重要性-满意度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简称IPA)被Martilla和James(1977)引入服务业,随后应用于不同的领域。[8]IPA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工具,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质量属性:重要性和满意度。然后将这两个维度整合到一个矩阵中,这个矩阵可以指导使用者找出提高竞争力的最合适的战略选择。因为其有较大的可行性,IPA方法对研究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根据IPA方法,在判断需要改进的优先级时,可以按照重要性和满意度这两个维度区隔出4个象限,将各个指标放入4个象限中,一般认为“重要,不满意”象限的指标为最需要改进的指标。对于同样处于“重要,不满意”象限的指标,我们考虑指标满意度距离满分的差距、指标重要性两项因素。具体测量公式为:指标改进的优先程度=(满分-满意度实际得分)*指标重要性。[9]模型中用人单位要评价的毕业生能力主要分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实操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写作与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与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外语水平,这11项能力是在广泛访谈用人单位的基础上总结得来。见图1。

(二)问卷调查

高校教育质量内涵丰富,评价方式较多,评价主体不一。用人单位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以参加A大学校园招聘会的用人单位为样本,采用纸质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性质、行业、规模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毕业生各项能力在用人单位观念里的重要性,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满意度。课题组面向参加A大学校园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发放问卷313份,收回286份,经过数据清洗和筛选,得到有效问卷229份。同时,针对一些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补充调查信息,丰富研究内容。

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渠道,借助校园招聘会的机会对用人单位展开问卷调查,可以深入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关注的问题,更加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招聘现状、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对毕业生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为学校更有针对性发展学生能力和促进毕业生就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A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A大学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四、研究发现

在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后,采用IPA法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能力方面需要改进的部分,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予以重视。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可以直接测量,通过问卷中用人单位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评价得到。其中,重要性分为“非常不重要”=1,“比较不重要”=2,“一般”=3,“比较重要”=4,“非常重要”=5;满意度分为“非常不满意”=1,“比较不满意”=2,“一般”=3,“比较满意”=4,“非常满意”=5。Cronbachs α信度系数是量表中项目得分间的一致性,适用于态度、意见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10]本问卷共有11项能力指标,使用Cronbachs α系数法检测重要性和满意度调查的信度,毕业生能力的重要性各指标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761,毕业生能力的满意度各指标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0.845。因此,问卷信度较高。见表1。

将各指标的实际满意度得分作为满意度维度测量值,并根据综合了重要性和满意度的指标改进的优先程度公式,计算出各指标改进的优先程度。为了使数据更有区分度,分别对重要性、满意度及指标改进的优先程度进行标准化处理。将重要性标准值作为横坐标值,满意度标准值作为纵坐标值,指标改进的优先程度的标准值作为气泡面积。其中,对数值进行标准化以后会出现负值,重要性和满意度的标准值决定了指标所处的象限,空心气泡表示面积所对应的改进优先程度的标准值为负值。各指标所处的象限和改进的优先程度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评价以及在前两者基础上得出的毕业生能力提升的优先次序的具体情况如下。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重视程度。用人单位认为专業知识和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与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操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于抗压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较为重要。相对于这些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外语水平的重要性较低。用人单位没有将毕业生的这三种能力作为重点要求,可能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外语必修教学,外语水平已成为毕业生基本具备的能力,不用再加以强调;另一方面,一些能力指标与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追求相一致,在高校看来非常重要,但与部分用人单位的偏好存在一定的偏差。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评价。用人单位对A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操能力、写作与书面表达能力、适应与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为满意,人际交流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外语水平的满意度较低。结合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访谈内容和开放题“贵单位不愿意录用哪种毕业生?”词频分析,发现用人单位提到不愿意录用毕业生的特点关键词按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团队(20次)、沟通(19次)、专业(12次)、吃苦(6次)等,具体为不愿意录用没有团队合作能力、缺乏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不能吃苦等情况,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指出不愿意录用那些“只想干管理,对专业不感兴趣”、“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差,对自我认知不明确”的毕业生,这与数据分析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3.毕业生能力提升的优先次序。综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和对A大学毕业生各项能力的评价,可以得出A大学毕业生需要提升的能力依次为人际交流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外语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其中,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于“重要,满意”象限中,学校应该适当重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加强。人际交流能力处于“重要,不满意”象限中,该象限正是学校最应该重视和改进的地方。应变和创新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外语水平处于“不重要,不满意”象限中,这一方面说明这4种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并不是用人单位重视的内容,另一方面说明A大学毕业生在这些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培养过程中予以重视。

五、结论与讨论

高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场所。社会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对自己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情况有个总体性的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高。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正好满足了学校层面评价和改进学生能力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偏好和评价调查数据的分析和结论,A大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其它的培养环节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等能力

在每年与用人单位多次访谈中发现,A大学的学生总体能力特征是专业知识扎实,而人际交流能力欠缺。一些用人单位表示,接触的毕业生能埋头苦干,但不善言谈,这种直观印象在上面的数据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能力,如应变和创新能力、组织和领导能力、外语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总体能力框架中处于需要改进的位置,也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有重点地进行改善和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在组织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对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解决问题的基础。很多单位将直接交流的面试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因此,人际交流能力是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能力之一,但高校毕业生人际交流能力欠缺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有研究表明,各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待提升的能力的评价,都把“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排在最前面。[11]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可以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内容的组织和实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在课堂教学规范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可以强调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探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途径,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开展课程教学,组织开展课程层面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2.对“不重要,不满意”的能力一样要引起重视

问卷调查的结果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得出一些结论,但这些结论要客观合理地应用,才能在实践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那些用人单位认为“不重要,不满意”的能力,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其不重要而忽视,而是要看到毕业生在这些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综合能力、技能、素质的提高,增强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和创新实践水平,为社会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声誉,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水平院校。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就业工作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大部分毕业生实现了充分、高质量就业。高校通过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需求,不仅需要关注教学质量,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通过探索和实践基于用人单位偏好的毕业生能力评价,认为高校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用人单位评价,改进和提升培养环节

大学生学生就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后一环,也是联系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与社会选才用人的重要桥梁。就业时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也是调整教育教学方向的“风向标”。分析用人单位偏好及其对毕业生的评价,并反馈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根据社会需求改进和提升教学、實践和学生活动等培养环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能够不断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2.关注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利益相关者对毕业生的评价

目前,关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增多,这反映了高校在逐步转变观念,积极关注用人单位需求和满意度,不断提高自身培养质量。但就已有的用人单位调查来看,只关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到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偏好。每年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单位从类型上划分,就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类别,在不同类型的单位内部,还有各种岗位的差别,如专业技术岗位、行政岗位等。这些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关注用人单位的偏好是做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基础。

3.结合不同用人单位类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当前做大规模的用人单位调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用人单位针对的高校和学生群体不同,高校能够调查的用人单位数量有限。在有限数量的基础上进行类型的划分,结果的代表性存在一定的争议。虽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有群体上的针对性,但用人单位偏好则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结合不同的单位类型,在用人单位偏好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不同岗位在毕业生能力方面的需求,便于在校学生根据就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2018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2/06/content_5244947.htm,2018-02-20.

[2]罗教讲,罗忠勇.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J].中国人口科学,2001(5):59-65.

[3]汪歙萍,潘国俭,姚栋华,等.专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针对上海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的调研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7):29-33.

[4]肖云,刘慧,代礼忠.不同性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核心素质需求差异研究——基于重庆市272家用人单位的调研[J].高教探索,2008(3):115-119.

[5]丁笑炯.基于用人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以上海市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1):42-50.

[6]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基于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73-77.

[7]赵婷婷,王彤,杨翊,等.用人单位对本科工科毕业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86-96.

[8]John A.Martilla,John C.James.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Journal of Marketing,1977(1):77-79.

[9]Ivan Ka Wai Lai,Michael Hitchcock.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n Tourism:A Framework for Researchers[J].Tourism Management,2015(6):242-267.

[10]时立文.SPSS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37.

[11]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基于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73-77.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重要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