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生活化 兴趣最大化

2018-12-01靳海英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米尺测量思维

靳海英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影子。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开展数学教学,要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一个开放活泼的课堂,学生能在生活情境中去学习,去完成课程活动。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及相关的技能,有意识地去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对数学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设计活泼生动、经常可以见到的容易实施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不害怕学数学,还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

一、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乐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数学又不是生活的影子,当中充满了抽象 的色彩,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并不能完全理解它,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把对学生来说模糊的数学概念,转化为能听得见、看的到的生活情境,学生在理解和感受生活的同时,解决了数学问题,提高了数学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我先让学生感受了一厘米和一米的长度,量一量他们手里的物品。比如书有多长,铅笔盒有多长,书桌有多长。学生们忙的不亦乐乎,看似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在练习的时候,学生并不能正确的使用单位名称。如橡皮长( )厘米,黑板长( )米,教室长( )米等等。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孩子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多感受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对于米和厘米的认识,如何将它从感性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呢?于是我想到了:构建生活的课堂。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不同的学具,有格尺、米尺、卷尺。当我要求孩子们用自己的工具测量学校内的物品时,学生们格外的兴奋。他们自由组合成了几个小组,有的量黑板和桌子长度,有的蹲在地上量讲台的高度,有的站在凳子上测量门的高度,还有学生走出了教室来到了操场上,有的测量篮球场的长度,有的测量单杠的高度。格尺不行就换米尺,米尺不行就换卷尺。多次的测量体验之后,孩子们逐渐地理解了厘米和米的区别:厘米测量短的物体,米测量长的物体。同时自己也找到了测量时的一些小窍门:格尺要放水平,测量时注意零刻度的位置等等。有体验才会有收获,而老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孩子创设体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孩子多去接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延伸数学的空间,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二、在生活中观察数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们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奥秘。那么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更为重要了,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同时,搜集了数学信息,并通过以往的所学经验加以判断成为自己的感知。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到发展,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极大地兴趣。平面图形的学习一直考验着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是他们学习的难题。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我先安排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的图形,再去比较图形之间的异同。学生有意识地利用书本的知识去结合生活实际,找寻自己需要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做出判断和取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在找寻、判断、取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

三、学会表达生活中的数学,发扬数学的价值。

如果学生学习数学能在无压力的情景中完成,那么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在寻找数学信息的同时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发扬数学的价值。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我安排学生去搜集信息。学生在汇报时,我将他们搜集到的信息用圖表的方式归纳到一起,感性的理解上升到了理性的思维。学生自己就能分析出几棵树,几个间隔,几百米。教学难点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解决,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广泛用途,在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另外,在教学“小数时”,我安排学生去搜集生活中小数的数学信息。学生们积极响应,课堂交流时,孩子们纷纷都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卡片进行汇报。如铅笔的价格是0.50元,橡皮的价格是0.60元,文具盒的价格是6.80元,爸爸的身高1.81米,我家的门宽0.95米等等。这些信息包含了生活中的很多内容。有了前面的积淀,学生学小数就有水到渠成之感。

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构建生活数学的模式,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明确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去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思维。我们数学老师要有意识地去将数学生活化,兴趣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米尺测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我的米尺我做主
我的米尺我做主
神奇的米尺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