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有到无

2018-12-01容一力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画框艺术作品艺术品

摘要:以勃拉克为代表的艺术家们从传统艺术框架中解脱出来,以新理念视觉多义性把再现的碎片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添加压缩。本文旨在通过对艺术品的环境、元素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自然与艺术对象之间“框架”感知度的探讨,为我们进一步在进行不同审美体验时提供价值依据。

关键词:视觉多义性;框架

以科技为主的变革时代中,艺术家们更倾向于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如装置艺术、多媒体装置作品等。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中由维沙·达尔创作的装置艺术品《马尔殊-暴风神》,旨在使参与者们对感知、周遭环境等各种问题的思考,多层次空间的环境特性也使它基于艺术,又区别于传统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们在尝试新手段的过程中,使作品本身突破的传统审美框架的同时,也让欣赏者很容易把艺术品本身与环境之间的概念关系弄混。为了防止艺术对象被误解成自然对象,或没有审美兴趣的技术活动的物化而成的人工制品。我们需要一种“框架”(框架指不但用来指称绘画的物理边界,而且指称 所有用在不同艺术里的各种设置或者可以说需要不同艺术里的的不同的设置)或者可以说需要不同艺术里的不同设置,以及艺术作品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我们对于艺术对象本身形式的完整性,差异性有更好的了解。

当一定的自然环境作为艺术作品补充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审美冲击或减弱。这时将会得到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即艺术品本身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的“原作性”,是不可復制的。在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屯蒙》(如图一)里,门框可以视作身体的“框架”,让欣赏者意识到身体的限制,但同时其目光又被邀请通过“框架”看向外部:在一层空间,看见的是整个展厅空空如也;在另一层空间,审美主体又像是在俯瞰一片风景,看到地平线,看到身体所限之外的事物。安东尼·葛姆雷认为创作“南宋山水画”,也是试图通过“框架”在呈现这样一种场景,在高山之上看见云的形成。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由于环境的“融入”,使得艺术作品呈现的面貌具有不确定性,多种可能性,并且其框架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艺术品本身与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当“框架”或者说艺术设置被画家融入艺术作品形式中,“框架”也成为作品中的一个被感知的审美体验的重要要素,那么“框架”则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其存在感得到削减。读艺术品是一件零散的事情,它起源于随意的一瞥,接着我们通过视线的扫描得到一个连贯的整体。移动这一过程在我们视觉定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却也会增加我们的视觉错觉。《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提到在框架和内里之间还需要“连接”来将两者粘结成结构(连接成分或源于框架或源于纹样)。通过长期的探索,如诶舍尔,阿尔伯斯等艺术家认识到反过来利用视觉上的错觉发现结构组合新的模式,并重新把碎片信息组合。

设计师DarrylCox极具艺术感的作品《第二自然》中复古的木制画框局部形态被打破,以充满生命力枝干的形态延伸出其原有的框架,我们的视线不再固定于一个或数个定点,而是在移动。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画框是因画而存在,其本身就是框架。但艺术家把画框与树根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了艺术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打破了人造物原有的形态,用延伸、象征性的手法创造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框架”,作者也通过利用人的无穷想象力的因素削减了其影响。我们不应该忽视自然对象与艺术对象之间的重要差异,相反它们之间的界定应该成为我们进行不同审美体验时的价值依据。不同的艺术种类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形式的解读,都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突破界限,进一步深刻探讨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2]1966年罗纳德·赫普本发表的《当代美学及其对自然美的忽略》

[3]顾丞峰,贺万里,《装置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01

作者简介:容一力(1991.11)女,民族:汉族,籍贯:广西梧州,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美术学西方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现为苏州市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画框艺术作品艺术品
出界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做画框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