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系列问答

2018-12-01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日益增长生态建设

如何理解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太战槠?(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报告提出了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1如何理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出发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

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以来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但与人民群众改进生态环境质量的强烈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纠正不正确的发展观念和粗放的发展方式,补齐生态环境这块突出短板,实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迈进。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正确处理创造物质精神财富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关系。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在享受丰富物质精神财富的同时切实感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优美生态环境。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与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并举。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系统受损和退化问题依然突出。要高度重视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明显改善环境质量,使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环境治理成效。同时,要加大山水林田湖草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正确处理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对全体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同时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突出问题的新形势下,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我们要主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更高质量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展现承担国际责任和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风范。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点有哪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这是解决大气、水、土壤等各种污染问题的重要要求。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要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实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管理,逐步减少并消除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气,保障人们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全面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常态化区域协作机制,突出精準治霾,着力解决冬季清洁取暖、工业排放、机动车超标排放等问题,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严格控制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减少冬季散煤使用量,促进煤炭减量化。

第二,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系统治水,全面推行“河长制”,实行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抓好流域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提高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综合防治。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提升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效果。全面加强重要饮用水的水源地安全保障建设,严格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大渤海、东海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力度。

第三,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分级防治,注重分类管控,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采取预防管控或治理修复措施,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控监管,防范土壤环境风险。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构建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推进农村住户改水、改厕,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四,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全面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市污泥和废旧纺织品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普遍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性大都市、新城新区等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

第五,加强环境治理制度保障。一是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二是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3为什么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深化认识。

第一,这是进一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迫切需要。过去5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稳步实施,生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全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陆地国土面积的55%,荒漠化和石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近20%。森林系统低质化、森林结构纯林化、生态功能低效化趋势加剧,全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78%。全国湿地面积近年来每年减少约510万亩,900多种脊椎动物、3700多种高等植物生存受到威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已刻不容缓。

第二,这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民对环境质量与健康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有良好生态环境抱有更高期待,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然而,我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质量与群众期盼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与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任务十分艰巨紧迫。只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才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这是更好地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使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多样性、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对陆地海洋、山地平原、上中下游、地上地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和持久生产力,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4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主要有哪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重大举措。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的办法,让生态休养生息。要重点实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上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脉、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区等生态修复工程。

第二,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全面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将开发强度管控和控制线落地上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信息。将国家重要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建设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等一批国家公园。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第三,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要扎实推进荒山荒地造林,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工矿废弃地、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以及其他不适宜耕作的土地等开展绿化造林。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建设绿道绿廊,使城市森林、绿地、水系、河湖、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第四,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退牧还草力度,保护治理草原生态系统。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加强森林保护。

第五,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在重金属污染区、地下水漏斗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全面提升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责任编辑/高旭天)

猜你喜欢

日益增长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巴斯夫改进凹凸棒土添加剂供应 满足各主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