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落葵栽培技术
2018-12-01汪李平
汪李平
落葵,又名汤菜、木耳菜、软浆叶、豆腐菜、藤菜、胭脂菜等,属落葵科一年生蔓生蔬菜;原产中国和印度,非洲、美洲也有栽培;以幼苗或采摘叶片供食用,是夏季供应的绿叶蔬菜之一。
我国栽培落葵历史悠久,2 000多a前的《尔雅》中就有落葵的记载,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赞美道:“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目前我国南北都有栽培。在长江流域是夏季替代小白菜,填补伏缺的理想蔬菜,近年发展很快。
落葵的营养价值较高,每100 g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7 g、脂肪 0.2 g、碳水化合物 3.1 g、钙205 mg、磷 29 mg、铁 2.2 mg、胡萝卜素4.55 mg、维生素C 102 mg、尼克酸1 mg。
落葵可爆炒、煮汤、凉拌,炒后色泽碧绿,其味清香、鲜嫩,咀嚼时如吃木耳一般清脆嫩滑爽口,别有一番风味。全株还可供药用,种子和叶片入中药,味甘、微酸、冷滑,有消热解毒、利尿通便、润泽面部、健脑、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1 品种类型
落葵有红花落葵、白花落葵及黑花落葵等,菜用栽培主要是前2种。
1.1 红花落葵
茎淡紫色至粉红色或绿色,叶片较大,叶长与宽近乎相等,侧枝基部几片叶较窄长,叶基部心脏形,开红花。常用栽培品种有红梗落葵、青梗落葵、广叶落葵。
①红梗落葵 又称红叶落葵、赤色落葵,简称红落葵。原产于印度、缅甸及美洲等地。植株缠绕蔓生,蔓长3 m以上,茎圆形、肉质、淡紫色至粉红色,分枝力强。叶片卵圆形至近圆形,顶端钝或微有凹缺。叶形较小,长12 cm,宽10 cm左右,叶面光滑,叶片深绿色转淡紫红色,腹沟明显,叶背面及叶脉的颜色较深,为紫红色。穗状花序,花梗长3.0~4.5 cm。红梗落葵嫩茎叶质地柔软细滑,品质上等。耐高温潮湿,采收时间较长,667 m2产量 2 000~2 500 kg。
②青梗落葵 又称青梗木耳菜,为赤色落葵的一个变种,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也较普遍。植株缠绕蔓生,蔓长3~5 m,茎蔓圆形,肉质绿色。叶片阔卵圆形,长16 cm,宽 14 cm,叶肉厚,绿色或深绿色;叶面平滑有光泽;花朵小,白色或淡紫色,果实初期为绿色,老熟后呈紫红色。青梗落葵茎叶柔嫩,品质好,耐热、耐湿,667 m2产量 1 500~2 000 kg。
③广叶落葵 又称大叶落葵、阔叶落葵。原产于亚洲热带及我国的海南、广东等地。植株较高,茎蔓长2 m以上,横径3 cm以上,横断面扁圆形或三角形,茎蔓绿色,老茎局部或全部带粉红色至淡紫色;叶片深绿色,顶端急尖,有较明显凹缺,心脏形,基部急凹入,下延至叶柄,叶柄有深而明显的凹槽;叶型较阔大,叶片长 10~19 cm,宽 10.0~16.5 cm,平均单叶质量19.2 g。穗状花序,梗长8~14 cm。广叶落葵耐热性强,35℃高温下,只要水分充足即能正常生长,采收时间长,产量较高。该类落葵品种较多,如江口大叶落葵、贵阳大叶落葵等。
1.2 白花落葵
又叫白落葵、细叶落葵。茎淡绿色,叶片绿色、卵圆形至长卵圆披针形,基部圆或渐尖,顶端尖或微钝尖,边缘稍作波浪状。其叶最小,平均长2.5~3.0 cm,宽1.5~2.0 cm。以采收嫩梢食用为主。穗状花序,花梗较长,花白色、疏生。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等。
2 栽培特性
2.1 形态特征
落葵根系发达,主根不明显,分布深而广。茎肉质,蔓生,右旋缠绕,分枝能力很强,故可不断掐取带叶嫩茎作菜上市。我国栽培的落葵一般茎横断面圆形,横径约为0.6 cm,蔓长可达3~4 m (近年有从日本引进的一种落葵,茎粗大,茎横断面近三角形,横径达1.6 cm,无缠绕性);且在潮湿土表易生不定根,可行扦插繁殖;茎有淡紫色,紫红色或绿色;单叶互生,全缘,无托叶,绿色或叶脉及叶缘紫红色,心脏形或近圆形至卵圆披针形,先端急钝尖、渐尖或微凹,肉质光滑;穗状花序,腋生,两性花,白或紫红色;果实为浆果,圆形或卵圆形,老熟后紫红色,内含一粒球形种子,种皮紫红色,千粒质量25 g左右,发芽年限可达5 a。
2.2 生长发育及环境条件要求
①温度 落葵起源于热带地区,性喜温暖,耐热,不耐寒,高温多雨季节生长良好。种子发芽要求温度在15℃以上,发芽期最适温度25~28℃;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25~30℃,也可更高一些,温度维持在35℃以上,只要不缺水仍能正常长叶、开花、结籽。在高温多雨季节生长良好(但忌长期积水伤根),露地安全越夏。10℃以下生长停止,遇霜枯死。
②湿度 落葵喜欢湿润的环境,土壤水分充足,空气湿度较大,茎叶生长旺盛。
③光照 栽培落葵为一年生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条件有利于营养生长,短日照条件有利于促进花芽分化,开花结籽。
④土壤 落葵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强,但要获得高产,应选择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pH值为4.7~7.0的砂壤土为好。
⑤肥料 落葵主要采收嫩茎叶,生长期吸收氮肥最多,其次是磷、钾肥。落葵是多次采收的蔬菜,生长期长,需肥较多,在栽培管理上,除重施基肥外,还应多次追施速效氮肥。
3 栽培季节
落葵是喜温、耐热蔬菜,春、夏、秋三季均可栽培。长江流域4~8月均可陆续播种,但以春播为主。播后30~40 d就可间拔幼苗,至降霜(10月23日左右)前可陆续采收嫩梢、嫩芽和嫩叶,供应期为5月中下旬至10月。
近年来,各地利用塑料大棚进行早春落葵的育苗或栽培,使落葵的上市期大大提前,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落葵是以嫩茎叶供食用的蔬菜,根据食用的要求不同,有3种栽培方式:一是以采收幼苗为主,一般采用直播,当幼苗长有5~6片叶时开始陆续间拔幼苗食用;二是以采收嫩梢为主,一般采用穴播或直播,当幼苗长至约33 cm高时,采摘主茎嫩梢,促进侧芽生长,再陆续采收侧芽、嫩梢;三是以采收肥大嫩叶为主,一般采用育苗移栽,当苗高33 cm左右时,插架引蔓,促进嫩叶生长,生长期陆续采收肥大嫩叶供食用。
4 大棚早春栽培要点
4.1 播种育苗
塑料大棚栽培,长江流域可于2月上中旬播种。播前,预先在塑料大棚内作好电热温床,若采用酿热温床要准备酿热物,必须保证温床有足够的温度和水分。苗床的营养土要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
因落葵种子壳厚而且坚硬,春播干种往往要10 d以上才发芽,因此大棚早春栽培育苗时要做好浸种催芽工作,一般可浸种1~2 d并用手搓去粘附在种皮上的果肉,以利发芽。浸种后在30℃下催芽。播种时,将苗床整平,按6 cm左右行距条播,播后轻轻覆土,再铺一层薄薄的稻草等,然后将苗床淋透水分,最后盖聚乙烯地膜或薄膜,以增温保湿。每667 m2用种量8 kg左右。
幼苗出土前,密闭塑料大棚,夜间增加小拱棚及草帘覆盖保温,防止受冻。幼苗出土后及时揭除苗床薄膜,以利幼苗健壮生长。4~5片真叶时定植或根据行情间苗上市。
4.2 整地施肥
落葵是分期分批采收嫩叶和嫩茎上市的蔬菜,生长期长,需肥量大。为获得高产,应施足基肥一般每667 m2施用腐熟有机肥 2 000~2 500 kg、优质氮磷钾复合肥25~30 kg作基肥。长江流域夏季雨水较多,应采取深沟高畦的栽培方式,畦宽连沟一般 1.2~1.5 m。
4.3 定植
栽培落葵的塑料大棚,提前10 d扣棚,以确保有足够的地温。长江流域一般在3月上中旬定植,苗龄30 d左右。定植期以5 cm土温稳定在15℃为准。采收嫩梢为主的,定植株行距为20 cm×20 cm;采收嫩叶为主者,定植株行距为20 cm×20 cm,3~5 株/穴。
4.4 田间管理
①大棚管理 定植活棵前,密闭大棚,以提高地温和气温。缓苗后,晴天中午若棚内温度过高,可逐渐通风换气,但夜间外界气温仍较低,应注意保温。4月中旬可逐渐加强通风,至5月上旬可揭棚膜,实行露地栽培。
②植株管理 调整植株(主食幼苗除外)有2种方式。
第一,主食嫩梢的,苗高约33 cm时,留3~4叶收割头梢,选留2个强壮侧芽成梢,其余抹去,收割2道梢后,选留 2~4个强壮侧芽成梢,其余抹去。生长旺盛期,选留5~8个强壮侧芽成梢,中后期时,应尽早抹去花茎幼蕾。收割末期,植株生长势逐渐减弱,留1~2个强壮侧芽成梢,利于叶片肥大、梢肥茎壮、品质好,收获期间隔短,收获次数多,总收获量大,产量高。
第二,主食肥厚柔嫩叶片的,除选留主蔓外,一般均应选留植株基部强壮侧芽成蔓。骨干蔓上,一般不再保留侧芽成蔓,骨干蔓长达架顶时摘心。摘心后,再从骨干蔓基部选留一强壮侧芽成蔓,逐渐代替原骨干蔓,成为新骨干蔓。原骨干蔓叶片采收完毕后,紧贴新骨干蔓处,剪掉下架。收获末期,可根据植株生长势强弱,减少骨干蔓数。同时也要尽早抹去花茎幼蕾。这样,叶片肥厚柔嫩,植株平均单叶数少,但单叶质量大,品质好,商品价值高,总产量也很高。
③栽培管理 缓苗后,上架时及每次采收后,进行一次中耕除草及培土,追施速效氮肥。吃嫩叶而留种的,苗株高30 cm搭栅栏架。落葵是一种长势旺盛的作物,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干旱和病虫害能力,春提前栽培,只要温度保证,栽培比较容易。但落葵怕多湿,忌大水漫灌,否则会引起烂根。由于落葵生长期、采收期均较长,到中、后期,土壤肥力不足,植株生长不良时,可结合浇水进行根外追肥。
4.5 采收
主食嫩叶的,一般前期15~20 d,中期 10~15 d,后期 7~10 d采收一次;主食嫩梢的,一般用刀割或剪刀剪,以13~20 cm为宜,一般收割头梢后,7~10 d采收一次。
大棚早春落葵栽培,生长快,品质好,可比露地提早30~60 d上市,而且兼具露地栽培供应期长,产量高等特点。
5 病虫害防治
落葵病虫害较少,主要病害是蛇眼病、灰霉病、花叶病;虫害主要有蚜虫。
5.1 蛇眼病
①为害症状 又称鱼眼病、红点病、褐斑病等。从幼苗到收获结束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叶片。被害叶初有紫红色水渍状小圆点,凹陷,直径 0.05~0.10 cm,后逐渐扩大,中央褪为灰白色至褐色,边缘稍深(紫褐色),较薄,有的易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不堪食用。
②防治方法 与非藜科、非落葵科作物轮作;深耕,采用直立栅栏架等栽培;用福尔马林100倍液,处理种子0.5~1.0 h,消灭种子携带病菌;适当密植,避免浇水过量及偏施氮肥;在发病初期用 1∶3∶(200~300)的波尔多液喷雾保护;也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5.2 灰霉病
①为害症状 生长中期开始发病,病菌侵染叶及叶柄,初呈水渍状斑,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迅速蔓延到叶,致叶萎蔫腐烂;茎和花穗染病,在茎上引起褪绿水渍状不规则斑,后茎易折断或腐烂。病部可见灰色霉层。
②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清沟排渍,改善田间通透性,增施磷钾肥。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液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5.3 花叶病
①为害症状 全株发病,病株叶片皱缩、变小,叶面呈泡状突起,叶背面叶脉也明显突起,有的甚至弯曲,早发病的植株明显矮化,产量大减。
②防治方法 拔除病株,清洁田园;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及时防治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