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标准化与应用探索
2018-12-01钱冬明罗安妮
钱冬明 ,罗安妮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 200062;3.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 200062)
1 问题缘起
2017年,国家教育信息化经费支出不低于2 731亿,按“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至2020年,教育信息化经费预算或将达到3 500亿以上。除了货币投入,教师与学生在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中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也是其投入的一大来源。教育信息化投入巨大,但就其收益(社会效益、教育效益、经济效益)来看,却不尽如人意。项目风险是导致成本超值、进度超期、质量超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领域在多个层面发生变革,为教育创造更多社会效益奠定可能,却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重建设,轻应用,轻运维;需求变更或模糊;主管领导变更导致项目“虎头蛇尾”;项目绩效评估手段较简单,科学性、全面性不强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也为教育过程引入更多风险,这些风险构成制约教育效益产生的重要因素[1]。面对教育信息化项目投入与收益发展的现况,风险管理这件“未雨绸缪”的事情,变得刻不容缓。因此,不论是对教育信息化项目组织方、承建方或利益相关者而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风险管理,评价是首要环节[2]。梳理风险因素、识别关键风险,为后续管控、决策作指导,是促升教育信息化项目效益的关键一步。基于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复杂、难以量化等特点,研究通过梳理信息化项目、ICT项目管理等相关文献,在借鉴项目管理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调研,了解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的影响因素;而后通过多轮专家论证修正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提供方法参考;同时,为指标后续应用提出借鉴思路,以指导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控。
2 研究现状
横亘于期望成效与实际成效中的不确定性,就是风险[3]。从20世纪50年代起,风险管理逐渐作为一类学科存在。随着信息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有很多知名大学开设了风险管理课程,很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留美的学者将风险管理引入国内,并在保险学、金融学等多个领域展开研究。我国风险管理研究可分为4个阶段:翻译引进阶段(1980—1982年)、消化吸收阶段(1983—1985年)、综合深入阶段(1986—1996年)和高速创新阶段(1997年后年)[4]。20世纪90 年代末期,我国逐渐开始重视风险评估相关研究。
就目前的文献来看,已有较为成熟的风险识别方法,如SWOT分析方法[5]、德尔菲法[6]、事故树分析方法[7]等;风险评估方法,如专家调查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8]可供借鉴。同时,在工程、金融等领域,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如金融市场风险管理[9]、财政风险管理框架[10]、工程建设风险管理[11]等。此外,风险的标准化研究层面也有较多学者在工程、社会经济领域作了相关探索,如社会项目标准评价指标体系[12]、中国水库大坝风险标准[13]、自然灾害风险分级方法标准[14]等。但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及教育信息化项目“项目经费投入多且周期长、重社会效益且关联性强、受政策影响大且需求变化多[15]”的特点,教育信息化风险影响因素与指标在直接借鉴其他领域项目管理经验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此,应通过文献梳理,采集大量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调研、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关键风险,以此构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
3 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影响因素的采集与标准化
3.1 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影响因素标准化流程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变革的有力保障,带来了效益,也带来了风险。确定主要风险要素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加以规避,是教育信息化项目提升效益的新途径。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影响因素的采集是一个不断迭代修正的过程,见图1。通过梳理其他领域项目管理经验,结合国外ICT项目管理、信息化项目风险等文献,辅以实证调研,初步梳理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影响因素;同时,对因素进行描述定义,经修正后形成初步的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而后通过2~3轮教育信息化项目专家论证,结合实证案例调研中的反馈数据,最终形成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
3.2 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标准化对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有重大意义。对于一些复杂的事物和概念,只有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16]。经过反复论证与修整,最终从主体风险、客体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5个维度制订适合教育信息化项目特点的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17],见表1。其中,主体风险主要考察项目实施方的人员结构、管理层的宏观调控与支持度等决定教育信息化项目宏观统筹方面的关键因素,包括项目组织方、用户、项目承建方(即供应商);技术风险则主要考察项目开展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成本、技术使用可行性以及技术相对项目的适用性;客体风险主要考察支持项目开展的外部环境完备程度及质量情况,如基础设施、软件系统与信息资源等;政策风险主要考察项目相关人员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及相关政策对项目的支持程度;财务风险主要考察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财务保障力度及对后期项目运维的支持程度。
图1 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影响因素标准化流程
4 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应用探索
应用是标准制订的动因和实践场,标准则是推动应用与实践的加速包。为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给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提供指导、具化研究成果,并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识别、评估、管控提供工具方法,在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团队展开了一系列实践应用研究,如构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预警系统、构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控模拟系统、生成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API等。下面就团队在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研究的主要成果,从标准应用实践的角度展开阐述。
4.1 模糊评价,构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预警系统
由于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的复杂性,在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层面,很难直接运用统计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具体标准数值,导致获得的评价数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评价方法是基于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换成定量评价的过程,对于一些模糊性较强的评价过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其具体应用可分为4步[18]:①构建因素分类;②构建权重集;③建立评语集;④模糊综合评价。由此,科学地量化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可以结合上述指标,根据实际项目开展情况建立评语集,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进行综合分析。
在对风险开展模糊评价的基础上,为更科学地识别、评估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促进项目稳步开展,团队进一步建立了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系统主要分为风险测评、数据分析、风险解决预案3个部分。各个部分通过指标体系衔接,项目风险管理者可以以此作为识别关键风险、评估风险程度的参考。同时,在系统不断运行与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可以以指标为元数据采集相关信息,为一般性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宏观指导。
4.2 系统仿真,构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控模拟系统
由于指标体系只反映一个简单的层级关系,虽然能较好地评估风险,通俗易懂,但在具体开展研究时可能会丢失指标因素间的一些反馈关系。系统动力学方法是研究信息反馈系统、认识系统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的分析方法。它以反馈控制理论、决策论、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应用相关软件或计算机技术,进行模型仿真,动态展现系统的演变过程[19]。系统动力学构建模型的步骤主要分5步:①问题定义与划定界限;②反馈结构分析与变量定义;③建立方程;④模型建立与模拟仿真;⑤模型评估与应用。
教育信息化项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涉及人、技术、内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为更深入地研究系统间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在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以指标因素为变量,进一步引进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建模与仿真,更深入地探究风险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并模拟仿真,真实反馈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动态演化过程。同时,以仿真结果为指导,建立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控模拟系统,直观了解风险因素的变化对整个风险系统的影响,同时提前识别项目潜在风险,提取关键风险,针对性地开展风险管控。
4.3 过程监控,生成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API
风险既是结果要素,也是过程要素。就整个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周期来看,随着项目的推进,项目关键风险也将有所改变。由此,过程性监控尤为重要。以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指标为基础数据,对项目各阶段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动态识别,以风险预警系统、动态仿真系统为基础,开发相应的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API,用于项目管理平台,实时监控风险要素变动,旨在更具化地明确风险关键风险,优化项目管理流程。
5 结 语
高投入、低回报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发展现状阐释了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控的必然性。评价作为风险管控的重要一环,为教育信息化相关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的标准化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其中,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研制是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方法参考。基于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研究、风险相关研究与实证调研,本文从主体风险、客体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5个方面给出了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评价指标,并从指标实践应用的角度,给出了相关的方法或实证指导,以期为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应用打下基础。同时,研究思路与应用方向也将为同类研究提供方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