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反思应求真、求实、求活

2018-12-01

江苏教育 2018年78期
关键词:名师评价教育

纵观很多名师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成为名师的必经之路是要会做科研。即会研究、会反思、会写作。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一语中的说出教师的教学反思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影响着众多教师走上反思之路,甚至真正让一些一线教师从教书匠成为研究型教师,乃至名师。

然而,笔者在教育教学中观察和了解到,一些教师在教学反思上有“走偏现象”。

教学反思缺意识,需“求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站在学校角度而言,有责任引导教师从单一的教书行为慢慢走向研究之路,教师不仅仅要备好课、上好课,还要评好课和形成教学反思。因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校基本上都会硬性要求教师上课后在教案上写教学反思,包括成功之处和改进之处,还可以是自己对本堂课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综合反思,以此来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后的再认识、再改进和再完善的反思意识。

然而,一线教师却因教学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而不愿意写,但迫于学校检查、评比而被动地写。这样,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而非主动去反思,也就无法真正改变教学行为,也不能真正将教育教学经验所得转化为教育智慧。教师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教学反思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主动投入其中,探索教育教学中的客观规律,自觉地撰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缺质量,需“求实”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笔者认为,这里的反思应是有思考、有质量的反思,而非随意的“临时反思”、照搬乱套的“他人反思”。在一线教师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比较随意,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才会反思什么,甚至只是对教学过程再次进行“陈述”,这样的反思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比较单一,缺乏自我审视意识,没有抓住自身真正存在的问题或者思考着力点,这样的反思无法更好地贴近自身最近发展区。

另外,在教学反思中还存在照搬乱套、重复而写现象。即随意将网上、书上或者教育行业常评说的语言套用,而且将这些语言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教学反思之中,这样的空洞教学反思仅仅只是形式展示和表层型收获,并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也无法真正促进教师思维的活跃和对问题的再学习认识。教师应把教室当实验室,用心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学法、研究学生等,以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与整理,有自己的思考或者思想的感悟,从而进一步认识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学反思缺声音,需“求活”

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范梅南说:“没有敏感的聆听,就不会有真正教育学意义上的理解。”在教师教学反思中,我们也应聆听多种声音,才能使我们的反思更客观、更科学、更理性。然而,在一线教学反思中出现的要么是唯独自己的声音,要么是对象单一的声音,要么是评价敷衍的声音,等等。唯独自己的声音,即只有自己的自我评价,主观意识较为浓厚,自我感觉良好或者较差,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客观评价;对象单一的声音,即评价对象过于单一,主要来源教师评价,甚至仅是同学科教师评价;评价敷衍的声音,即千篇一律、说好不说坏等方面的声音。这样不贴近教学实际和教师实际的“套话”声音不但不能帮助教师专业提高,可能还会误导教师,既浪费时间又毫无价值可言。

我们知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从学生出发,为学生发展而服务。那么,教学反思也不应该脱离学生,而应将学生的声音纳入其中,听取学生合理评价或建议,帮助教师真正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让教学反思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同时,现在的课程不是单一化的,学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和融合,教师还可以请非本学科教师共同研讨,以此产生不同的思维碰撞,吸收不同角度的反思价值。

对于教师而言,应放开心态、坦然面对,积极聆听不同人的声音、不流于形式的学术研讨,那么教学反思才能真正抓住问题实质,才能真正深入反思与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名师评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