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语言禀赋”与“纷争精灵”
2018-12-01
重读夏青峰老师1995年的“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获奖论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地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探索》,笔者清晰地感受到一位学术型教师的思想灵性与成长足迹。该文从“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要求出发,强调教师必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学生“乐学”“能学”“会学”,从而达到成功地学。显然作者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地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的终极追求,而“成功地学”建立在“乐学”“能学”“会学”基础之上,此三“学”构成“成功地学”的基本框架。
“每一个”“成功”“学”是本篇文章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所表达的思想与实践取向,彰显了本文作为优秀论文的研究品质,具体表现为三点。其一是境界高远。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发展始终是教育的终极理想,这一命题明确教育责任的同时也表达了教育应有的人文情怀。教育首先是一种美德的事业,只有去除功利、心向未来、胸怀人类命运才能焕发教育的道德光芒。对教育的理解一定建立在作者追求道德境界的基础之上,道德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成功”是普及教育的重要思想,在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年后的今天,这一思想已然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但是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实践中都难免追逐功利,进而将教学作为服务某种利益的工具。现实教育离应有的道德境界相距甚远。其二是理念前瞻。从“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教师从“威权控制”走向“服务地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文化转型的基本任务,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断明确的文化追求。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2014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显然,“每一个”“成功”“学”这三个关键词也是近20年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题词。夏青峰早在1995年就明确地加以陈述,其前瞻性是无可争辩的。其三是思路创新。如何服务学生成功地学,本文陈述了作者的一系列实践探索。通过增加学习材料的实用性、趣味性以及刺激性,提高学习材料的吸引力,推动学生乐学;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包括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关爱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性等;处理学习矛盾,力求把问题创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学生原有经验发生联系,注意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弥合学生已知与未知的差距;在学习材料的呈现上,化抽象为形象,解决符号学习的矛盾;展示学习过程,寓学法于教法之中,通过明晰教师激疑、个体探索、小组讨论、组际辩论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自觉领会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提供基本思路与框架;从分类训练、分类评价上关注学生的差异,促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这些探索中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师生关系的调整、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等,都是近年来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创新行为。可见作者是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从这篇论文,不由想到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据说率先被宙斯造出来的是鸟兽。这些鸟兽有的被赋予力量,有的被赋予速度,还有的被赋予了翅膀。人被造出来时却赤条条一无所有,于是人对神抱怨道:“唯独我没有得到您的恩赐。”宙斯回答说:“你忽视了我赋予你的才能。按说受益最多的还是你,因为你会说话。语言禀赋使神和人无所不能,任凭鸟兽气力再大,速度再快,也只能甘拜下风。”在这里,宙斯说“语言禀赋”使神和人无所不能,实质是肯定思想与智慧的价值,因为语言是思想与智慧的表达,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准确交流,并促进人们共同进步。教育总体上是人之共同体的语言行为,具有先天的“语言禀赋”,与其他人类实践活动相比,专业思想与实践智慧在教育中表现充分且支配具体行动,成为实践品质的重要表征。教育论文就是教育“语言禀赋”的表达式,夏青峰的此篇论文体现了教育“语言禀赋”的表达,主要源自三点。一是本真的认知视野。尽管语言是思想与智慧的表达,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有价值与意义,也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实践都有专业智慧。事物总是一种多元的呈现,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只是从某一角度切入,而永远不能达至全面认知。从原初意义上认知事物往往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本质的言说才彰显“语言禀赋”。该文言说的出发点是“教书育人”,言说的思想核心是“以学为本”“重在成功”,都是对教育本真意义的把握。这种认知视野强化了教育的思想力量。二是用心的细微体验。教育不是形上之论,而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实践,教育思想与智慧融于具体的实践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时俱进是教育实践变革的主题,但其基本意义与实践形态没有显著的变化。即使是自觉的教育实践探索,其思想意义与智慧提升也需要体验、总结与言说。用心与细微是体验的双重支柱,用心是专业关照、细微是思维方式,如此体验才有个性、灵性及专业内涵。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围绕小学数学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教学行为创新,深入挖掘行为背后的教学意义,使教育言说充盈思想意蕴。三是丰富的专业想象。专业想象是对未知专业领域的思考与建构,包括充满专业内涵的思想、未来实践的全面规划以及传统行为的变革设计等。其“丰富性”表现为提出多种可能的实践方案,而思想也呈现为多元化。教育思想、实践及改革与发展都需要想象力,这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本文虽成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5年,但描述的实践体现了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多样化、实施分层教学及分类评价,表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想象力。当教育者认识到教育“语言禀赋”价值的时候,便能够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开始专业之旅。
教育的“语言禀赋”具有鲜明的本源性和无限的发现空间,正因如此,孔子、柏拉图、杜威等才成为一座座不可超越的高峰。《伊索寓言》中说,赫拉克勒斯在狭窄的山道上行走,看见地上有个像苹果一样的物体,就一心想用脚把它踩碎,不料那物体陡然比原先长大了一倍。眼见此状,赫拉克勒斯更加使劲踩踏,一边还不时地用棍子敲击。但见那物体越长越大,最终把道路堵塞了,赫拉克勒斯只得丢下棍子,站在那里发愣。就在这当口,雅典娜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他说:“别折腾了,兄弟。那个东西是纷争化成的精灵,你不去惊扰它,它始终保持原状;你要是去招惹它,它一生气,身体膨胀起来,真是够可怕的。”教育实践就是那苹果——一个纷争化成的精灵,当我们坚守教育的本义、用一种发现的眼光用心体验它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清它、认知它并驾驭它;当我们以改革的名义折腾它、以创新的名义包装它的时候,它就变得面目模糊,甚至走向自身的反面。当前某些所谓“未来教室”“人工智能”“翻转某某”等技术崇拜者的胡言乱语,使教育在“纷争”中离开本体,化为虚幻的精灵,即便是赫拉克勒斯那种英雄类的教师,也只能“站在那里发愣”了。回归真实的、朴素的、用心的教育实践,在本源意义上把握和展开教育,同样是夏青峰此文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