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家访的困境与突围
2018-12-01
家访是传统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互联网+”时代,面对面的家访却越来越被学校和教师忽视,甚至出现一些班主任为了应付任务将家访流于形式的现象。本文在总结当下家访困境的基础上,回归家访的初心,探寻发挥家访意义和价值的突围之策。
一、回眸:探寻家访的窘境
(一)准备多,交流少
一般在家访前,班主任要认真分析家访对象,准备交流的内容,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设如何应对。而实际情况是,家访中教师完全占据主导,教师和家长缺少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家长失去话语权,家访变成教师完成学校任务的应付。
(二)问题多,方法少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家访交流时,只是陈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一味停留在呈现学生问题的层面,家访往往成为“告状会”。面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家长其实早已知晓,只是束手无策而已,他们迫切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呈现问题,不指导方法的家访形同虚设,令家长非常失望。
(三)尴尬多,真诚少
这种窘境在家访中体现得最明显。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因为平时很少有机会和班主任交流,因此家长会对上门家访的教师异乎寻常的热情。而从有些教师的角度出发,家访纯粹为了工作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没有任何“交往”的必要。在人际关系日益微妙的今天,家访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四)期待多,效果少
很多情况下,家访因为没有后续的追踪观察,只停留在当时的“热度”中,导致家访的实效性低下。家长满怀的期待化为了满腔的抱怨,对家访持不欢迎甚至是拒绝的态度。究其根源,是很多教师的家访行为完全是出于学校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被迫家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凝视:回归家访的初心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引领,应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一)以导向成长为目标
从功能上来看,家访的作用主要在于促进家庭和学校间的信息流互动,进而实现家校教育在过程和方向上保持同步、达成一致。在目标导向上,家访可以通过沟通交流,实现家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一致性,家访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以解决问题为旨归
在进行家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更要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班主任在对家庭教育指导和引领的时候,要做到用心、用爱、用情,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消解家长的教育困惑。
(三)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
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纽带、联结的桥梁,更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凝聚家长力量,助力学生成长。在家访交流的过程中,应引导家长实现交流的主体地位,了解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教育上的困惑,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这样的合作才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以平等真诚为根本
在家访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倾听者、交流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耐心倾听、倾心交谈、热心指导、平等真诚、坦率热忱,在了解家长的特殊需求的基础上,给予适合的鼓励和引导,让家长在亲切的交谈中感受到温情的期待、热情的鼓励和前行的力量,进而激发其前行的动力。
三、实践:家访的突围之策
(一)绝知此事要躬行——主动谋划家访
1.保证时间:每月两次,每次半天。在家访时间的把握上,我的做法是:半天时间只走访一个学生的家,确保在学生家中逗留、交谈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小时,其目的就是保证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指导,而不必“赶场子”,不可“扬鞭子”,不会“尥蹶子”,保证实现家访的最佳效果。
2.落实对象:从班级“特殊”儿童走起。无论路途远近,我都要求自己一学期至少家访5个学生,三年内访遍全班学生。家访主要针对患病、缺席的学生,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以及成绩进步、退步显著的学生。通过家访,及时了解原因,商量对策,共同进行教育,并给予适当的帮助。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坚硬,我们都应该让我们的教育尽可能多一些温暖,多一些柔软。
3.明确内容:以关怀鼓励为主。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主动与家长协商共同教育的措施、方法、手段等。家访时应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委婉、善意地向家长指出学生在校所犯的过错,并叮嘱家长不要过分指责自己的孩子;耐心地、虚心地听取家长关于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其内在的进取心。
(二)家校有路勤为径——积极投身家访
1.以家访拉近家校关系。教师来到学生的家里,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无形中拉近了教师和家长的距离,这种情感的碰撞是任何虚拟交流都无法代替的。一杯热茶、一句寒暄,既可以拉近和家长的距离,也可以缓解家长的紧张和不安,更利于双方敞开心扉,彼此交融。
2.以肯定的成绩单和谐亲子关系。家访是触发学生学习信心和动力的引子。在这难得的一对一的交流机会中,教师当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多鼓励、多赞赏、多倾听、多探讨,向家长递呈一份肯定的成绩单,既肯定学生,也肯定家长。通过这一份肯定的成绩单,和谐亲子关系。
3.以适合的方法指导亲密师生关系。家访,教师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教育会诊”。教师针对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诊断”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家长共同明确今后学习、生活中的目标导向,制订适切的、可行的计划,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地位,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人格的尊严。
当然,家访之后教师的及时反思总结,定期跟进反馈也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家访了解的情况,建立学生家庭档案;教师要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反馈家访后学生的情况,必要的时候可以再次上门家访。
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教师教育责任的延续。做好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在这个虚拟沟通发达的新时代,班主任依然要坚守家访这个传统的家校共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