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研究实效性的校本探索
2018-12-01
教学研究是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校本性实践研究活动。中学教学研究具有基础性、实践性、探究性、反思性等特点。如何立足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一、中学教学研究的困境
一是有计划难落实。学期初,学校各教研组都会制订教学研究工作计划,但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缺少教学研究的氛围,不少教学研究流于形式,逐渐演变为无教研质量的“形式教研”,常常表现为:主题不明确、意愿不强烈、践行难调控、效果难保证、活动难落实。
二是有组织难领导。中小学教学研究组织结构不尽相同,比较常见的三级组织是教务处、教研室、备课组。教学组织通过纵向控制、横向协调,形成一种矩阵式管理结构,理应保证教学研究有效开展。然而,不少学校领导对教学研究工作没有远景规划,又缺乏具体过程指导,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使教研组教学研究工作毫无起色。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研究无序、无力。
三是有活动难推动。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少教研室、备课组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完成教研任务都是靠上级“推一下,动一下”,缺乏主动性。学校组织教学研究工作、承担对外公开教学、开展课题研究等,或是组长“包办代替”,或是几个骨干教师轮流“表演”,一般教师站在门外“看戏”,缺乏整体性。教学研究难以扎实高效推进。
二、中学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需求。教师的教学研究源于自身的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教师应带着研究的理念进入课堂,带着研究的策略实施于课堂,用研究的视角关注课堂教学。教师将教学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实践水平,进而良性循环,相互促进。
二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诉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由知识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一线教师必须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要立足课堂、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策略、丰富自身。
三是形成整体教研合力的现实要求。教师的个人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师间的相互作用效果,决定着学校整体教学研究的水平与层次。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例,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问题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在一起研究,相互指导,互提建议,分享资源,在发挥教师个人教研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教师间的碰撞与融合,在经验共享的基础上融合、重构,生成新的思想和观点,深化、重构原有经验,实现教师对原有教学策略、教学研究的反思与整合。教师的课程资源分享和教学研究的相互支持常态化,能切实促进教师整体的合作与和谐,形成学校整体教研合力。
三、中学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更新教学研究理念,创新教学研究内容。近年来,金湖中学把教学研究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深入实践,总结了许多符合校情的做法和经验,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研方式。
1.营造教学研究氛围——合作合力。
合作是一种文化。教师群体的合作是一种建立在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关系。我们努力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鼓励教师间相互沟通和交流,注重培养教师间的合作感情,实现教师间平等对话,把简单的共事关系变成协作、互动、专业共同成长的密切关联;引导教师在学校理念、教师使命、教育情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创设民主、开放、和谐、共享的合作氛围,相互鼓励欣赏,逐渐形成一种开放性、流动性、互补性的合作文化。
合作形成合力。佐藤学认为,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我们把“教师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再向前位移一步,因为我们不主张每个教师在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自己的工作。我们提倡在备课阶段同伴互助,形成合力,实现学校整体课程资源的优化。
合作合力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学校教学研究强调教师在展现个体能力的同时,注重切磋,分享策略和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交流融合,实现共同成长。通过合作合力,防止和克服教师画地为牢、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现象,消除教师无所顾忌地批判别人的行为,避免教师严密坚实地包裹自己的做法。我们倡导营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合作高效的教学研究氛围,大面积地提高学校教学研究质量,为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明确教学研究目的——优化高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教研室、备课组把教学研究简化为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没有真正发挥教学研究的实效。同一备课组成员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课堂内容、教学流程、教学重难点、问题设计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形态。一段时间以后,各平行班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甚而差异悬殊。二是教师独立备课、听课、上课、反思等,教学负担重,疲于应付,无力教研。
为此,学校出台《江苏省金湖中学学科核心备课组教学研究指南》,预设教学研究“三知道”:明确教学计划,学期教学“早知道”;任务分解细致,每周教学“早知道”;个体目标明确,共案内容“早知道”。依托《江苏省金湖中学教研组关于教研活动的工作说明》,教师改变原先教研方式,精简为“两试两优化·三课一体化”,先备后试、先试后教,通过试上课和试说课来优化备课、优化上课,具体做到三步骤:试前研讨、试中观察、试后诊断。试上课前,主备教师与牵头核心组成员就主备人的导学案初稿展开专业研讨,适当增补,存疑存惑;试上课时,主备教师专注观察,做好记录,以备研讨;试上课后,集中研讨,有效诊断并提出具体的教学修改意见。教师的备课、听课、上课在一张导学案上实行,达到三课一体化。学校把教师从抄写教案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确保教师有精力参加集体教研,真正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提升教师教学思考的有效度。
3.突出教学研究重点——研讨整合。
学校成立学科核心备课组,组下设若干备课小组,由一名核心备课组成员与一两位主备教师组成。核心备课组的职责主要是突出教学研究重点,抓好三次教学研讨,严格把好共案质量关。
一是核心备课组成员牵头小组主备人教学研讨。本周试上课教师解说备课初稿,其他组员提修改意见,核心备课组成员把关。二是核心备课组全体成员研讨。主备人简述试上课的目标、过程、教学方法、预计达到的效果及方案等;核心备课组各成员对主备人的说课质量进行打分评价,并对试说课的教学初稿进行研讨、修改,主要基于对课堂导入的情境化、教学内容的基础化、习题选择的典型化、问题设计和讲解的科学化、方法总结和步骤精炼化、课后作业难度和限时的合理化等的思考。三是集体教研活动。主备人进行试上课,教研组全员听课,全体成员对试上课进行评议、讨论、再作修改。会后,核心备课组成员指导试上课教师形成教案定稿并打印发放。开展试说课活动时,主备人针对本周的教学案进行试说,重点试说过程设计及讲授方法,其他成员对照教学案认真听讲并再作修改,事后核心组汇总、研讨,并把关形成最终定稿。
专题研讨、相互诊断。每学期,学校安排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学科教师全员参与,预先备课,集体研讨,以说课、上课、评课等方式交流研讨,互提意见,肯定优点,挖掘潜力;对课堂诊断、把脉,提出疑惑。在和谐互助的研讨氛围下,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真诚分享彼此教学困惑、体会、经验、智慧,积极探寻、改进教学策略。学校先后开展“专家引领·同行互助”“校级联谊·合作提高”“合作·合力”等大型对外公开教学研究暨专家讲座活动,与名师同课异构,邀请市内外教育管理部门、四星级普通高中的专家与同行前来听课交流,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4.强化教学研究考核——整体原则。
学校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作出具体要求并提供范式,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时间保障和机会保障。教师如何充满激情地参与教学研究,感受职业幸福,并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一套评价体系维护其价值,体现制度的引导、约束、激励作用。学校建立教学研究领导小组,抓好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研究主阵地;构建学校教学研究管理网络,配套学校教学研究措施,畅通教学研究渠道;细化教学研究研修制度,推行教学研究津贴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确保学校教学研究扎实开展。
教学研究成果奖励本着“公平合理”“协同作战,捆绑考评”,立足“看起点,比进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等考核原则制订考评方案。学校坚持团队贡献优先,根据团队的整体贡献率确定该团队奖励等级,评选出“先进教研室”“先进备课组”“先进班级”等。学校以“协同作战,捆绑考评”为抓手,助推教师合作合力,积极推进有效课堂教学,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