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非遗进校园:传递文化薪火 彰显教育新风

2018-12-01

教育家 2018年38期
关键词:进校园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剪纸、刺绣、扎染、面塑,形意拳、咏春拳、螳螂拳,秦腔、昆曲、京剧……各式各样的非遗项目既是先民安身立命、满溢烟火气息的傍身技艺,又是中华民族丰富智慧与独特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让民族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于文化传承,于教育发展,于人才培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

非遗进校园,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依靠的就是“人”的力量。“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需要依靠这支生力军。非遗进校园,能够让孩子们认识它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在此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生发出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和愿望,从而使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

非遗进校园,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支撑。学校课程因为有了非遗这一新鲜血液而变得更加丰盈多彩,学校的教育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生动。非遗项目既体现了绝佳的技艺,更蕴含着伟大永恒的民族精神,是德育、美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学校在构建非遗课程的过程中,会对相关文化进行细致的梳理,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能够借此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教育格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道德素养,化育人文情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综合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非遗进校园,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学校教育软实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需要从小培养。一方面,非遗进校园,能让孩子们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学校的发展同样也需要一份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只有有了牢固的精神根基,才能给予学校无限的能量。以非遗进校园为契机,很多学校在文化建设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日渐树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赢得了自信与荣誉。强大的软实力,必将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长足进步。

可以说,民族非遗只有走进校园、实现课程化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了非遗项目在育人、立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纷纷利用地域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在非遗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使教育改革呈现出新风尚、新气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加快推动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工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本刊特开辟“传承”栏目,广泛展示非遗教育的先进理念、优秀经验和丰硕成果,以期提升学校的文化传承力,聚合各方资源,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传承”栏目,邀您一起走进非遗的精彩天地,感受涌动在校园中的文化激情与教育活力。让我们携手努力,使民族非遗绽放光彩,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进校园中华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