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流河无历史记载之谜

2018-12-01周羽兵

西江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北流解缙藤县

周羽兵

北流河,又名秀江,发源于云开大山的双孖峰的东麓(位于广西北流市平政镇上梯村与沙垌乡交界处),流经北流市、容县、藤县,于藤县县城汇入浔江。北流河流域面积为935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80.1亿立方米,干流长259公里,较大的支流有杨梅河、黄华河、义昌江等,系西江干流浔江最大的支流之一。

西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灿烂的文明,而其分支北流河则疑似是“被遗忘的角落”,关于这条河流的历史文化记载寥寥无几。从宋代地理名著《岭外代答》到明代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从明代编的《永乐大典》到清朝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明通鉴》、清嘉庆版的《藤县志》等史志,关于北流河的历史文化都鲜有记载。笔者经过查阅相关材料及上网查询,结合封建社会吏治制度进行比对、分析,在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从河流来去方向分析,史书不愿多提及北流河的历史文化,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所以大部分江河“一江春水向东流”,唯独北流河是蜿蜒向北而流的,显得另类。“天上北斗,人间帝皇”,从北宋的“四京”到元、明、清三朝的京城“北京”,帝都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均为北方。帝皇在北方,而此水向北,即为“相冲”或“逆”,“大逆不道”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大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小雅·北山》)这条河流在客观上犯了“大不敬”的“欺君之罪”,故此人们对权贵的忌讳是讳莫如深的,如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景区,古时为中国封建社会贬官末途之地,路已尽头,人生何堪?因此,该地为官者避忌的地方。加之我国民俗习惯均喜“趋吉避凶”,与“顺”相对的“逆”也是有所顾忌的,所以,笔者认为,不管是官方正史还是民间野史,对这条与其他江河走向不同的河流,都不愿用文字提及。

其次,从经过北流河的名人的情况分析,史书也不会多提及。北流河是不少贬官履新的途经之地,苏轼、秦观、解缙都曾经过此处。苏轼(1037年~1101年),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元祐八年(1093年),他以“讥讽先朝”的罪名被贬广东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又被一叶孤舟送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宋史便有“三贬之地”之说。被贬谪的苏轼途经北流河、浔江时,被这里旖旎的风光所吸引,留下“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黄颊如君长”等佳句。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在返京途中于常州病逝。

秦观(1049年~1100年)是北宋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与苏轼有师徒之情。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后,“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秦观出任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秦观被赦,于返京途中途经古藤州,在游光华亭时写完“霞通海天曙,月来东山白。共是凭栏人,谁足当秋色”的佳句后含笑而逝。诗人的一缕精魂永远留在了美丽的古藤州,北流河见证了他最后的风采。

解缙(1369年~1415年),为明朝大学士,官至内阁首辅。因恃才放旷、直言无忌而因言获罪,屡遭贬黜。在贬途之中经过北流河的“鬼门关”水路时,需登岸,然后在南流河再度从水路往贬黜之地急赶,“鬼门关”水路终点到南流河码头路段,凶禽猛兽出没、毒虫横行,环境异常恶劣,但贬官必须完成每天走30驿(1驿10里)的指令性任务。在如此苛政下,解缙不得不昼夜兼程,在雷州半岛往贬黜之地交趾沧州(今越南中部)任“粮饷”一职。解缙在途经古藤州双竞驿时,留下“双竞驿前双小洲,年年于此竞龙舟。翻思夺锦青天上,河汉江声共北流”等题诗。《藤县文史第21辑——藤县历代诗词选》收录了解缙的那几首诗,毕竟这是关于北流河历史文化为数不多的记忆碎片。

苏轼、秦观和解缙,都是中国人文星空中的明星,却仕途失意,流落天涯,怎不令人唏嘘嗟叹?而谁又会用文字提起被贬谪悲惨之旅的点点滴滴呢?笔者认为,这也是“北流河历史文化无任何文字记载”的重要原因之一。

岁月悠悠逝无语,洪流滚滚过有声。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北流河历史文化可以得到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挖掘,谱写出西江文化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北流解缙藤县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
神童解缙
神童解缙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锋芒毕露的才子解缙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研究
北流河故事
文化藤州
潜心钻研 破茧成蝶
——藤县书法家协会走向全国小记
藤县美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