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感谢贫穷”背后的自强不息
2018-12-01杨三喜
少先队研究 2018年5期
当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河北衡水18岁女生王心仪那里时,她正在一家辅导机构打工做辅导员,补贴家用。王心仪出生在衡水枣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境窘迫: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贫穷一直是王心仪的敌人,显然,她虽然曾经被贫穷所困扰,但是没有被击倒,而是直面现实,努力学习,用自己的乐观、勇敢以及获得的成绩宣告了自己的胜利。“物质的匮乏带来的不外是两种结果,一个是精神的极度贫瘠,一个是精神的极度充盈。而我,选择后者……贫穷可以动摇很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王心仪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在这种生活经历中获得的让自己变得强大的力量。我们不妨把“感谢贫穷”这篇文章看作是战胜贫穷的胜利宣言以及与生活的和解书,胜利者才有资格“感谢贫穷”,坦然面对才有资格与生活和解。
既不应把“感谢贫穷”误读为赞美贫穷,也不必把“感谢贫穷”放到“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的对立位置,更不该高高在上地把炮火集中在“感谢贫穷”这四个字上,而忽视了它背后复杂的生活背景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面对社会鸿沟,肯定个人的奋斗精神之外,还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加大扶贫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填平社会鸿沟,为寒门学子畅通向上通道,让这类自强不息的故事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