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是怎样在中国变成“过街老鼠”的
2018-12-01储朝晖
文 | 储朝晖
随着欧洲的崛起,公共教育的发展为大规模的数学竞赛准备了条件。1894年,匈牙利教育部门通过一项决议,准备在中学举办数学竞赛。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组织地举办的数学竞赛。于是,欧洲各国纷起效仿,但率先将中学数学竞赛冠以“数学奥林匹克”名称的是1934年苏联举办的第一届中学生数学竞赛。此后,各国开展的竞赛逐渐演变为国际竞赛。1959年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在罗马尼亚举行,当时仅有苏联、东欧等7个国家参加,带有比较强的与西欧和美国一较高下的冷战政治色彩。冷战后期,这项比赛的范围才开始逐渐扩大,到2012年在阿根廷举办第53届时,已有100个国家的548名选手参赛。
1985年中国第一次派两名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1986年第一次正式派出6人代表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而在国内,作为国际赛事的准备,北京市于1984年举办了第一届迎春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全国规模的奥赛是1986年开始的低年级“华罗庚金杯赛”。从此,奥数在中国犹如接上地气的龙,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地中小学校里和各种培训班上。
然而,原本以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选拔数学精英为初衷的奥数,在中国却发生了变异,成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的“过街老鼠”,在有人求之不得的同时,也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校际差距较大、学校之间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奥数成了衡量一个学生能否进入比较好的学校的一把尺子,承担了它不应也不能承担的功能。
第二,在中国教育长期使用单一的评价模式、多元自主的评价模式尚未建立起来之时,一些地方盲目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使得学生学业评价出现空当,奥数无形中填补了这个空当,以致一些地方每年奥数培训人数能占到当年学生数的80%,奥数承受了它难以承受之重。
第三,当原本以兴趣为基础的少数人参与的活动,演变只为功利且人人参加几乎都想得其利的活动,其间必然发生质变。教奥数的教师和学奥数的学生都是为利而来,唯独不顾兴趣爱好,方法、手段、评价都会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扼杀了真正对此感兴趣、有天赋的人才。中国历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绝大多数没有在这一专业领域有上乘的表现便是最有力的例证。
在真正把奥数当兴趣的美国,“中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的组织设在纽约州的一个小镇,其网站从2000年开办至今,点击率不过100万次。据该网站介绍,该组织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热爱,介绍重要的数学概念,教授解题策略,培养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强化数学直觉,促进数学创意和创新意识,提供应对挑战时所获得的满足、快乐和刺激”。美国中小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不多,而真正感兴趣的孩子则会非常投入。在中小学里,对数学有特殊禀赋的人,会自愿参加学校的“数学俱乐部”,或被学校选入相关兴趣小组。这些学生在兴趣的支撑下发展后劲很大。
奥数变异的根本原因是这种特有的环境,奥数的“魔力”来自它被赋予了其他学习不可替代的升学功能,奥数具有杀伤力也仅是因为有人拿它当刀子。人们不必为拯救奥数呼吁,却应该好好改变眼前的环境,真正找到那个拿刀子的人,并制服他,彻底切断奥数在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之间的循环链条,让下一代健康成长、正常成才。为此,我们亟须做的不是发文件禁止奥数,而是要切实建立校际间均衡、平等的基础,建立多元、自主的评价体系,到那时奥数自然会回归到学生一种兴趣活动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