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诗阅读与写作浅议

2018-11-30曾李净

文学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基本能力语言实践核心素养

曾李净

内容摘要:儿童诗的阅读与写作作为最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起步阶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读写儿童诗的阶段性目标,使得儿童诗贯穿孩子整个童年,他们在阅读欣赏、模仿创作中渐渐习得语言的准确、规范、简洁、得体。读写儿童诗的过程就是生成丰富和生动的个性化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各项能力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 基本能力 语言实践 诗化整体 儿童视觉 神奇童语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核心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情感智力等。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一切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生需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即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积累、梳理、整合,逐步掌握汉语规律和特点,形成个体的言语体验。[2]

读写儿童诗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最佳语言实践活动。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读写儿童诗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二是儿童想像力发展较早,读写儿童诗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像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儿童诗语言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把诗当作言语和思维方式训练的基础,学诗意味着言语学习、思维发展、语文素养的培养。[3]笔者认为读写儿童诗,作为孩子语言运用实践的敲门砖,可以让孩子循序渐进,在兴趣和趣味的引导下,不知不觉爱上语言学习和运用,从而敲开核心素养大门。

读写童诗,首先要分学段设定儿童诗读写标准。让其不断深化和贯穿语言学习的过程,体现核心素养的渐进性和发展性。

读写儿童诗在培养儿童基本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孩子建构字词句段篇的概念;其次通过阅读引导孩子习得对语言的运用,从口语化转为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学会既保留和延续口语中生动有趣的言语特点,又能充满诗意,情趣盎然。

笔者所在学校在读写儿童诗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不仅拥有一个儿童诗歌创作文学社团“凤凰榕文学社”,而且创办了自己的刊物《凤凰榕》,四五十位同学长期参与学习和创作。不少小诗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出许多充满诗意,语言优美,情趣雅致的小诗。

经过大量的实践,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儿童诗阅读与写作。

一.打开内在关联,铺架诗化整体

每一首儿童诗都必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脉络。换句话说就是必须以起承转合,搭建作品的框架,把题材结构、文字内容、表述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它更是诗歌的必要章法和谋篇的思路。如果不符合这个章法,作品结构就会零乱,沒有合理的层次,结构也不会完美。[4]教师要引导孩子在大量的阅读中去发现这种结构美。认识事物的规律大多是从整体到局部,对于儿童诗而言,孩子们首先会感觉到诗的整体美,而这种整体的美感从何而来,就需要对起承转合进行体味和发现。以雪野的《芦花》为例,这首诗的起句“为了能听到/好多的意见”直入主题;下句“为了能/长得高,长得直”顺承上句,是听到好多意见的结果,也是长出小耳朵的原因之一;因此,最后的结句“树/才长出了/那么多的/绿色的小耳朵。”显得水到渠成、鲜活灵动。

再以迈克尔·布洛克的《蝴蝶》为例,这首短诗以陈述起句,第二句承接蝴蝶的动作“飞过”,第三句以比喻转笔“一朵飞行的花”,最后深化主题“改变了我生活的颜色。”全诗一气呵成,而意境深远、诗意盎然。

显然,每一首儿童诗佳作,都有内在的脉络,即情、意、思、理的一脉相承,阅读时要帮助儿童打开这种关联,品悟诗化整体如何铺开、架构而成。在创作儿童诗的时候,学生就会在构思时,考虑到如何让整首诗有一个内在的关联,以求写出来的诗像诗,不会松散凌乱。

四年级周乐怡同学的《天空中的小画家》,就不失为一首构思完整、诗意盎然的好诗。诗的第一节以“左边画一只小狗/右边画一条鲸鱼”的简单陈述开头,然后承接上句展开议论“不管它们本来生活在哪里/只想让它们变成一对好朋友”,最后整合总结“你看它们/你融进了我,我融进了你”。第二节则是以一整幅动感的图画过渡,以富有童趣的描述,悄然转向点题“这个神奇的小画家,/是谁呢?”很显然,小作者思路清晰,注意了句与句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首诗浑然一体,表现出完整的诗意。

我们引导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儿童诗佳作的基础上,模仿、创作完整的诗篇,逐步把握诗歌内在的韵律,进行行文布局,习得自己的写作章法。从而为其他文体的创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张开儿童视觉,捕获深层意境

儿童认识和观察世界,天然具有原生态和去除一切虚妄的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世界的美丑,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特有的体验融合成我们眼中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获得,或许就是儿童视觉独特的趣味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是真实生活的守护者,是语文这一田野的牧羊人。[3]

童诗中所吟诵对象的样子、形状、颜色、功能、乃至脾性、心理状态,一定是儿童眼中所看,心中所想。如薛卫民《云朵养水滴》,是自然现象和课外知识的融汇,引起儿童视觉,观察到的现象描绘;王宜振《春天很大又很小》则是对事物的横向观察比较,而引发的思考。这些诗都有,区别于成人的独特的儿童视觉。儿童的生活里,游戏占重要地位,对生活的模仿也是游戏之一,所以,儿童视觉里不可避免的有大量的游戏成分。这些游戏生成生动的画面感,情境一波三折。如周贝熙的《钻地》、圣野的《捉迷藏》、郑春华的《亲亲我》

意境产生于意象,又超越意象。意境生成于意象构成的生动画面中,是在诗的情景交融中发掘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3]在这样的景和情的相互作用下,创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获得独自的体验和意会。

儿童在读诗的过程中,发现了美的意境、享受和欣赏这种美的同时,迸发表达的欲望,从而产生创作童诗的动机。他们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书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融合在一起,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从而产生创作灵感。

例如王贞淇同学的《我想》“我想把身体安在海藻飘荡的长发上/随着蓝蓝的海水/捡拾碎金般的阳光/荡啊荡啊/荡出美人鱼的吟唱”,“我想把双眼/安在海鸥身上/跟鱼儿嬉闹/和浪花相伴/闹啊闹啊/闹得哪咤也骑着飞龙来瞧”,“我想把小手安在外婆的门上/当小白兔或者大灰狼来敲门/告诉他们你们别吵/如果没人和你们玩/我会叫上小红帽/一起去森林里采蘑菇”。小作者把自己读过的童话,化成三节小诗,表述了自己对童话独特的理解,同时在画面叠加的同时,让神奇美妙的幻想和真实的童年生活重合,表达了童年的快乐和满足。

有的小作者直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自然有序地描绘下来,构成一个有声有形的画面,就生成了读者眼中的意境。如欧阳进森的《仙人掌》“生活在没水的/沙漠里/只好伸出很多手/向四面八方/好像在说:/给我水”这么简单的几行诗句,却具有无以伦比的震撼力。显然他成功地把物象象征意义隐藏诗中:环境险恶,生活无奈,但却依然葆有顽强的生存意念。

经历儿童诗阅读与习作的孩子,他们怀有对生活的高度热情和好奇,他们努力张开还未退化的敏锐感官,以孩子独特的视觉去进行审美的体验、情理的认知,因此他们不仅有健康的情感和心灵,更拥有一双诗意的眼睛,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都得以在读写儿童诗过程中萌芽、发展。

三.展开神奇童语,放飞灵动诗心

儿童的世界美好纯净,那么表现它的语言,必定是和它契合的。所以儿童诗是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情趣昂然,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5]它的语言外在形式既优美流畅,又简洁明了。奇特的比喻,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与构思,纯真的童心这些往往是儿童诗的语言特点。

例如金波的《流萤》在娓娓动听的旋律中,营造了一个让孩子心醉神往、浮想联翩的意境。这个意境里的晚霞、繁星、菜园、小花、流萤……被时间的纵轴串连在一起,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星、萤、影、明、聽的韵脚,就像萤火一样忽高忽低,明明灭灭。美丽的画面与对孩子的一片挚爱之情水乳交融。口语和书面语结合,短句和长句交错,一幅幅美到极致、又充满动感的画面,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审美愉悦。

儿童最为熟悉的就是口语。而口语中那些诗意灵动的语词、自然随意的感叹和连接,常常在孩子脱口而出的时候,具有了神奇的诗性。所以,让孩子极力感知自我内在的情绪,追溯它产生的最初的生活化的场景,运用他们最为熟悉的口语,自然表达出来的就是最令人感动的情、最和谐自然的景,也就是最美的诗。

徐臻同学的《浓雾》,叙述的似乎只是很简单的儿童游戏:“雾是一个喜欢捉迷藏的孩子/一会儿藏起房屋/一会儿藏起街道/最后/没什么可藏了/它藏起了自己”简洁明了,但却准确地描绘了雾的变化莫测。

欧阳进森同学的《蝴蝶》“你好漂亮/一定是你妈妈/帮你缝的花衣服/可不可以/请你妈妈/帮我缝一件/再加一对翅膀”,这首小诗妙在极富真实感的情境叙述,与不可实现之间的反差。这一对翅膀,就是童心的翅膀,想象的翅膀!

儿童诗的阅读与习作,就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赏析儿童诗,获得令人愉悦的审美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和动力。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将近十年的儿童诗阅读与习作实践,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长久的保持,课外阅读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人格。核心素养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情感智力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这些能力在读写儿童诗,这一语言综合运用的过程中都在稳步的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个体性、发展性、稳定性成为可能,语文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

[2]官炳才,“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7

[3]成尚荣,诗意语文:哲学的尺度与实践的智慧[J],语文教学通讯合订本,2010.6

[4]徐英飞,诗词的起承转合[Z],中国教师研修网2014.9.28

[5]郁旭峰,诗润童年 诗意人生——儿童诗教学的实践与思索[Z],当代教育,2017.5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基本能力语言实践核心素养
如何对待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语言错误
高中英语课中如何指导高中生探究性学习
语言积累,和风细雨最润物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