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2018-11-30欧阳芬
2017年10月23日,笔者在江西师范大学附中观摩了一堂旨在诠释“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堂阅读教学活动,执教人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的王家伦教授。他告诉笔者,他故意不查“教参”,也没有上“百度”寻求“启发”;只是根据自己对“部编本”教材中编写理念的解读,以及自己的教学理念,对《皇帝的新装》进行备课和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他是如何合理使用教材的呢?
一、根据助学系统备课、合理解读文本展开教学
曾有专家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他的教学活动就能走多远。于是,一些执教者(包括一些名师)恣意挖掘文本,“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挖”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步。如教学传统篇目《背影》,有教师竟然否认文章表现父子情深的主旨,挖掘出“生之背,死之影”;“祖、父、子、孙,又祖、父、子、孙的生命之水不息流淌、不断传递”等用意,实在令人啼笑皆非。那么,合理的文本解读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一)按助学系统解读文本,制订教学目标
助学系统指的是教材编者提供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和作者介绍等一系列材料,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1]同时,这一系列的“相关材料”,如单元导语、预习提示、插图、注释等,也能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助学系统”就是合理使用这套教材教语文的重要依据。
受“同课异构”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脱颖而出”,竟然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的教学目标定为“传承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制造”。如此赶时髦,实令人哭笑不得。笔者认为,就一套比较成功的教材而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助学系统,教师可以正确地解读文本,制订教学目标。
不可否认,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文本一般具有多元的教学价值,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解读。《皇帝的新装》这个文本可供教学的“点”颇多,如“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丰富的想象”“人物描写符合人物性格”“极度的夸张”等等。“部编本”中的《皇帝的新装》,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其单元提示之一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2]”,课文导读之一是“巩固学生对童话的认知[3]”,而童话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的想象。王老师为这堂课设计了一对教学目标,即“较为深入地理解想象的作用”和“深刻理解对皇帝等人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諷刺”,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部编本”如此编排的目的和要求。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助学系统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写道:“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王老师紧扣这一提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请同学们用4分钟的时间把课文看一遍,告诉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学生看课文)
师:(教师巡视)要一目十行地看,手指不要点。
师:4分钟到。我看大部分同学都看完了,这篇课文多少字啊?2800个字,我们4分钟时间看完的,一分钟看多少字啊?几百字?看看单元提示要求。
生:(翻到单元提示)
师:第二段,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多少字啊?
生:400字。
师:表明我们超额完成任务了,为我们大家的成就鼓掌(学生鼓掌),但是话说回来,不能骄傲,这个故事我们小时候就听过了,陌生的文章400字差不多。
教学过程中,任何操作都是为了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有所得。王老师这样的操作看似简单,但颇有讲究。“部编本”中,每个单元都有关于“读”的具体要求,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要求依次是朗读、朗读、默读、默读、默读、快速阅读。大的要求下还有比较具体的要求。第六单元的具体要求是“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4]。从王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可见其对学生快速阅读的要求与指导。任课教师如能坚持按要求操作,步步为营,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提升必定不是一句空话。
另外一个小环节也颇值得回味:简单导入后,王老师要求学生把书翻开来,看文中安徒生的画像,要求记住安徒生的长相,认准他;然后再看看“注释①”中对安徒生的介绍,并记住。他没有像一般教师授课时那样,要求学生个别读或齐读“注释①”——与其花时间读注释,不如读文本!
二、灵活处理拓展延伸,暗合“1+X”模式
在教材的范文系统中,“部编本”体现的“1+X”模式颇值得赞赏。所谓的“1+X”,温儒敏先生认为就是“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5]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1+ X”模式?王老师在这堂课中作了探索,他的处理方式值得研究。因为是现场教学,他只能借助拓展延伸的机会体现“1+X”模式。
(一)教材内部的拓展延伸
语文阅读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单向模式。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跳出思想的桎梏,立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拓宽,发挥语文的各项功能。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功能,向教科书内部拓展,是王老师的这堂课的显著特色:
师:请同学们翻到前面学过的课文曹操的《观沧海》(教师朗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再全班背诵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再请大家看下《皇帝的新装》后面的课文《天上的街市》(教师朗读)“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烁无数的明星”
显然,这些被联系到的文本都收集在“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也就是说,这些文本都在学生手里。其中,学生已学《观沧海》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而《天上的街市》未学。联系到已学课文,有一举两得的作用,既是对当今所学课文的巩固,又是对以往所学的复习。或许有人对联系未学文本不以为然,那么,向课外文本拓展难道必须是已学文本吗?由于已学的文本学生熟悉,而未学的文本没有文字障碍,故王老师没有对这些文本作过多纠缠,仅仅围绕“想象”“借用”了一下。
(二)对“1+ X”模式的灵活处理
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为了使预习更有效,王老师不赞成学生课前化大量功夫预习教学内容,他积极主张学生当堂预习。所以,他授课一般情况下不预先告诉学生具体的篇目。面对第一次见面的学生,王老师的这次的课堂导入颇有特色。
师:先告诉大家我出过的一次大洋相。大概七八年前,我去杭州开会,学生请我到西湖边吃“哈根达斯”,我哪懂什么“哈根达斯”!环境很好,感觉上档次很高。东西来了,放在我面前,我一喝,心里一想,太过分了,请我喝白开水呀?他问我:“王老师,味儿怎么样?”我难道好意思说“如同白开水”吗?或许高档次的东西就是这样呢!于是就味道说很“淡雅”。后来又问了一次,我还是回答“淡雅”。最后,他倒入自己杯子尝了一口,大惊失色,说:“王老师您喝的是白开水呀,有一包东西没放进去!”为什么?我们的座位在大树的阴影下,看不见呀,尽管西湖边上月亮很美,但是月光照不到我的身上。当时我明明知道是“白开水”,但是我不好意思说“白开水”,只能说味道很“淡雅”。知道为什么吗?大胆说。
生:老师爱虚荣,要面子。(掩口而笑)
师:再请同学看课本上的第一篇课文。《春》这篇课文学过吧?第四自然段: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请同学们一起读下。
生(齐):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那些桃儿、杏儿、梨儿是现实中存在的吗?
生: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师:回答很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跟“哈根达斯故事”和这个“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都有一定关系……
这个别具一格的导入有两个层次。从表面来看,第一个层次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指向了这节课“深刻理解对皇帝等人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讽刺”的教学目标;第二个层次显然是指向“较为深入地理解想象的作用”的教学目标。首先,这样的导入也是一种拓展延伸,因为从来没有规定拓展延伸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当中才能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导入,也遵循了“1+ X”模式,但对“X”做了变动,因为这个“X”不一定是纸质文本。
三、综合运用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
“新课改”以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但又出现了另种一趋向,就是弱化语文知识体系,甚至将之作为“科学主义”进行批判。“部编本”就此作了重建语文知识体系的尝试,使得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趋向清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6]
王老師的这堂课,正是对“随文学习”的尝试:
师:不管怎么样,作者做了一个奇特的想象,童话故事往往聚集了作者的想象而且很夸张,在生活当中不可能的,尽管是不可能发生的,却好像又很真实,这种想象是非常奇特的,想象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呢?把书翻到这个单元的后面。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128页第一段,“联想和想象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一个事物,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创造未有过的新的现象”,简单地说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在哪里?请大家看下《皇帝的新装》后面的课文《天上的街市》(教师朗读)“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烁无数的明星”缥缈的事物是虚的,联想是由实到实,想象是由实到虚。请同学们翻到前面学的课文曹操《观沧海》(教师朗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句发挥了想象。再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班背诵),想象,把自己的心寄到明月。谢道韫的《咏雪》是想象还是联想?
生:联想。
师:暂时分不清联想与想象没关系,只要能够运用就可以了。
师:后来呢?大家发挥想象:人群怎么样?当官的怎么样?百姓怎么样?
生:(想)
师:谁愿意说下后来呢?
生:骗子跑了。
师:还有哪个同学想象一下?
生:皇帝把嘲笑的人处死。
……
师:希望我们同学发挥想象续写一下,不要多,两三百字,就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一个作业,行吗?安徒生是写童话的第一高手,如果你能够续写,就是第二高手。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想象,王老师顺势带领学生学习想象的知识,这不是“随文学习”是什么?课文后中没有专门的关于想象的知识短文,但是,课本的训练体系中有(128页)。王老师巧妙地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联系在一起,完成了他的“随文学习”。说到想象,当然离不开联想,就初一学生而言,区别联想和想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说课本128页有相关内容,但也是浅尝辄止;所以,王老师以一句“暂时分不清联想与想象没关系,只要能够运用就可以了”,戛然而止,不作纠缠。训练,一度被幼稚地认为就是“应试教学”;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而学会运用必须要训练,也就是说,知识系统与训练系统是相辅相成的。王老师为巩固学生所学布置的作业,就是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训练系统。
没有故作深沉的文本解读,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展示,课在笑声中结束。课后,几个听课教师在一起议论:这样的课没有什么稀奇,我们也行。是的,语文本来就没有那么神奇,本来就该是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教,一般学生都学得会的一门课程。然而,笔者却在考虑另一个问题:王老师最近提出:在数词中,“两”为基数词,“二”为序数词;然而,当今将“两”用为“二”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部编本”中“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诗二首”“外国诗二首”赫然在目[7]。既然王老师认识到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在课堂上简单做一下“两个骗子”与“二个骗子”的辨析呢?
【作者简介与通联】
[1] 倪文锦,欧阳芬,余立新.语文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58)
[2] 教育部审定,温儒敏主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3] 教育部审定,温儒敏主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4] 教育部审定,温儒敏主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5] 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9b37f0102wyke.htm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7] 王家伦,陈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08).(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7年12月全文转载)
[作者通联: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