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教什么
2018-11-30詹静
詹静
一、现代诗歌教学总思路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教什么?
这首诗的标题很丰富。主标题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个不带标点的比喻句;副标题是,“一句爱的赞颂”。一个“爱”字,点明了诗歌主题。爱谁?爱“你”。爱他什么?也就是,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的四月天是怎样的?由此入手,教学这首诗。
“你”是谁?徐志摩、梁从诫,还是诗人林徽因自己,抑或三者兼而有之?不清楚。在背景不明的情况下,我们就看诗歌本身。
那么,“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诗人为什么那么地爱他?这是文本内容,是诗、不是诗都必须首先弄懂。也就是,这篇文章(这里是诗)写了“什么”。接下来就是,诗人是怎样以“诗”的形式将爱表达出来的。这是语言,诗的语言,林徽因的诗的语言,林徽因的这首诗的语言。也就是,这首诗是“怎么”写的。最后还需“围绕主题”,揣摩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不那么写。这是思想,是感情,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要想读懂一首诗,甚至还需了解,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不写那些。这是批判性阅读。
“什么——怎么——为什么”,即“内容——语言——思想感情”。这是我们必须走全的一条语文阅读之路。而第二步,则是回到“语文自己”——语言。缺少了这一步,就等于不在学习“语文”,而在学习别的人文学科。守住了这一步,也就守住了语文自己,尤其是以语言自立的现代诗歌。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重点
看诗人是以怎样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诗歌主题的。
三、现代诗歌教学的内容
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可以百花齐放,但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相对一致的。那么,教什么呢?一教写了什么——看诗歌意象;二教怎么写的——看诗歌语言;三教为什么要这么写、不那么写——看作者思想感情。
(一)写了什么:看(想象)诗歌意象
问题1.诗中有一个字,直接点明了诗歌主题。哪个字?
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和最后一节直接抒情句“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爱”字。
问题2. 诗人为什么那么地爱他?
主标题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要知道诗人为什么爱他,就得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你”。要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你”,就得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人间的四月天”。
(1)这是一个怎样的四月天?
①阅读想象:说说四月天里的物
这是一个风轻云淡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烟雨蒙蒙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星星闪烁的四月天。(想象星星闪烁的画面,同时想象某人仰望星空的画面——或倚在窗边,或靠着院墙,或站在门前……)
这是一个花好月圆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积雪融化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小溪流淌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小草泛黄的四月天。
(大地回暖,小草复苏。因新生的小草长久地被积雪覆盖,不见阳光,它就慢慢由绿变黄了。但这是“鹅黄”,嫩黄。)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四月天。
(浮动的何以是“水光”而非“水波”?明媚的阳光照在了水面上。)
这是一个垂柳回青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湖水荡漾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白莲静放的四月天。
(为什么那“绿”是垂柳?因为垂柳大多生长在湖水荡漾的岸边。为什么是“湖水”荡漾?因为莲——当然包括白莲——就生长在湖里。白莲,莲的一种,花开白色,被称作“贡莲”、“莲中珍品”;它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周敦颐的《爱莲说》……)
这是一个树儿开花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梁燕呢喃的四月天。
②阅读想象:说说四月天里的人
这是一个笑声嘹亮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姿态美好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头戴鲜花的四月天。
这是一个梦里水乡的四月天。
③简要概况:说说两组意象给我们留下的整体感受
这是一个温情、温软、温润、温纯而又温暖的江南水乡的四月天,这又是一个多情、天真、纯净而又庄严的四月天。
(2)这是一个怎样的“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一个怎样的人间四月天,这就是一个怎样的“你”。
(二)怎么写的:看(发现)诗歌语言
问题3.诗人是如何用诗的语言将爱表达出来的?
语言还需发现么?它不就存在于文章里?不。许多时候,语言就躺在那里,你却看不见。为了达到发现语言的目的,我们可用“诗人不说……,而说……”的审美句式说诗。
开篇,诗人不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说“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意为:人家怎么说你,我不管;但“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人的爱,是不为他人所动的,是执着而坚定的。此句,为全诗奠定了爱的感情基调。第二句,诗人不说“春风来了,你笑了”,而说,這四面来风是你“点亮”的。变被动为主动,变“迎风”为“点风”。风怎么点亮?一般我们只说点亮了灯,点亮了蜡烛,点亮了火把,点亮(燃)了柴火。灯、烛、火把、柴火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光明、希望、喜悦、温暖。那这风呢,怎么也给人以同样的感受?原来呀,这是四月天的风,是春风、和风、暖风;而这之前,是寒冬。漫漫的寒冷的冬夜一过,春风起了,春天来了,人们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心中满是喜悦和温暖。此时的风,就像那灯、那烛、那火把、那柴火。所以诗人这才说“点亮了……风”。联系上句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就知道,诗人写“四月天”(这里是四月天里的“风”),就是写“你”。和暖的风啊,温暖的人!这样的人,诗人能不爱么?下一句,诗人不说“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而说“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这一“断”,突出了风的灵动,人的洒脱。这样的人,诗人又怎能不爱?再看“笑响”。笑响,响亮的笑声,嘹亮的笑声。这是怎样的一种笑?不遮不掩、不虚不假,近乎孩子般的笑:率真、纯净,甚至有点放肆、放纵。
这一节,写你是人间四月天里的风。下一节,写你是人间四月天里的烟雨(蒙蒙)、风(轻)云(淡)和星星(闪烁)。
写风时,诗人不说“黄昏时,风吹着”,而说“黄昏吹着风”;不说“吹着柔软的风”,而说“吹着风的软”。前者变状语为主语,让人觉得,那暖暖的风,是“黄昏”用嘴吹出来的;后者变定语为宾语,让人觉得,黄昏吹出的,不只是风,更是风的软。——多可爱的黄昏,多柔情的风啊!写星星时,诗人不说“星子在无意中闪”,而说“星子在/无意中闪”。这一“断”,突出了星的“无意”,人的随意、慵懒、恬静与安宁。
看看这一节诗的整体意象,我们发现,这里写的是“江南”的四月天。
第三节写你是人间四月天里的花和月。
写花时,诗人不说“那轻盈的花,那娉婷的花”,而说“那輕,那娉婷”。诗人直接将形容词用作了名词,就像古诗词里的“绿肥(绿叶多)红瘦(红花少)”一样,让人感受到的,是花的淡雅与美姿。花哪有轻重之分的,只有浓淡之别。可诗人偏偏说,花“轻”。可见这是江南的早春(后面的小草泛黄、垂柳回青,也可见一斑)。诗人不说“你是那轻,那娉婷”,而说“那轻,那娉婷,你是”。这一“倒”,突出了“你”是。——人家是不是,我不管;但“你”是。意思是,你是淡是浓,怎么装扮,我都喜欢。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不说“你戴着……冠冕”,而说“……冠冕你戴着”。这一“倒”,突出了“你”戴。——一般人,特别是男人,有谁会把花戴在头上?这就是一个孩子做的事!所以诗人激动地说“你是/天真”。写月时,诗人不说“你是……庄严,你是十五(十六)的月圆”,而说“你是……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这不禁让人想起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月圆”,不就是“思念”么?思念的气氛总是肃穆的,庄严的。但怎么会是夜夜月圆呢?这不合常理。但,合乎常情。诗人是想表达,这思念不只是十五(十六)的夜的,而是永远的,一辈子的。——你是夜夜的月圆,你是我永远的思念!
将“花”“月”两个意象连起来看就是:天真而又认真的你哟,让我永远地思念!
(诗读至此,我们已隐约感觉到,这就是在写徐志摩——离世了约两年半的徐志摩。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1934年5月林徽因发表此诗。)
第四节是写你是人间四月天里的草、柳、莲。
诗人不说“那片草”,而说“那片鹅黄”;不说“初放芽(刚发芽)的垂柳”,而说“初放芽的绿”。因为诗人不真写草和柳,而是借草的“嫩”、柳的“新”,写爱之“喜悦”、爱之“希望”。诗人不说“绿藻”而说“白莲”,这更是突出爱的“纯净”。——你就是我心中纯净如莲的梦中情人啊!
最后一节,写你是人间四月天里的树花(前面写的是草花)和梁燕。
诗人不说“满树的花开”,而说“一树一树的花开”,突出一个“暖”字;诗人不说“燕在空中欢叫”,而说“燕在梁间呢喃”,突出一个“爱”字。所以诗人说“你是爱,是暖,是……”。
以上,通过对语言的比较、还原、变式、移位、翻转,学生几乎把整首诗以“说”的形式细嚼慢咽地“读”了一遍,此时再要求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读诵、背诵,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三)为什么要这么写,不那么写:看(揣摩)作者思想感情
这一点,已渗透在上一环节中。语言不是孤立的,一旦存在于整篇文章(这里是诗歌)里,它就浸润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
【附原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作者通联:湖北阳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