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探究
2018-11-30曲诗萍
曲诗萍
【摘要】小学语文重在积累,积累重在自学,自学重在预习习惯的养成,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在学生预习的习惯的养成方面下大力气,课堂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预习方法 习惯培养
有过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效。做好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个良好的心理准备,上课时能有针对性地学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想当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想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就要加大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精心指导,循环训练,让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自学能力,创建高效课堂。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的预习实际效果甚微,想做,但是没有方法,流于形式的多,学生大多数停留在粗略地读读课文,应付了事,有的老师不重视预习作业的布置和检查,从而导致学生也不去重视预习的環节。那么,如何在预习上下一番功夫,让学生真正形成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呢?
一、尊重差异,明确预习要求
如果让学生预习,就一定要提出相应的要求,没有具体要求,学生就不知道怎样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因为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由于年龄和已经知识基础的不同,那么预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一年级孩子,只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就行了;二年级相对高一点,要求会查字典和分析字形;三年级重点是字义和把课文分意义段;四年级要让学生能大致说出段落的意思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年级则要学会抓住课文的中心和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六年级要求不全面一些了,要求学生对字词、句段、主要内容和中心领会三个维度,整体深入预习,能根据课文提疑难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不同的年级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螺旋上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同一个班在不同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提出的预习要求,学生不可能都完成的那样好,肯定要有差距。学有余力的完成的多一些,在完成共性问题后再完成一些稍稍有拔高的问题,学习有困难的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就可以,也就是说能初步掌握四分三的字词,知道课文的大致内容就可以了。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家就会感觉到预习要求越是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预习效果就越好。
二、规范流程,细化指导
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老师的指导是非常关键的。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自觉学习、主动调节学习方法的控制力相对较弱一些,我们在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预习的语文学科切实可行的方法。每一种预习方法一定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这里以高年级中高年级为例,说一说相关的预习流程,在实际的操作中,我要求学生的预习的流程是:“默读课文——消除障碍——朗读三遍——摘抄词句——全面思考”,那么每一个步骤如何要求和操作呢?即做什么?怎样做?
第一步:默读课文。每一篇没学过的课文,都会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那就要求初读课文的时候,可以用默读方式带着要求进行。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呢:第一个要求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如课文写了什么事,介绍了哪些人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样的景,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等。最终的目的就是对整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完整印象。第二个要求很简单,即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语词或句子。
第二步:消除障碍。就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词语弄懂,要大致知道每个词语的意思。另外对课文当中的背景还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查阅。
第三步:朗读三遍。消除了生字障碍以后就可以大声诵读了。大声诵读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是非常有好处的。预习中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要把课文读通读顺,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录音,重放之后,就可以知道自己哪里读的不标准或者不正确,在下一次朗读时加以注意;第二遍朗读主要是挖掘课文内容写了什么,感悟课文思想,知道作者要向我们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或情感;第三遍主要体会课文是如何表达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文章脉络结构,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等等。
第四步:摘抄词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语文学科靠的就是平时的积累,我们每预习一篇课文,都要把就认为有价值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这些句子有的可以是修辞手法有特色的,有的是思想内容有深工的,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进去,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步:全面思考。通过以上的四个的预习步骤,我们最后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梳理性思考,那么思考什么呢?那就是这篇课文有什么特色,我有什么疑问,我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我有什么体会,等等。
通过上面五个预习步骤,学生有读有记,有思有写,就有了一个比较规范的预习笔记。我们对预习笔记的项目也要有一个大体的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预习模板,在预习的过程可以视课文内容合理记录,讲究灵活。
三、坚持不懈,形成习惯
既然认识到预习在语文学习和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那么就要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加以体现,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点,任何一种习惯不去坚持不去指导不去落实,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个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的预习习惯呢?我觉得在具体操作中就做好以下几点:
1.在习惯养成之初,老师一定要做好指导,严格督促学生,时间上保证,专门安排几节预习指导课,专门设计预习作业,专门做好预习作业的检查与指导,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手把手,一对一帮扶,帮助他们掌握预习方法。刚开始的时候,用一个月的时间放在课堂上进行,等学生整体上进入状态以后,老师要试着放手,把预习的时间安排在课外,即回家进行。但是,老师还要每天像检查作业一样严格检查,让预习活动真正落实,真正养成习惯。
2.预习作业如何设计。我们该怎样设计预习作业呢?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材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预习任务目标,以问题为线索设计预习作业。以《军神》一课为例,我们在设计预习作业时,除了常规性的生字词,课文朗读、课文归纳的主要内容外,我们还可以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问题下可以设计几个分解小问题:刘伯承为什么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1)沃克医生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刘伯承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表现怎样?(3)收集刘伯承的资料,课堂上交流。
3.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具体方法。比如,何如给课文分段分层的,如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何概括课文主题思想,等等,还有如何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怎样发现课文中问题,提出有价值值得探讨的问题的能力,课内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外就会提高预习的能力和效果,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4.为了检查督促学生形成预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要专门安排学习成果交流展示的时间。对于一些比较浅显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解,把学习体会与成果和大家共同分享,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可以进行组内交流也可以小组比赛交流,放手让学生教学生,大胆锻炼学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给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机会。在交流中思想上得以碰撞,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总之,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贵在老师的坚持,老师的引导,老师的督促,老师的评价与鼓励,一旦学生形成真正的预习习惯,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习成绩,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