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朗读训练中“声乐”技法

2018-11-30王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1期
关键词:音乐课声乐学科

王军

朗读一直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项目。在教改如火如荼的今天,学生的朗读能力到底如何?我们的朗读教学是不是适合学生的需要呢?透视精彩纷呈的语文公开课,我们会发现,如今,配乐读,表演读风靡一时,配乐精巧细腻,表演催人泪下,也确实造就了一大批的“明星式”学生。可是受益的仅仅是极少数的精英学生,大多数学生的朗读仍然“美”不起来。

请先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学校高年级组的一节公开课,小组活动进入到运用朗读来展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环节时,第一个学生读得声音喑哑,没有感情。

老师在进行引导后,鼓励他说:“来,让我们读得响亮些!”

学生很努力,脸色憋得微红,似乎很用力,可是一开口,声音高了点,但还是显得沉郁压抑,其他小组的孩子发出了低低的笑声。

老师及时给予了肯定,说:“不错,有进步,不过还要把声音放出来。”

于是,学生再次努力,捧书的指节都微微发白,然而,读出的声音依然达不到老师理想的要求。

老师只好说:“请你们小组的其他同学来示范一下。”

小组商量过后,另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声口一开,确实高亢有余,却一直处在那有些尖锐的八度上,无法体现对文本感情的理解,做不到抑扬顿挫。

老师说:“很好,声音洪亮,但是还要读出感情来。xxx同学,你来读给我们欣赏一下。”

xxx读得确实很生动有情。

老师很高兴:“像xxx同学这样,大家自由读,读出感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

片段分析:其实,片段中的这种场景是经常发生在小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甚至都带有了普遍性。1.学生的朗读声音放不出来,高度上不去。2.学生的朗读只是声音的高,忽视了情感的体验。如同片段中的第二个孩子,算是教学中能放得开的高了。可惜“喊叫式”的朗读不是我们语文朗读的培养目标。3.学生的朗读真正能达到教师要求的只是少数。片段中的xxx同学是代表,是精英,是少数的。不客气的说,是我们在公开课中用来镇场子的。

【片段二】

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读到儿子离去,花朵盛开的段落。学生读得低沉而少感情。几次的不成功似乎让学生失去了读的兴趣,课堂沉闷。师灵机一动:“还记得音乐课上老师怎么带领你们问好的吗?”

生:“记得。”

师:“来,音乐课代表带大家来做一做。”

音乐课代表:“同学们好——”

学生:“你好你好,老师你好。”

师:“这样的发声练习还有吗?”

音乐课代表:“啊,啊,啊,啊——”

学生们笑哈哈地跟:“啊,啊,啊,啊——”

师趁热打铁,说:“保持这种快乐的状态,保持住这声音的高度,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学生再读,声音的高度,感情都明显好转。

师:“以后我们朗读时,如果觉得声音放不开,大家就想想这种状态。不行的话,我们也在上课之前做做发声练习。好不好?”

学生高兴的回答:“好!”

片段分析:这个片段中,老师在朗读训练遇到障碍,学生朗读兴趣丧失的情况下,没有略过,省略掉朗读训练的过程,而是机智的引入音乐课堂上常见的声乐发声练习,跨学科的练习让学生重新快乐起来,重新建立了朗读的情绪。既有效的突破了朗读训练过程中的难点,又体现了“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观。音乐课堂上的发声练习,训练虽简,却符合音乐学科中“声乐”的发声训练,体现的是“美声”唱法的基本技巧。这种简单有效的训练,能够迅速帮助学生打开喉咙,保护嗓子,是不是能为我语文教学所用?

通过两个教学片断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师法声乐发声技巧,指导朗读发声训练。

一、为何要借鉴声乐发声技巧,指导朗读发声训练?

回溯片段一,其实,我们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只是提出了“读得高一些”,“读出感情来”——这是“做什么”,可是“怎么做”,即使是怎么读得高一些,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忽略了的,甚或是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学生读得响亮、悦耳。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加强技术层面的朗读发声技巧的指导与训练,有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如何借鉴声乐发声技巧,指导朗读发声训练?

通过与音乐老师交流学习,寻找值得语文朗读借用的技巧。

1.正确的呼吸。声乐训练强调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要求“用气息托住声音”,肯定了胸腹式呼吸法,提出用调整呼吸状态来调整歌唱状态的观点。朗读需要这种科学的呼吸法。

2.准确的起音。声乐训练认为只有完成良好的起音,才能获得轻松柔和、明亮圆润的声音。而要完成良好的起音,一定要正确呼吸,喉头稳定、思想集中、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声带积极闭合。这符合朗读对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要求。

3.声区与共鸣。要达到音色统一动人,富有穿透力,共鸣的位置必须相对稳定、准确。这为小语朗读找到了一条读的更加响亮的道路。

4.感觉教学。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训练的效果。这也完全适用于小语朗读教学。

三、怎样通过师法声乐发声训练,做到读之有道,读之有效?

1.寻找适合语文教学的训练方法,坚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探索出适合语文朗读技法训练的美声之路。如帮助学生训练胸腹式呼吸法,我们可以让学生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氣吸到胸上;而想让学生读的更加响亮,也可以让学生体会“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在朗读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也更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

2.寻求音乐学科的帮助,加强语文与音乐学科的联系,寻求音乐学科在美声技法训练上的力量支持。音乐学科毕竟是声乐技法训练的主阵地。我们可以把一些更加专业的知识通过与音乐学科相联系,分散到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去。莎士比亚所说:“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了一半好的歌唱。”我看,好的歌唱也完全能够获得一半好的朗读。“喊着唱”“真的唱”“假的唱”“收着唱”也都可以成为“喊着读”“真的读”“假的读”“收着读”。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她发展到今天,自然有她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针对一些小语朗读训练的弊病去不断求索,不断改变,以求得理想中的积渊之水,成山之石,用声乐技法训练语文朗读亦不失为方法之一种。

猜你喜欢

音乐课声乐学科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喜欢的课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众生相
今天的“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