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角色的重塑与提升
2018-11-30王俊杰
王俊杰
教师的课堂角色,并非一个新鲜的教育话题;然而在当下的教育语境中需要反复重提,是因为许多教师至今还没有完成清晰准确的角色定位。具体到语文学科,教师的课堂角色更让人争鸣不休而见仁见智。除了课标零星述及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被广泛认同的课堂角色还有“参与者”“评价者”“促进者”等。本文对教师课堂角色的传统认知不再赘述,而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旨归这三个核心视角,另述语文教师课堂角色的三重要义。
一、从机械的教案搬运工到灵动的文化建设者
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又哪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班级,两个教师,甚至是两堂语文课?然而当下,为省却烦劳而日日照搬教案、照本宣科的教师大有人在;为追求应试效果而大力鼓噪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的教育管理者也不乏其人。这些背离常识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于是学生们试卷上呆滞僵化的文章解读与千篇一律的作文构思,也就见怪不怪了。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灵动的课堂文化建设者,而不是机械的教案学案搬运工。建设是一种创造,而搬运是一种执行。教育因创造而美丽。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首先要“开发和利用”好的课程资源就是教材。对于同一篇课文,其潜伏于文本中的解读契机与解读路径往往各异其趣。惟有根据教情与学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这个文本可以拓展的教学资源、可以生发的教育智慧才会源源而出。此外,还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一切带有语文内质的素材,将它们巧妙整合成鲜活灵动的语文课程——报刊网络、广播影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社会热点、校园活动、家庭生活等等,无一不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生动来源。
南通市教科院李凤老师执教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时,带领学生探讨“钻石”与“七”的文化内涵,就是对教材文本再度开发的成功范例。学生由钻石的珍贵、漂亮、通透、坚韧、恒久,想到小姑娘高贵的博爱、美丽的心灵、纯洁的人性、不变的坚贞与永恒的善良;由“七”在各个领域中的种种文化寓意,而想到它代表的圆满和美好。这样打通课本内外而建设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思维碰撞异彩纷呈,文本解读无痕深入。倘若抽离这些文化的渗透而将主旨照本宣科,学生自然学得索然无味,既没有学习过程的充分享受,也没有文章要义的深刻认同。
二、从虚妄的读写理论家到实干的素养先行者
在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师群体中,活跃着众多“虚妄的空头理论家”。他们长期不读书、不写作而只做题、只讲题,固然质“虚”;可他们却理直气壮地叫学生多读书、勤写作,可谓胆“妄”。这个“虚妄”的族群,正在把语文教育引入一个备受诟病的尴尬境地。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除了习得一套毕业以后再也无用的答题套路,又有多少人被培植起受用一生的读写兴趣?
教师是课堂对话“平等中的首席”,只有教师的语文素养足以让学生钦佩,“首席”的尊严才能得到有力捍卫;倘若教师在语文素养上缺乏学术优势,其课堂受欢迎程度必定让人担忧。以阅读教学为例:一些教师或被应试之风深深裹挟而丧失自我,或陷于世俗功利而无暇阅读,以致熟稔考典而远离经典。教师自己不读书,却不断倡导学生读书,其号召的苍白无力与指导的捉襟见肘是可想而知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什么比教师自己潜心读书更能影响学生好好读书了。同样,学生一提到写作就大叹苦经,也是教师自己疏离写作实践又缺乏写作研究所致。教师要多写下水文,体察学生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锤炼上的种种苦乐,才能让写作指导更接地气,而不至于无的放矢或夸夸其谈;教师更要对学生的写作活动深入研究,从他们的写作背景、写作心理、写作过程等层面去探寻文章成败得失的深层原因,而不至于死磕在写作结果这个貌似终端而实非终端的评价上事倍功半。
只有教师素养先行,才能带来师生的课堂精彩。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的叶敬国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在课堂上能超越教参而认识到童话背后的更深寓意:批判了成人世界中广泛存在的虚荣、虚伪、愚妄的丑恶现象,与叶老师阅读先行、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基于对安徒生大量生平资料的阅读研究,教师在课堂上方能驾驭自如,并以自己的博闻强识启发了学生,最终成就了思维碰撞的精彩。
三、从功利的套路应试奴到守正的潜能激发者
教学旨归的高下,决定着教育品质的优劣。如果教学完全被应试所绑架,其过程必将枯燥乏味,其结果自然遗毒深远。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正在这条急功近利的应试之路上挣扎、彷徨。社会强大的惯性力量已经将许多老师的思考力裹挟,于是“唯分是从”的偏执原则变成心照不宣的“教育圣典”:凡不考的一律不教,教了也是白教;你咋考我就咋教,考纲就是教纲。以文本阅读的佳句赏析为例,学生经过老师反复强化所形成的赏析套路(本句用了……的修辞手法,……地写出了……,表达了……之情),已僵化到毫无审美体验与表达个性的无聊地步,这与课标强调的“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也是背道而驰的。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潜能的激发者——学生从这里获得不仅仅是语文的知识与技能,更是语文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动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指向于升学考试,更要指向于孩子们的长远人生。
以阅读教学为例。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師,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们阅读的方法,更要点燃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学生能否无关功利地爱上阅读,是检验一个语文老师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学生接受了若干年的阅读指导,除了能应付考卷上的短文阅读,既没有激起阅读经典的兴趣,也没有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更没有形成大量阅读的积淀,这样的阅读教学贴上再多“有效教学”的标签,也只能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写作教学亦然。写作的很多经验都要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发现与内化,甚至可以说,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自我修炼、自学成才的过程。写作教学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写什么”,也不是“怎么写”,而是“愿意写”的问题。语文教师对孩子们写作上的最大贡献,不是教给他们多少写作的方法,而是扶正他们写作的态度,唤醒他们写作的热情。
只有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才能引领学生向语文素养的深处摆渡。笔者执教《为学》一文时,对全文最难的第2小节,采用“情境导读,巧识层次”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悟句间逻辑:一个男生、一个女生领读,老师友情客串,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如果你是节目导演,你将如何进行朗读分工?学生的智慧火花被瞬间点燃,很快在相互启发中形成朗读的分工方案并全班展示。这个趣味诵读,有明确的活动情境与任务驱动,要远比教师单纯讲授语意层次更加高效、有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由此激发出的关注语言内部逻辑的潜能与习惯,将长久地助益于他今后的阅读与写作。
美好的课堂当是生命的相互交融与相互成全,语文教师除了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促进者”等常规课堂角色,更要与时俱进地肩负起“文化建设者”“素养先行者”“潜能激发者”的课堂使命,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点火器,让学生藉了课堂学习的点点薪火,点燃自主读写的熊熊火炬,照亮语文人生的辽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