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问题设计,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18-11-30刘勇
刘勇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成这一目标,值得思考探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进而形成一个灵活开放的思维场,以此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和方法。关注问题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注意把握高度、选好角度、设计好梯度、拓展广度并去挖掘深度,让学生在合理、有序、高效的问题中,感受真实的学习和思考状态,实现自我思维品质的发展提升,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把握高度,理清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讲解思路教学。他亦提出“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问题的设计,是在理清文章思路,对文章有一定高度认识下进行的构思设计。清晰的思路,是课堂的灵魂,是课堂顺利进行的保障。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阻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高度自觉。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删繁就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情,突出教学重难点,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于问题之中。让问题驱动整个课堂,将教学的各个环节恰当地融入到问题之中,促使“学生从简单的‘完成学习走向‘自我实现的过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获得感”[1],激发学生在具有高度的问题设计下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提问、自我思考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二、选好角度,激活思维
好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面对阅读教学,在文本细读中可以发现并提出很多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在教学目标下进行,问题设置指向要明确,要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和认知规律,而不能随意提问。好的问題,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让小问题激活学生大思维,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敏锐性。如在讲授《登高》(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一诗中,如果教师直接讲授诗文或者先让学生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许都没有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再以此进行概括分析效果好。“读完全诗后,从诗句中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先设计这样的问题,或许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再根据诗中词句总结概括诗人情感,由表达情感的词语来开启诗歌的讲解,进而提出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些情感的,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这样的设计未尝不是一种尝试。从先找出表达情感的词语这个角度来切入整首诗歌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观察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敏捷性。
好的问题设计角度,能够让学生迅速找到学习的切入口,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进行思考。当然,问题设计角度的分析与选择,考验着教师思维的缜密性、敏捷度。唯有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者,方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角度,审视旁人未曾审视的观点,用小的角度打开大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多角度思考带来的快乐,甚至打破一成不变的前人之言,将课堂变得有新意、有创意。
三、设计梯度,引导思路
文本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有条理性和逻辑性,要层层推进,有一定的梯度性。“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以一贯之,循循善诱,由浅入深,这样就可以让一个由浅显的小问题引申出有深度的大问题带动整个课堂,从而达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课堂自然流利的效果。对学生而言,做事先易后难,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难变易。而当头一棒,则会让人丧失信心。对于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先易后难,并及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搭桥引线,引导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面对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思考表达,这就需要在设计问题时有一定的梯度。同时,学生的思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回答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清楚、表述不完整等问题。老师也要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性,便于在解决问题时,及时捕捉学生问题的有效信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逐渐引导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遵循: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筛选信息——学生自主总结——教师点评指导——师生共同总结的问题思路,有层次的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设计中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呈现逐步强化、渐次高涨、步步攀升的层层推进关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思维”[2]。所以,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环节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有梯度的问题中,都能有所答、有所获,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维品质。
四、拓展广度,发散思维
人的思维具有跳跃性,课堂更多的是现时生成。但“精心的设计,是积极生成的首要条件。换而言之,没有预设就很难有生成,若有生成这样的生成也是消极的、毫无意义的生成”[3]。因此,课堂力求现时生成的同时,更要有精心的课堂设计准备。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顾及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方面探究思考问题,多角度做好问题预设,提升问题设计的广度,以此有效应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活跃思维、发散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提高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有广度的问题,常常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左右逢源,将相关问题及知识点串起来。拓展问题的广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有广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形成一些有创新性的问题和想法,提升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挖掘深度,提升思维
课堂要有思维火花的碰撞,要有深度思考的机会。在问题设计中,就要结合文本,挖掘有深度的知识,设计有深度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有深度的问题,能够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如在讲授《炮兽》(人教版选修)时,设计《炮兽》大场景的描写,对整部小说有何作用的问题。因为《炮兽》的故事是发生在反映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巅峰之作的《九三年》的开头,对一篇来自鸿篇巨制的文章,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将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并去查阅相关资料,挖掘文本的深度内涵,带动学生的深度思考。
语文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也要求我们需要挖掘问题的深度,思考语言文字的韵味,从而提升思维品质。叶圣陶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讀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4]从咬文嚼字中读出言外之意,有时也需要老师的问题设计和引导。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必修四)中,“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和“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两句话中“令”和“为”字便可提问深究,进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每一篇文字都应该弥漫着蒸腾的血气和气温,都是个性生命基因的复制和重组,都打着人生经验、情感和感悟的印记。”[5]而问题的设计就可以从最小的文字着手,巧设问题,深度挖掘,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关注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提高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深刻性,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深入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老师有高度、有角度、有梯度、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设计中,进行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高效课堂互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问题的思考当中,从而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想龙.在问题化学习中引导学生思维发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07
[2]陈雁.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12
[3]吴春来.发现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8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