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菩萨蛮》(其一)中的“小山”究竟谓何?

2018-11-30曾芷倩邹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1期
关键词:温庭筠发髻屏风

曾芷倩 邹玲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而生的产物。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能够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也能够在微观上体味同一阶段的不同诗人同中存异的风格。温庭筠的《菩萨蛮》(其一)一词被收录在第7个专题“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中,这一专题是唐诗转向宋词的过渡。

对于词中“小山”一词的注解,教材上给出了三种说法: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一说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或指女子弯弯的眉毛[1]。对备受争议的“小山”一词,采用多种观点作注解的行为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但是,这三种注解中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小山”一词究竟谓何阐明自己的观点。

一、众说纷纭之“小山”

对于这首极尽女子慵懒情态的闺阁词,学者们对词中所抒发的情感倾向并无异议,一般都认为此词是写闺怨,是典型的花间词风的代表[2]。但是,学者们对于此词开篇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争议颇多,对“小山”一词的解释有八种之多。在此,我列举出了较为主要的六种说法。

(一)山眉说

这种说法与教材中的第三种解释相一致。夏承焘先生将“小山”解读为“山眉”,依据是“唐明皇造出十种女子画眉的式样,有远山眉、三峰眉等等。小山眉是十种眉样之一”[3]。何谓“山眉”?即女子眉毛的形状像一座山。与温庭筠同时代的韦庄,在《荷叶杯》一词中写过“一双愁黛远山眉”这样的句子,山是眉之形,黛是眉之色,可谓印证了当时确实存在“山眉”这一种眉形。

(二)山枕说

古代的枕头与现在的枕头大不一样。刘学锴在《温庭筠全集校注》中指出:“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间微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称”[4]。“山枕”一词作为实物名称,始出现于晚唐词,《花间词》中出现最多[5]。的确,与温庭筠同时代的词人也多次写到“山枕”这个意象。如顾夐的《甘州子》:“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山枕上,几点泪痕新”,“山枕上,翠钿镇眉心”。如牛峤《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其实,在温庭筠其余词中,也多次出现“山枕”这个意象,如《菩萨蛮》(其十四):“山枕隐浓妆”;再如《更漏子》:“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山枕的使用者多是女性,这与晚唐五代流行的妇女发式有关。当时的妇女多梳高髻,盘以假发,堆积如云,再加以繁复的头饰。为了方便,妇女多有顶着高髻不去头饰而眠的习惯。山枕能够让妇女的发髻有所安置,避免悬空带来的不舒适感。

(三)山额说

台湾教授萧继宗将“小山”解读为“山额”,他在《评点校注花间集》说道:“小山二字,注家多误解。……至于所谓‘金明灭,唐宋人以黄涂额,略似今日之印度女妆。至于‘小山之‘小字,初看似尚未安,实则古人审美,以妇人额小为美。

(四)发髻说

这一说法与教材中的第二种注解一致。徐培均在《唐宋词小令精华》中将“小山”解释成“隆起的发髻”,持这种观点的还有金克木。他认为:“小山分明是说妇女挽髻睡觉,睡醒后发髻高低不平,宛若小山”[6]。王子今结合壁画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小山”形容“高髻”这一认识,又为这一说法增添论据。

(五)小梳说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最先提出“金背小梳”的说法。他认为“小山重叠金明灭”所形容的,也正是当时妇女头上金银牙玉小梳背在头发剪重叠闪烁情形[7]。

(六)山屏说、屏山说

山屏说认为“小山”是指画有山样的屏风,这与教材中的第一种注解一致。吴小如在《古典诗词札丛》指出:“据日本今天所保存的唐代习俗,断为此实床头枕后之小屏风,‘小山乃屏上所绘之金碧图案。”[8]山屏说是针对屏中画作而论,与此不同的是,屏山说的出发点是依据屏风的形状而言,即折叠的形状像小山的屏风。这两种理解虽然在侧重点上不一,但是其落脚点仍是将“小山”解释为“屏”。

二、“小山”谓何之我观

纵观以上六种说法,似乎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这种仅从“小山”这一个名词来作解的方法,尚为不妥。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词境作解,即明确“重叠”“明灭”这两个动词的意义和适用语境。

先来看“重叠”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词的意思是一层层堆叠,用于相同的东西即可。但在唐五代,“重叠”描写的对象大多是自然景观,以显示描写对象的数量之多、气势之宏。在山水、树木、花叶、云朵等对象中,山体成为最常见的描写对象。例如,韩翃《赠兖州孟都督》:“远山重叠水逶迤,落日东城闲望时”;姚合《送僧贞实归杭州天竺》:“九漠相逢千里别,青山重叠树苍苍”;牛希济《谒金门》:“秋已暮,重叠关山歧路。”唐人在描写山体时,常常会给予读者一定的时间暗示,温庭筠也有相关描写。他在《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中写道:“秦原晓重叠,灞浪夜潺湲”,一个“晓”字,点明时间,勾勒出一幅群山重叠迎着晨光的画面。柳宗元在登九疑山时咏叹道:“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随后,重叠的九疑山作为装饰画,出现在了五代人的床屏上。鹿虔扆的《虞美人》一诗可以作证:“九疑黛色屏斜掩,枕上眉心敛。”

至此,对“小山”的前三种解释都有其不合理之处。首先是“山眉说”。虽然韦庄的词句证明确有“山眉”这一样式,但眉毛何来“重叠”一说?加之古人用字极简,后文又写道“蛾眉”二字,温庭筠作为一位词人,断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其次是“山枕说”。“山枕”很明显是硬枕,硬枕无法重叠,软枕还可以,可软枕不叫山枕。正如董志翘在《名物训诂的好参考—读沈从文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指出的那样:“……描金之漆,当是硬枕,硬枕也无重叠之理……”。再次是“山额说”,与“山眉”一样,何来“重叠”的说法呢?古人用词讲究精炼,不用“重叠”形容山额。宿妆下是“浅”“薄”;失态时,则是“惨”“淡”。均不说“重叠”[9]。

再来看“明灭”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古人对“明灭”一词的运用,与“重叠”有相同的语境,大部分也是用于描写山峦、繁星、流水等自然景物。用“明灭”一词时,则点明有光线的变化,例如,李白诗云:“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韦应物诗云:“明灭泛孤景,杳霭含夕虚”(《往云门郊居途经回流作》)。在温庭筠的词作中,有一首《经西坞偶题》也写到了“明灭”一词:“日影明灭金色鲤,杏花唼喋青头鸡”,写出了金色的鳞片在阳光照射下的闪烁之状。可见,“明灭”的感官效果,和光线的折射有关,且多半不是物体自身生发的,而是强调光线影射下,两相交汇所得的一种共鸣感应[10]。

由此可以看出,“重叠”和“明灭”的适用语境是多用来表明光线的变化以及自然背景的混沌不清,给人缥缈空灵的美学感受。至此,我们可以分析出,“发髻说”和“小梳说”是不成立的。“金”不是指金质饰品闪烁的光泽,而是指光线的变幻带来的感受。《菩萨蛮》(其一)描写的是女子在早晨慵懒的情态,早上,光线充足且富有变化,极有可能出现日光明灭的场景。

至此,“屏山说”和“山屏说”似乎是较为合理的。但是,古人很少用“重叠”修饰屏风,写到屏风折叠时的场景,多用“掩”“展”“开”等动作,描述其状态也是多用“屈”“曲”,无“重叠”的用法。只有在写屏风上的山水景色时,才会出现“重叠”一义。所以,由此观之,“山屏说”才是最准确的解释。

对备受争议的“小山”一词,采用多种观点作注解的行为固然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但是,若采用的多种注解中存在不合理之处,建议应当只给出一种最准确的解释,否则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开拓思路,反而使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惑,不利于对整首诗的深入把握。当然,笔者能力有限,对“小山”一词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之处,查找的资料也不尽全面,还望大家对将“小山”解释为“山屏”最準确这一说法进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全唐五代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王世立.别样视角看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小山”及欢情[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9):5-6.

[3]夏承焘.唐宋词欣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31.

[4]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一〇[M].中华书局.2007:950.

[5][9][10]武晓红.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6:162.205.204.

[6]陈汉.“小山”新解[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3-25.

[7]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351.

[8]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282.

猜你喜欢

温庭筠发髻屏风
古人为什么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傲骨
傲骨
现代红木家具鉴赏
汉服美人独家
唐朝“作弊高手”温庭筠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咸阳值雨
石榴
情人节浪漫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