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向切入多元解析

2018-11-30何凌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1期

摘要:古诗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古诗兼有知识性和赏析性。古诗的知识性学生理解较为容易,通过文言知识的积累就能够解决,但古诗的鉴赏仅靠知识的传授和获取是无法解决的。面对这样的困境,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研究诗歌的特点,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鉴赏,以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鉴赏;切入角度;多元解析

随着岁月的更替,人们离古诗的真实情境越来越远,这使得学生鉴赏古诗的难度逐渐加大。但是,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古诗是文化传承绕不过的坎,而且也是广大学生必须涵泳、体味的文学样式。为此,到底该怎样去鉴赏古诗,就成为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现实课题。事实证明,这个课题相当有价值,也急需我们去攻克。

笔者拟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及思考,谈一谈有效开展古诗鉴赏的做法。

一、朗读切入,了解诗歌内容

在古诗教学中,朗读显得尤为重要,所有的理解学习延伸都要扎根于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面对一篇古诗,教师首先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尽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体验、欣赏。只有通过通篇朗读,学生才能对文章有整体把握,在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教师带领学生通篇反复朗读,准确了解全诗内容。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作者先谈传说中的天姥山,借助“微茫”“向天横”“掩赤城”等词语,写出这座山的特点,继而引发对它的梦游之旅。到了古诗主体部分,即梦游部分,作者写了“渌水荡漾”“千岩万转”等所见之景,写了“清猿啼”“熊咆龙吟”等所闻之声,写了“云之君”“仙之人”等所遇之人。最后,作者写梦醒之后“魂悸”“魄动”“恍惊”等心理,“起而长嗟”等动作,“觉时之枕席”等事物,“古来万事东流水”等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等心志。从行文脉络来看,作者紧扣“梦游”,写梦游前、梦游中和梦游后的情形。

二、以“比”切入,理顺诸多关联

“比”是指比喻,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事实上,作为特殊的表达,古诗的语言无论是个别的还是整体的,它们的“所指”含义都是丰富而隽永的。要将古诗解析清楚,学生就必须做到由此及彼,现结合古诗内容细加分析。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从开头部分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开始,作者就倾注了别样的主观意识。事实上,天姥山的气势并非如此。李白之所以这样写,有其强烈的自我色彩,融合进了“比”的元素。其实,单从这一部分的内容来看,学生并不能透析出这个倾向。等读完这首古体诗的正文部分,细加鉴赏之后,学生才会有一定的认识。在梦游的主体环节,作者将这天姥山写得雄奇瑰丽,变幻莫测。这样写一定有其特殊用意,除了表明作者的喜好之外,学生还应该将思维进行延展,而延展的基本路径就是运用“比”这一传统方法。

天姥山是一座难以描述的高山,五岳向其“顿首”。此山已然被作者融进了“比”的意味,学生可以由此山的“高”联想到皇权地位之高,朝廷凌驾于百姓之上的高。对应到作者曾经的仕宦之梦和并不如意的仕宦之旅,学生自然会将梦游天姥山比作心系朝廷、皇权。作者李白对于自己的士子之梦难以释怀,但在现实中又难以实现,因而只能用梦的方式进行虚幻的补缺。于是,对应到作者在梦游中对天姥山景、物、人的描写,学生对“比”的认知会有更加深入的体味。“千岩万转路不定”不仅在写山的弯曲、难走,也在指向于仕宦登攀之路的難行。“熊咆龙吟殷岩泉”明写熊和龙的咆哮,暗写统治者的震怒、情绪的飘忽不定。“栗深林兮惊层巅”明写深幽的山林和层叠的山峰受到“熊咆龙吟”的震荡,暗示着帝王权威的非凡和影响的深远。“迷花倚石忽已暝”,天刚刚还亮着,但转瞬之间天色已晚,天地之间阴暗下来。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自然时间的更替轮回,学生对这首诗的认知就只能停留在浅表层面上了。实际上,由“天”可以想知天子,由天时的变化联想到天子的变化无常。唐玄宗刚刚还对李白赞赏不已,却又突然对其遗弃不用。李白在朝廷为官的经历给了他极大的震撼,曾经的壮志满怀,变为现时的哀怨、不满,但是碍于皇威,他不便直接言说,于是化作文人惯用的“比”。“仙之人兮列如麻”,山中的仙人们得悉谪仙到来,用最高礼节欢迎他。老虎弹瑟,鸾鸟驾车,仙人列队,在这隆重的礼遇之中,李白感受到了自己的被尊重,体悟到了自身的价值。正所谓现实不满梦来补,这个特殊的虚实之比体现出了诗人难以言说的政治失意,也透露出他对美好前程的曲折展望。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从文学创作主体出发,李白在创作中使用了“比”;从文学解释学角度出发,古诗鉴赏这项工作需由读者完成,而且完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读者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对古诗丰富含义的理解可体现为微观层面的直接对应,例如,将“熊咆龙吟”对应为皇权的威严。对梦游天姥山这一举动的感知,需要结合诗人的鸿鹄之志、曲折的仕宦之路,将这两者进行关联,建立起意义的连接。

三、以“合”切入,涵泳古诗意蕴

对于古诗的理解,除了透析其背后的“比”之外,还需要联系古诗的创作背景、主旨等层面,进行多元解析。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从背景来看,李白意欲作别东鲁朋友,因而旧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仅仅将其理解为告别诗,就降低了这首诗的意蕴层次,也偏离了诗人的创作主旨。梦醒之后,作者由衷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中的欢乐与人世间的何其相似,都会成为“东流水”。经历过仕宦沉浮的李白选择了“访名山”,而不是“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的这种选择是其人格的显现,也是其政治取向的终极表白。“且放白鹿青崖间”看似比较消极,但其中实则暗含了诗人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其实,对这首诗的理解上升到这个层级,鉴赏才达到借助想象“大开”之后的意蕴“大合”。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个层面出发,反过来审视此诗的创作。原来,对天姥山的向往是李白矛盾心理的曲折反映,梦游天姥山是诗人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心灵的虚幻放飞,梦醒之后的直抒胸臆是其最终的人格抒写。于是,在这多元的解析之中,学生对全诗意蕴的把握也逐渐深入。

古诗鉴赏确实有其独有的难度,但是只有找准角度,进行多角度的切入,掌握并理解创作的背景,揣摩行文思路,从“实”走向“比”,再运用“合”的方式,精准涵泳古诗的意蕴,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层次和理解深度。

参考文献:

[1]杜益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古诗鉴赏有效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6,(30).

[2]陈小英.高考视角下的古诗鉴赏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18,(21).

[3]周菁.浅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中的借景抒情[J].中国教师,2017,(1).

作者简介:何凌(1979—),女,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