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材新解
2018-11-30邓怡红
摘要:《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七个专题。此专题重点是讲孔子论学。文章第3则谈到孔子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从第1则和第8则也可以看出孔子十分推崇好学的人。通过对第3则和第9则的解读,可了解孔子所论“学”的基本含义是提升道德修养。通过解读第5则、第6则和第11则选文,可知孔子所论“学”的基本内涵还包括知“礼”。
关键词:孔子论学;修养道德;知礼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七个专题。此专题重点是讲孔子论学。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专题有详细的解读,本人试着重新梳理选文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孔子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就是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一样忠厚诚实的人,只是比不上我喜欢学习。忠信,是人与生俱有的。孔子成为后人敬仰、推崇的圣人,是因为他忠厚诚实而难学,还是天生博学多识呢?通过“不如丘之好学也”一句我们可知圣学皆孔子通过学习而得,他的学习精神令人难以企及。(见本专题第3则)
孔子本人好学,所以他十分推崇好学的弟子——颜渊。哀公问:你的弟子当中,谁好学呢?孔子回答说,颜回好学。颜回死后,孔子十分惋惜地说:“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见本专题第8则)
孔子赞赏那种生而知之的人,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通过学习而“闻道”的人,是其次的。孔子尤其警示那种无知却不学习的人,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种遇到了困惑而不知学习的人,就属于下等的了。(见本专题第1则)
孔子孜孜不倦地学习,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即勤勉之义。这句话又提到了,孔子好学古人,也就是他学习的对象是古人,为什么呢?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就涉及孔子学习的内容。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增加学识,与古代学者相对的是今之学者,今之学者学习是为了“为人”。即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卖弄。通过本专题第3则和第9则,我们知道孔子喜欢像古之学者一样,通过学习提升道德。学习的基本内容为“道”,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本专题第7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道德修炼的过程。一个人不求安饱,志在学习,无暇顾及外界纷纷扰扰。孔子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就是这个道理。若志在安饱,哪有时间致力于学呢?这是在学习准备阶段对道德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学习过程中要勤勉一些,谨慎言谈,避免夸夸其谈。敏,即“勤勉”,与“慎”相对,“慎”即“谨慎”。“敏”与“慎”正体现了孔子擅长在矛盾关系中思考问题,此处用矛盾对立统一之法来思考学习过程中的行与言。从这一则语录中可看出孔子学习的基本内容为“道”。此则选文可以和第4则选文结合起来看。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不好学,一味好仁,它的弊病是愚蠢;不好学,一味只知道聪明,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不好学,一味喜欢诚信,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不好学,一味喜欢耿直,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不好学,一味勇猛,它的弊病就是犯上作乱、闯祸。好仁、好学、好信、好勇、好刚,这本是值得肯定的六种德行,但如果“不好学”,就会产生种种弊病。所以,好学可以提升以上六种德行。
综上分析,孔子认为“好学”的基本内涵是修养道德。孔子“志于学”,除了志在修养道德,还有没有其他呢?他让弟子各言志,最终全盘肯定曾皙的“志”。曾皙没有谈经国济世之大志,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曾皙所言志,据东汉王充《论衡·明雩》的解释,“雩”是祭祀仪式,这是曾点欲修礼,恢复周礼的仪式。行“礼”的目的是什么?行“礼”的目的是求雨,风调雨顺,给人民带来好处。所以最终还是通过行礼实行“仁政”。孔子对此大加赞赏,可见孔子同样“志”于“礼”,“志”于“仁”。所以孔子认为学习的另一基本内涵为“知礼”。
通过本专题第5则,也可以理解孔子所认为的“好学”即“知礼”。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此则意思是说: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犯上作乱、闯祸;一味直率而不拿礼来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在上位的厚待父母及亲族,那么民就为仁所激发,兴起仁厚之风。不遗弃旧交,那么百姓就不会不厚道。读者一定会有疑惑,这则语录为何会选入这则专题呢,文中并未提及“学”呀?将这则收入专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去支撑孔子重言仁的观点,岂不是更贴切吗?因为“仁”就是对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体现。无礼就会使“恭、慎、勇、直”等良好道德品质有失偏颇。那此处是不是编者失误呢?不是。我认为第4则提到的学的基本内容是“修身养德”,而第5则和第4则有相似之处,有了良好的道德但一味喜欢谦恭、一味慎重、一味勇猛、一味直率,不拿礼来节制就会使美好品质产生弊端,这与不学习会产生同样的后果。
孔子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礼,这一观点在第11则得到支撑。此则大概含义是:孔子教导儿子和其他弟子一样的学习内容,要求他们学《诗》和《礼》。为什么学《诗》和《礼》呢?学《礼》估计很多学生没有疑惑,《礼》记载了周代各种礼仪,尤其是士大夫的礼仪。学习《礼》体现了孔子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学习《诗》在孔子看来除了可以让自己增长一些知识以外,最重要的是其可以“兴观群怨”,可以“事父,事君”。孔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社会。
再看此专题第6则。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怎样的人才能算是学过呢?尊重有才德的人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侍奉君王,奉献生命;与朋友交往讲究诚信。《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解读为学习的内容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道德修为。的确,孔子常将有道德和女色相对立。学习可以使有道德的人看轻女色。敬、孝、忠、信,可以说是通过学习提升道德的表现。这也是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礼制的一种表现。
通过对此专题选文的解读,使学生了解孔子认为的“学”侧重道德修养和知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所论“学”的当代价值。
参考题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请同学们思考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与孔子所论“学”有哪些异同并谈谈你的思考。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搜索查阅四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内涵。21世纪教育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既包括德行修养,也包括技能学习。比起现今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孔子注重学“德行”,这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說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作者简介:邓怡红(1984—),女,广东省阳春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