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活的教育学”

2018-11-30肖甦

中国教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人格

肖甦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尤侧重苏俄教育理论与教育制度研究。长期致力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播与研究,参与多部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翻译,主编译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发表相关文章多篇。

2018年是B.A.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世界级教育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7年10月20日第39次大会通过决议,号召2018年开展世界性的B.A.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对中国基础教育界的影响尤其突出,他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影响了中国几代教育人。《中国教师》杂志发起教师征文活动,探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展开“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的话题讨论,既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更是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自发自觉学习教育大师思想提供一个有意义的交流平台。这也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O.B.苏霍姆林斯卡娅教授的判断:“我相信,即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有做出这个决议,中国的教师们也会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并展开纪念活动。”

一、常读常新的苏霍姆林斯基

本次征文的主题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那么,苏霍姆林斯基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如何做才是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合格教师呢?再度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发现,除却已经熟知的爱孩子、相信孩子、发现闪光点、不用一把尺子、开凿泉眼等经典内容依然鲜活外,另一些同样被反复论述的经典观点此次于我尤其感悟深刻,比如,要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要把孩子视为未来的父母;教育就是要用人格影响人格,等等。我们不妨一起来品味其中的深刻含义。

首先,真正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师必须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教师职业不仅是以真心爱孩子为基本起点,还必须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关注并影响他们的精神生活。他指出,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经常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①他提醒教育者,没有爱心,不努力去理解孩子精神世界的人,只配当个教书匠,不可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教育者、指导者”,因为一个孩子的精神面貌,首先因他生活起步的道路上是由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引导而定。

苏霍姆林斯基不能容忍只关注分数而忽略精神生活的做法,认为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不负责,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他申明,“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是不可容忍的。精神上的贫乏会导致道德上的空虚和堕落。最严重的损失是人的损失,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教育者要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首先就要关心人的心灵培养,“不应当把任何一个少年‘推出校门,当作‘包袱甩掉,或者给个‘3分就把他打发走,说什么‘让生活去教育他吧。”“一个人如果在学校里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进入社会后仍然是个道德粗野的人,他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②

转回中国教育现场,在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学霸”与“后进生”都同样身份鲜明。在初三年级,成绩排名第2的学生残忍杀害了排名第1者只为成就首席“学霸”愿望;同为高中学霸的小A与小C只因聚会时的话不投机,小A重点大学一毕业就赶到北京找到正在中科院读研二的小C,在小C专门为其接风的饭桌上向他连捅数刀,令其当场死亡。这种恶性事件看似是个案,但是否也在拷问教师们,在忙于教学、忙于检查知识掌握、忙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他们的精神世界被什么所左右吗?诚然,学生的精神成长绝不可能只取决于学校教育,学生的犯罪行为也不可能由教师买单,但关注并影响学生的精神生活必须输入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成为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其次,教师不仅应把孩子当作学生,还要把他们视为未来的父母。

苏霍姆林斯基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教育学首先是人学,必须首先关注人本身”。孩子进入学校成为学生,是开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随后他走出学校时将成为一个拥有社会属性的人,不仅有自己的职业,还必然会担当社会的另一个角色,——为人父母的角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小孩子当父母来看待,其实并不是遥远的事,一个人无论今后成为什么人,他都将会成为父亲和母亲。“高明的教育之道,就是善于把不懂事的孩子当作明天的父母来看待。”③

在他看来,把孩子视为未来的父母,首先意味着要像尊重每位父亲、母亲那样尊重坐在课桌后面的小学生,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并做到师生平等尤为重要。这会使师生关系有一种新的格局,会少许多居高临下,多许多平等和尊重。其次,培养合格的未来父母要从培养孩子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开始:尊重长辈,珍视亲情,热爱父母,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德,这种情感是孩子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基础,也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源头。最后,未来的父母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做大写的人的高贵品质才可能成为优秀的父母,才能保证未来家庭拥有健康和谐的氛围,从而保证家庭教育演进的良性循环。苏霍姆林斯基就此写道,“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要知道,“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而“再过二十年,我们的小学生就会领着自己的儿子来上学,就会跟我们一起来思考怎样更好地教育他”。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们,“教育学生怎样做父母的第一所‘學校即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对他们进行完满的道德教育”。①

第三,人格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

作为一名把全部心灵和毕生精力都献给教育、献给孩子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既高度评价教师的职业,也把对教师的要求提到相当的高度。他认为教师是世界上最人道的职业,因为教师是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人——打交道;教师不仅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人,而且首先如同孩子父母一样,是孩子向他学习生活的人。“一个教师要成为教育者,就应该向学生打开通向知识世界的窗口,同时又能触及他的个性,打动他的思想、情感和良知。”②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是仿照他们每天见到的那些身边的人的行为,教师就在这些人中。

可见,教师的人格与个性、学识与技巧对学生教育和影响至关重要。苏霍姆林斯基由此坚信,“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育中所实施的一切——观点、信念、理想、世界观、兴趣、爱好等的形成,都在教师的人格这个焦点上汇合”,而这些会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反映到学生身上,影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的形成。谈及教师人格与个性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有丰富的论述,如“教育学生首先不是靠某种方法或手段,而是靠人格的影响”“教师只有当掌握了最精细的教育工具——道德科学、伦理学的时候,才能成为教育者”“教师个性的教育力量,取决于‘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程度”“教会孩子生活——意味着把人类获取和积累的道德财富从心灵授予心灵”③,等等。不过,在涉及教师具体该怎样影响孩子时,最触动我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两个问题及其解答。

第一个设问自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什么时候进行得最鲜明、最积极、最深刻呢?这就是在教师的情感接触了学生的情感的时候。”他指出,教师与学生情感接触的机会很多,但最常见的是在课堂上,因为教师“既在传授知识,也在教学生思考和生活,培养他的认识和情感”“真正的教育者在讲解真理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对待真理的态度,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①,否则,知识就只在他的意识的表面滑过,没有走入他的心灵。

第二个设问自答:教师能否在学生的心灵里留下痕迹?苏霍姆林斯基曾表示出这样一种擔忧,“教育工作中最令人痛心的现象,就是一个教师工作了几年离开学校后,没有一个人怀着感激的心情追忆他,他也没在人们心里留下任何痕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失败,也是教育的损失,而要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必须不懈地完善自我、提高品德修养,用高尚的人格、并从道德层面去影响学生的个性。“要使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他的学生的榜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热爱知识,不知疲倦地探求新事物。”他还提醒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对人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有高度的道德水平。他确信,“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人活在世上是为着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②

人格必须用人格来塑造,个性需要用道德来滋养,道德教育不是灌输大道理而是情感的沟通,是走进心灵,是点燃思考人生和追问真理的心灵之火。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在用思考、用文字提醒教师应当怎样在学生心灵中留下痕迹;他也始终用自己的真诚与行动丰满自身人格,勾勒合格教师的形象。他强调教师要以德性在学生心灵中留下痕迹,他更推崇人要在世间留下痕迹。“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③而他本人,恰恰用毕生的奉献为孩子、为学生、为教育、为世人留下了他永远的痕迹。

苏霍姆林斯基总是以通俗、精准、趣味、平实、触动人心的语言将其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呈现在自己的教育著作中。研读这些著作,总有一种置身于教育现场、可以与其对话、与其共鸣的亲切感,我们用“常读常新”,“常读常悟”来概括读后感一点不为过。研读这些著作,我们可以获得一系列关键的感悟词汇:喜欢,——其生动的描述能让人喜欢上教育;思考,——其议叙结合的丰富内容能促使人不由自主地思考教育问题;发现,——其关于教育现象与本质的娓娓道来能让人发现教育中的美、教育中的问题;创造,——教育家用经验与智慧建构的教育现场能引起人强烈的参与、对比、探究和创造的欲望……

二、超越时空的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用不懈的理论探索成就了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学体系,用丰富的教育实践打造了一所世界著名的帕夫雷什乡村学校,用爱心满满的奉献诠释了一位既睿智理性又感情充沛的教师形象、一位既领导有方又平易近人的“教师的教师”形象。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凸显的是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人学教育观,他坚持教育学就是人学,坚持把关注人本身、培养人、培养有德行的人、培养大写的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教师的第一要务。正是其教育观的独树一帜及其解读的深入浅出,使得他的思想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穿透力,可以跨越地域、跨越时空、闻名于世界,他的名字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区域始终响亮。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在其童年和青年时代在家里是响亮的,他是家里备受喜爱的孩子;从教之后在学校是响亮的,他是备受学生爱戴、教师信任的好老师、好校长;在苏联后期,尽管有弘扬也有质疑,他的名字仍然是响亮的,他1970年去世,他的很多著作,如《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及《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三卷本)等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由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教育出版社、俄罗斯加盟共和国教育出版社、苏联教育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从苏联走向了世界,东欧一些国家、日本、中国的研究者20世纪50年代末就到访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他本人也应邀到访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参观讲演。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著作已经被翻译成世界各国的59种文字,各种译著不断出版、再版、扩印,总发行量早已超过四百万册。在教育家诞辰100周年之际,仍有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波兰等不同国度的教育研究者撰文纪念他。

从著名的程度来说,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起,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最响亮的地方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翻译出版了他的几乎所有著作,很多著作甚至有不同译者、由不同出版社出版;进入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乃至于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这个名字依然响亮、光鲜。无论在城市学校还是乡村学校,他的《给教师的建议》被视为教师们的案头工具书,几乎人手一本。截至2018年5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个单行本发行量已达100.5万册,多年来持续创造着外国教育名著发行量的中国之最。毋庸置疑,苏霍姆林斯基是中国近1500万教师队伍中知名度最高的外国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已诞辰百年,他离开这个世界已近半个世纪,为什么这样一个时间空间都距我们遥远的人说的话、做的事、写的书,始终仍然被我们热衷着、崇拜着、研究着、践行着、创新着?

我以为,其中最关键的、最恒久不变的东西是这位教育家思想里人性的东西、本真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人本的东西得以让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制度,穿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苏霍姆林斯基不仅仅在其生长的那个时代,不仅仅在他生活工作的那个社会制度环境,而且也在完全与它相反的社会制度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对那个时代的人影响广泛、对现时代的人影响深刻,对未来的影响力度也依然不会弱减。

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是一个价值无穷尽的教育思想宝库。 该体系生成于20世纪后期的苏联,其彼时产生的广泛影响自不待言。但我们更加珍視的是其人道主义教育观、德育观的现实价值、永恒价值。

就中国教育现实而言,我们不难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毕生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育人德为先的人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今我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极具现实意义。无论是诠释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质含义,还是拆解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学校实践操作,亦或是分析道德教育不利导致后果的原因,我们都可以从这位教育大师的“活的教育学”中获得启迪。他坚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将道德高尚置于首要地位;他主张德智体美劳各育必须相互渗透,告诫教师不仅要讲授真理,还要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态度,将知识转化为信念;他主张人格必须用人格来影响,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面镜子;他坚信自我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和憧憬幸福人生、争做好人的愿望;他思考家庭教育的意义与潜能,探究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总之,在培养德行为先、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遗产是当之无愧的教育百科全书。我们随时可以从中获得直接的、形象的、可操作的、可深思的、可展望的、可回味的教育启迪。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教育的财富,是中国教师的财富。他既属于他那个年代,又超越了那个年代,他的教育体系是活的教育学,它虽根植于苏联,但涌动于世界,它既会持续发出真理的光芒,又能被后来的探索者们不断丰富、发扬光大。与我们而言,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必须是做有时代感和角色感的教师。在时代不断发展、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需要在把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内核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本土化创新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本国、本地、本校、本班乃至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结合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教育经验、教育问题,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创新。

我们的教育不仅物理空间广大,而且精神空间、探究空间、创造空间同样广大。我们既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追随者,更是努力将其思想创造性付诸当今中国教育实践的探索者。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