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的智慧
2018-11-30何煦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全书共分21卷,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8国,分别记录了从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前后,约公元前967至公元前453年的王侯治国的言论。其中,各国史料的比重不一,《晋语》共9卷,但《郑语》仅1卷。《国语》的作者至今仍有各种说法,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在晋朝以后,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也有观点认为《国语》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各国史官所记录的材料加工汇编而成的著作,并非一人之言。
“语”是西周时期记载君臣治国之语的一种文体。《国语》中的言论和历史事件,均为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真实人物和事件,其目的在于记载“邦国成败、嘉言善语”,以便能够“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与其他经典相比,《国语》的风格特征比较突出。首先在文体形式上,多为劝谏、问答、讽诫、辩诘;其次,语言平易近人,口语化风格明显,其中人物的议论和对话呼之欲出,与其他佶屈聱牙的典籍有较大区别;最后也是最突出的,《国语》主要以纪实为主,更注重客观事实的描述,在这点上就与《史记》中阐述作者观点的内容思路不同。
《国语》通过记述各国的政治言论,客观地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例如,《国语》中的《越语》生动详尽地记录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历史事件。“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经典谚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无惧失败与苦难的佐证。
除了表现“勾践灭吴”这类重大历史事件以外,《国语》经常选用一些发人深省的言论借以垂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是《周语》中收录的一句谚语。登,攀登高山。崩,山石崩坠。意思是,学好难如登山,學坏易似山崩。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驱逐,逃到成周。诸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国的执政者魏献子赞同,然而卫国大夫彪以为不可,并引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谚语以及前朝教训加以劝阻。这句古谚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从善之难、从恶之易,是古代先贤的劝世箴言,为后世政治家所重视。在《鲁语》中“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成为了中国人坚持勤劳节俭和反对骄奢淫逸的深层基因。《祭公谏征犬戎》一文中提出了“先王耀徳不观兵”,大意为君王应彰显美德而非炫耀武力,不可穷兵黩武。这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吴语》《越语》两部分中所叙述的两国争霸过程中的政治智慧和谋略,同样值得品鉴。
《国语》中不仅有“邦国成败”,也有平常人的生活智慧,“人不可以不学”“心如欲壑,后土难填”“华而不实,耻也”。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对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同样具有指导价值和意义。
(作者:何煦,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