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逆全球化”的思想武器

2018-11-30王莉段光鹏

前线 2018年11期
关键词:逆全球化全球化习近平

王莉 段光鹏

[摘要] “逆全球化”现象并不能改变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动力、目标指向、核心要素、战略举措等进行了整体设计,为建构新全球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逆全球化; 世界历史理论; 新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11-0012-04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背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新的全球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1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现象,表明在推动全球治理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治理,不断为建构“新全球化”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破解“逆全球化”现象的强大思想武器。

全球化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

19世纪中叶,马克思通过批判和改造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建构了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的歷史起点、动力机制、根本特征、未来趋势等进行了深刻阐述,为认识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支撑。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形成动力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尽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形成于资本主义时代,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世界历史的观念却早已有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出现是以大工业创造的生产力为前提的。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使以往各个民族、国家的封闭自守状态被打破,而越来越依赖于整个世界,从而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交往的普遍发展在世界历史的形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世界交往的出现,使交往首次打破民族地域的限制,从而使各个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可以说,从形成动力来看,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也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扩大与历史互动,全球化是与世界历史同步出现、并内含于其中的一种现象和过程。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本质所在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马克思指出:“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流通空间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2资产阶级作为资本的占有者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实现资本无限增殖和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需求,“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 。于是,世界性交往的普遍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人们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掀开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序幕。“资产阶级的时代”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历史性分析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描述而得出的结论。全球化的开始进程与世界历史的开创进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发展都蕴含着使世界融为一体的目标。而且,在全球化的开始进程中,资本也是直接的推动力量,最直接的经济动因也在于资本增值。因此,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的全球化。事实上,资本的逻辑依然支配着当今的全球化发展。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作用与全球化的根本特征。马克思在考察世界历史时看到了资本的全球化扩张的双重历史作用,一方面拉开了世界历史的序幕,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破坏性的后果,导致了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不平衡发展状态,加剧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不平等。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不可否认,全球化也是一柄双刃剑,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的同时,却促成了难以破除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导致了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全球化进程在整体上被附着了一种不公平的色彩。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规律与全球化的未来趋势。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绝不是世界历史本身,世界历史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在早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出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提供了物质准备和阶级基础。同时,共产主义社会对异化的消除,其生产、分配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特征决定了其与世界历史的本质是相互吻合的。马克思作出预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普遍交往的作用下,世界历史必将由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转变到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全球化既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使各个民族的解放和发展相互影响、彼此推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无产阶级队伍将逐步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从而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和整个人类的解放奠定坚实基础。

“逆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的周期现象

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等,标志着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的普遍担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 3。“逆全球化”只是在提醒我们,要积极寻找一条新的全球化发展道路。

“逆全球化”并不是对全球化趋势的否定。“逆全球化”,又称“去全球化”,是指与以市场、资本等要素在全球层面加速一体化的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的现象。 “逆全球化”危机的产生与全球化自身的矛盾密切相关,它背后反映的是传统全球化红利分配的高度不平衡导致传统全球化秩序难以为继这一事实,而且呈现出影响大、范围广、时间长等特点。从根本上讲,“逆全球化” 是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结果。在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及其产生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推动和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呈衰落趋势。于是,为企图解决其固有的经济矛盾,一直致力于推动并主导全球化进程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逆全球化”危机。而资本主义所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迂回反抗”,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印证,加快了人类迈向理想社会的进程。

“逆全球化”是新形势下全球性问题的反映。作为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阶段,“逆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归和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应对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利益分配不均与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状况所导致的受益群体与受损群体之间的激烈冲突,为维持稳定的经济社会秩序,各国政府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在政策调整过程中,由于各国都以自身利益为重,从而催生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保护主义具有传导性特征,一国的保护主义措施会导致与相应国家政策调整的恶性循环,破坏了世界自由贸易和全球投资体系的正常运转,破坏各国政策的延续性和可预期性,侵蚀人类社会合作共赢的已有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主义政策如饮鸩止渴,看似短期内能缓解一国内部压力,但从长期看将给自身和世界经济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1 另一方面,社会民众在经济低迷、社会分层固化、失业率升高、难民危机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排外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情绪,导致了政治层面上的“右转”,使右翼民粹主义强势扩张。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治民粹主义的博弈,导致出现了“少数权利”上升为“多数统治”的现象。

“逆全球化”使全球治理成为了焦点议题。全球治理是一种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机制,其本質是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各国公民为最大限度地增加共同利益而进行的民主协商和合作 。因为全球问题关乎全人类的发展,涉及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加以解决。但在全球性挑战增多、国际力量对比明显、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治理更多地涉及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等领域中大量广泛的具体议题,主要体现了合作、价值、规则等特征。面对气候变暖、物种濒危、疾病蔓延等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有助于国际社会共同担负职责,共同寻求有效解决路径。全球治理的发展也使中国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有机结合起来,既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创造了更好更为有利的环境,也为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更大更为方便的平台。

新全球化包含丰富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为应对“逆全球化”危机对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建构新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动力。“中国梦”承载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人民情怀与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因为中国和世界的顺利发展依赖和平的环境,而中国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也必须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中国与世界提供和平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时代追求,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诉求。因此,“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梦想同心同向同行,是中国参与全球事务和全球治理的根本动力。

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天下情怀”“和合文化”和“民相亲”一脉相承,同时也反映了在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双重推动下,人类越来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现实。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参与全球治理的目标指向,并进一步提出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理念,即努力推动世界范围的共商共建共享,突出强调一个“共”字。因为“任何一个共同体的产生都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离开了共同利益,就无法理解共同体所表现的‘共同行为特征” 1。“共商”就是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共建”就是通过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合作应对全球挑战;“共享”就是要让全球治理的成果惠及世界各国,努力实现共赢,特别是要让全球治理成果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时代呼唤的回答,是对世界各国诉求的响应。

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面对当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命运紧密交织的趋势,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是要在充分照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反映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的新规则,促进全球问题的解决。针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中国加快各种双多边的经济合作平台建设,为世界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不竭努力。针对现有国际金融机制的不完善状况,中国倡议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张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国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谈判,并向联合国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以表明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

积极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建设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涉及全球治理的不同方面,代表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打造新全球化的新内涵。作为中国主动发起的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既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治理模式创新的积极贡献,使这种治理更加广泛地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迫切愿望,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也体现了中国致力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完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我们相信,中国积极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规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王莉,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段光鹏,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许 海

猜你喜欢

逆全球化全球化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逆全球化”的挑战:从特朗普看西方内部的“颜色革命”
“逆全球化”浪潮来袭
回眸2016:“逆全球化”与新“全球化”
“逆全球化”的警号
标题党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