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的学问
2018-11-30老骥
老骥
以前在外头应酬,吃饭之前的固定节目是交换名片。未曾觥筹交错、先见名片翻飞,各种董事长、总经理、局长、处长往来穿梭,一时间“宾主尽东南之美”。交换过名片,便是紧紧地握手、热情地说“幸会”,好像不如此不足以热场、不足以显示“四美具,二难并”。
名片是介绍自己的敲门砖,所以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反映了主人的性格和做派。有的纸张挺括印制讲究,宜山宜水如传世的精品;有的材料简易做工粗糙,畏头畏尾像报秋的败叶。名片多为单张,职务信息一目了然;但有的朋友头衔太多,觉得单张名片的方寸空间已然盛不下他,可是又不敢突破公序良俗随意地放大尺寸,怎么辦?只好做成折页,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一行行群蚁排衙,写下他各种身份。我就收到过一个折页名片,有十九行字,字小而紧凑,好像口袋本《古诗十九首》的目录,凑到鼻子跟前还是“不辨牛马”,只能肃然起敬,扼腕不已。
这几年正风肃纪,领导干部应酬少了。偶尔出去吃饭,也都是“酒后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不再送人名片。但是,有一帮假“领导干部”,还会拿片子唬人。《围城》里头有个李梅亭,名片上印“国立三闾大学主任、新闻学研究所所长”,还有什么“县党部的前任秘书”,唬住了汽车站长,买到了紧俏的汽车票;现在也有不少大仙儿,妄图学李梅亭的伎俩,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
前几天看到一张名片,上写“中央领导秘书、办公室主任;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书法家;中共中央一支笔;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理论家和学者……”底下还有几行,但是为了避免读者看了身心不适,我还是不抄了吧。这些自赠的、不伦不类的职务下面,写着他先生的名字“高某来”,名字后面,又小字印一个头衔“上将”,好像已经饱食一肚子豆腐块、豆腐皮、豆腐丝、豆腐渣,临买单还不畅意,又咬了一口臭豆腐。这位高先生,不,高“上将”,居然还有一个雅号“槐树人家”,让我想起村道旁槐树下的农家乐,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除了假“领导干部”意欲行骗,一些企业界的朋友,也在名片上故弄玄虚。比如有一位导游李某湘先生,听说先贤老子姓李而想到自己也姓李,所以名片上就不再印“导游”,而是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老子”。然而这“第二个老子”的名片上,却印有一个他的旅游公司二维码,原来还是为了广告宣传。但是,他不知道广告宣传本身,恰恰违背了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倡导——做尽张致,最终还是自打嘴巴,何苦呢!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