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亿投资的《阿修罗》和等不到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2018-11-30罗晓汀
罗晓汀
在电影的划分中,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奇幻片与科幻片划为同一范畴。
如果你认可这种界定,那么接下来要说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段有关中国科幻电影的奇幻历险。
假如世界上真的有时间机器,而影片的编剧、监制、制片人杨真鉴借此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回2016年7月8日,他会对一部当天在河北香河国华影视基地开机的电影做出什么改变呢?
这部电影就是2018年暑期档最大的谜题——《阿修罗》。
电影《阿修罗》海报
这部号称历时6年打造,耗资7.5亿,汇集35国电影人才,全片2400多个特效镜头,目标票房30亿,并且目标是向全世界证明自己、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奇幻大片,也开启了一场奇幻的票房之旅:电影在上映仅三天、票房不到5000万的情况下,于7月15日官方微博发表正式声明撤档。
而在7月13日,片方还曾发布微博长文痛诉评分网站“史无前例的卑鄙,愚蠢又可笑的黑水行动”,指责市场环境不公。
更加充满奇幻色彩的是,7月16日,一个名为“没错你真严肃 ”的微博博主发了一条微博,斥责影片宣发方泰和传媒,说泰和传媒的工作人员过来谈了一个合作,没有稿费,而是给了50张《阿修罗》的电影票,让他在文章末尾提一下电影。7月14日博主赠送了10张电影票,结果电影撤档,博主最后还赔给了泰和传媒那些没送出去的电影票的票钱。
至此,这部东方奇幻史诗《阿修罗》成了国产电影又一个史诗级的存在。有媒体称,《阿修罗》成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炼狱。
而“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似乎还是没从中国电影工业的炼狱中诞生出来。
虽然从2014年起,就不断有人提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概念,但一直到现在,中国也没有一部爆款级的科幻电影出现。即使将科幻片的姊妹类型——奇幻电影统计在内,国产电影也只有《鬼吹灯》系列体验过一定程度上的成功,而从《封神传奇》到《阿修罗》,奇幻大片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票房和口碑集体扑街的修罗场。
《阿修罗》的失败,成了一个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很长时间里,电影投资成本和电影工业化能力不足,被认为是中国无法打造出合格科幻片的重要原因。但《阿修罗》7.5亿的投资,约等于1.1亿美元,而近年好莱坞的口碑科幻片《湮灭》投资仅为4000万美元,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异形:契约》投资也不过9700万美元……然而如此巨大的投资和电影方宏大的理想,却在观众用脚投票的中国电影市场面前,遭遇惨败。
此处的悖论在于,1980年的国产科幻片《珊瑚岛的死光》豆瓣评分6.6,1988年的《霹雳贝贝》7.6分,而《阿修罗》最新评分为3.0分。
更大的投资规模和更大型的工业化制作,却并没有带来影片水准和观众口碑的同步提升。那么国产科幻片真正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从7.5亿投资的《阿修罗》到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中国电影到底还要穿越多少个黑洞?中国到底何时才能拍出我们自己的科幻大片?
《阿修罗》之鉴:7.5億投资,为什么没有“展示中国文化自信”?
关于电影《阿修罗》的三集纪录片《阿修罗诞生记》在央视播出时,片中主演们盛赞电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还说要“为民族争这口气”。
《阿修罗》的出品方是此前出品和制作《画皮》系列的宁夏电影集团和真鉴影业,2008年的《画皮》拿下2.3亿票房,2012年《画皮2》拿下7亿票房,但业内期待的《画皮3》并没有很快投入开发。
杨真鉴后来面对媒体时表示:“我们过去创造过两次中国电影的辉煌,再赚一把快钱是没问题的,但我们想打造一部引领中国电影产业往前迈进半步的电影。”
这部电影就是《阿修罗》。
通稿中的影评这样评价该电影:“将人的意念、臆想、灵感、灵修等哲学、心理学、行为学范畴的命题,通过相互交织的多维空间而呈现出来,从而让影片的世界观得到了通透而立体的表达,这一幕很有好莱坞经典科幻佳作《普罗米修斯》《湮灭》的范儿。”
还有评论指出:也许要再过几年,我们才能意识到它的伟大。
但暑期档尚未过半,从票房和口碑来看,《阿修罗》的确遭遇了一场湮灭,而人们并未意识到它的伟大。
正好相反,在中国电影一次次为工业化的“洋务运动”试错之后,此次的《阿修罗》似乎又为中国电影交出了新的昂贵学费。
令许多人疑惑的是,7.5亿投资虽然来自26家资本方,却没有一家是电影圈的一线阵容,这部电影因此遭遇了“洗钱”的质疑。
不过种种信息表明,《阿修罗》7.5亿的投资基本有据可查。
杨真鉴此前多次在采访中公开声称,7.5亿成本的30%都用在了特效上。按照杨真鉴的说法,《阿修罗》的特效制作达到了2.25亿元。
该片的特效也的的确确花了血本。该片先后在宁夏、青海等地取景,并在美国进行了为期15个月的后期制作,整个制作采取外景实景和内部搭景的模式结合,棚内面基达到3万多平方米,接近8万平方米的使用率。电影还使用了56公里的蓝布系统和8000万的光设备。
该片在人力投入上同样不惜血本。在美术方面,他们聘请了在全球概念设计师网站排名前40位的20位。业内人士认为,电影的拍摄过程可谓是“但求最贵”。
面对如此豪奢的举动,有投资界人士指出,《阿修罗》的投资逻辑可谓极度大胆而冒进。影片的投资一开始就将盈利线拉高到了30亿票房,却似乎完全没有考虑任何市场的风险,豪气干云地一股脑儿把钱全部花了出去。然而如此巨大的项目,选择的导演却是只在多部好莱坞大片里担当过武指的张鹏。这次是他首次独立执导电影!在演员选择方面,小鲜肉吴磊加上实力派梁家辉和刘嘉玲的阵容,也不像可以扛起7.5亿投资的大制作。
相比之下,为《长城》压阵的是国内一线导演张艺谋,主演马特·达蒙、威廉·达福、佩德罗·帕斯卡都是北美一二线明星。国内更有刘德华、鹿晗、林更新、郑恺、黄轩、张涵予的全明星阵容。虽然并不是阵容越华丽越好,但对于习惯看脸的中国电影市场,强大的明星阵容依然是票房最有效的保险阀。
更令人生疑的是该片的拍摄过程。
影片主创阵容多次告诉媒体,影片一开始唯一的概念就是阿修罗,没有任何剧本,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在完成了电影题材的顶层设计后,再找到三位好莱坞编剧用英文创作结构,“结构认可之后,我们自己往里去添人物、添素材”。
电影最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六界世界观,主要故事场景发生在人界、阿修罗界和天界。其中仅完成阿修罗界的华丽建筑群,就需要近千万美金。剧组用6面LED全部铺满3000平方米的摄影棚,以体现如梦似幻的天界镜像世界。
为了展示充满原始意味的人界,开拍半年,美术组整个驻扎在六盘山,提前种好了200亩的薰衣草、油菜花,只为实际拍摄时能有一个理想的背景视觉。
这场从视觉和高概念而非故事出发的华丽冒险,的确换来了影片远高于国产科幻奇幻电影的视觉水平。然而观众不是电影的特效验收人员,不管制作过程多么复杂华丽,观众要看的是故事本身,再华丽的硬件最后还是得回到电影本身。
从一连串夸张的数字里,我们看到的是剧组宏大的野心,但从电影本身来说,既缺乏足够华丽的演员阵容,也缺乏有血有肉的故事,仅凭眼花缭乱的特效,完成了一场网友口中“国产科幻与霍比特、权游模式互换”,这场电影的“高消费”遭遇“低产出”的危机,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被植入了这部电影的DNA中呢?
国产科幻重工业之疑:中国拍不好科幻片不是钱的事儿,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
该如何理解《阿修罗》这场奢侈的失利?进一步探讨,《阿修罗》的失利和“国产科幻片元年”的迟到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潜在逻辑关系?
拍科幻片当然离不开特效和钱。此前,全世界只有好莱坞这样的发达工业体系,可以支撑如此大制作的电影。
曾经独步天下的欧洲电影,这些年除了吕克·贝松偶尔拍出过《第五元素》《超体》这样的全球科幻爆款之外,几乎少有与好莱坞等体量的科幻电影出现。而在亚洲,日本、韩国倒是经常拍出新的科幻片,但也难言世界级的影响力。
历数全球电影工业最强大、最成熟的幾个国家,没一个把拍摄大制作科幻片当饭吃,不仅是因为科幻片需要比其他类型更多的钱、更好的技术以及更富经验的从业人员,还因为缺乏足够的市场去消化异常昂贵的科幻片。
《阿修罗》的出现足以证明,在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下,钱已经不再是头号问题。假设《阿修罗》最终票房真的达到了30亿,影片方是有可能实现盈利的,大家都知道,今年春季档的《红海行动》和《唐人街探案2》,以及最近的《我不是药神》,都达到了30亿票房量级。并且大体量且高品质的科幻制作,是有可能放到全球市场上赢取票房的。
技术也可以引进,当然肯定有人会问:中国电影在导演、编剧、美术等所有岗位上,有任何制作科幻片的经验吗?
但是请看,在《红海行动》出现以前,这个问题同样可以复制为:中国电影在导演、编剧、美术等所有岗位上,有任何制作A级战争动作片的经验吗?
答案是没有。然而《红海行动》大获成功。
事实就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到今天,特效的水准、制作的专业程度,已经足够撑起任何一种类型片的拍摄,即使有不足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引入全球化力量来补足。
何况早已有大量例子证明,中小成本依然能拍好科幻片。
另一个解释似乎也是非常有力的:“科幻”二字,缺一不可。
科,即科学。幻,即幻想。
好莱坞的科幻片之所以能风靡全球,一大原因就是背后的硬科技支撑。
从2014年的《星际穿越》到2015年的《火星救援》,里面都充满了符合科学原理的情节。
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是:奇幻、魔幻只需要想象力,但科幻需要有科技精神的支撑,而中国自古缺少科学文化土壤,没有形成整体的科幻创作氛围。
这么说似乎很有道理,但这么说的人似乎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涵盖于广义科幻片中的奇幻片,我们也鲜有佳作。
是不是中国人连想象力也很缺乏呢?
可是《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等传世经典早已证明,中国人骨子里从不缺乏想象力,但我们似乎缺乏将磅礴飞扬的想象力放到大荧幕上的能力。
《阿修罗》再次成为一个最好的例子。这部有好莱坞特效加持,被主创称作“中国电影工业里程碑”的影片,为什么没有解决故事内容与特效齐头并进的问题?这问题的答案也正好可以解答国产科幻、奇幻电影为什么不好看的问题。
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毛病无非以下几处:
一是不会讲故事。故事单薄,转折生硬,逻辑混乱,情感牵强……这些问题既出现在《阿修罗》身上,也同样可以用来总结《封神传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奇幻大片的失败。
这些电影无不将特效制作当作了电影的主要宣传点,而操刀这几部电影的导演此前的主要工作,分别是武术指导、视效总监和摄影指导,其中有两位是第一次独立执导电影。
奇幻电影作为重工业电影,对技术必然有高要求和高投入,而片方一旦过度重视特效呈现,忽视打磨故事,结果必然是故事中主人公无缘由的牺牲与满血复活,反派不到10秒被K.O或者自己K.O自己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一旦人物失去了真情实感,故事沦为特效的附庸,观众看的到底是什么呢?
二是特效水土不服。曾有网友说《阿修罗》就是《指环王》+《阿凡达》+《权力的游戏》,片中的女主装扮和《权力的游戏》中“龙妈”的造型如出一辙。类似的质疑还有,《封神传奇》的飞天城堡充满《星球大战》的神韵,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仙境被指很像《魔戒》。
好莱坞科幻电影特效之所以精彩,很多是源于想象力与科学的有机结合,例如《奇异博士》对古代法术和科学的结合。而国产奇幻大片的外包特效,却常常引发外包团队制作的内容和导演观念不符,或者照搬欧美大片的特效风格。这么生硬嫁接的结果就是,近几年凡是号称中国版“权力的游戏”“阿凡达”且投资惊人的奇幻巨制,无一例外地遭受了口碑冷遇,这背后当然是异质的文化土壤会让特效水土不服。
三是视觉的过度堆砌。在那些失败的国产奇幻片中,总是充满着闪烁的色块和华丽的外观,但特效越是美轮美奂,越是衬托出电影内容的无趣和如电子游戏般僵硬的既视感。
以上这些毛病并不是特例。事实上,即使不是《阿修罗》这样的史诗级失败,而是张艺谋的《长城》、徐克的《西游伏妖篇》、郭子健的《悟空传》这类相对靠谱些的奇幻巨制,也或多或少存在以上问题。
这些“奇幻大片综合征”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答案是:在中国目前还缺乏像好莱坞般制作奇幻大片的成熟机制之下,即使不缺钱、不缺技术、不缺故事,也很难实现技术、资金交流。
中国式奇幻大片本应讲述的是东方价值理念为核心的披着魔幻外壳的中国故事,而现在却成了找不到东方文化韵味、充满欧美日魔幻元素杂糅的说不清发生在哪里的魔幻故事。
这一切可以归结为影片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本质上是一场舍本逐末的瞎搞和对重工业特效的迷信。
不只《阿修罗》,许多国产奇幻大片和《三体》这类未完成的科幻大片,都将“工业化”和特效大片的标签贴在自己脸上,《三体》导演张番番的那句“我们不缺钱”言犹在耳,但也许人们并没有弄清楚什么才是中国科幻电影需要的重工业化。
有钱、有技术、有全球合作就是重工业化吗?上千个特效镜头,成串的流量明星,拿着高薪的好莱坞编剧用英文写以中国为主要市场的电影剧本,就是重工业化吗?
中国电影的重工业化,不仅仅体现在特效之贵,更体现在故事之重,好莱坞编剧体系的高度细化分工之下创作出的一流的好故事,这才是重工业化的题中之意。
当下资本的追捧,是国产科幻片的幸运。但资本并不是万能的,资本可以保证资源和高成本,然而中国电影界拍不好科幻片不是钱的事儿,不是技术的事儿,也不是人的事儿,真正的大事儿,是科幻片仿佛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一个黑洞——
它拉拽着时间使它变慢,就仿佛国产科幻片几十年都没有进步过,同时又吞噬着被卷入黑洞的资本、人力、物力。
可是黑洞真的是无法穿越的吗?还是我们仅仅是像《星际迷航》中的库珀一样,没有找到穿越黑洞的方法?
2019之问: “药神”宁浩能治好中国科幻元年的拖延症吗?
现在看来,中国科幻片元年要到来,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认真总结吸取《阿修罗》这些先行者烧钱试错所留下的惨痛教训;二是绕开错误的旧路,努力找到新的路。
找到了,就能治好中国科幻元年的拖延症。
但这一切并不容易,因为大制作的科幻电影本身,可能正在成为一条险途。
从2017年的情况看,好莱坞在面对所有原创非续集类科幻电影项目的时候,规避风险成为第一要务。
索尼哥伦比亚公司投资《银翼杀手2049》时,选择了优先获得票房分成的方案,他们放弃了电影下映后的一切收益。影片最终陷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口碑科幻片《湮灭》的本土票房累计只有3268万美元,连4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数字都没有达到。
为什么这些科幻片频频沦为票房毒药?
因为当下或许是一个硬科幻电影的坏时代。
从《银翼杀手2049》《湮灭》到《降临》,这些高口碑硬科幻片接连票房失利的同时,北美市场最卖座的科幻电影却是《星球大战》、漫威DC超级英雄大片、《头号玩家》等娱乐性高于科幻性的科幻电影。
近几年唯二卖座的硬科幻片,是雷德利·斯科特基于同名暢销小说拍摄的《火星救援》和诺兰大神的《星际穿越》。可就算是战绩赫赫的雷老爷子,去年他重拾传统科幻经典续集《异形:契约》,照样票房败北。
于是当国产科幻片的时代到来,需要做出的选择是:硬科幻还是娱乐科幻?
从2019年即将集中出现的几部国产科幻片来看,张小北导演的《拓星者》包含太空歌剧、赛博朋克、废土等元素。
滕华涛导演的《上海堡垒》,则将战争与未来上海相结合,阵容是舒淇和鹿晗的明星配置。
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郭帆导演、吴京主演的《流浪地球》,则充满了太空冒险元素。
简单来说,这几部电影都相对更接近于传统硬科幻。
只有宁浩导演、当前最顶尖的两位喜剧明星沈腾和黄渤主演的《疯狂的外星人》,很可能延续宁大导演“疯狂”系列的喜剧风格。
这些电影能够为国产科幻片破局吗?不好说。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波高成本科幻片的“集中强攻”,实为一场“大决战”。决战的成败,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五到十年资本市场对于科幻片的评级,如果这些科幻电影都失败了,那么国产科幻片很可能迎来自己的至暗时刻。
反之,则会有更多的高成本科幻片被生产出来。
2019年是不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尚难定论,但基本可以视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决战之年”!
机会和风险并存。
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同时《三体》三部曲在国际上获得巨大影响力,奥巴马、扎克伯格、乔治·马丁、齐泽克等世界知名人士纷纷成为《三体》三部曲的死忠粉。中国科幻一时竟取得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罕见的巨大突破!这显然会极大提升科幻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存在感。
但从市场实际容量来讲,中国缺乏本土科幻片的市场基础,这是事实。从《湮灭》到《银翼杀手2049》,这两年几乎所有的硬科幻片都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市场败北,甚至连本属太空歌剧的“星战”系列,在中国的票房也开始萎缩。近期最卖座的国产科幻片《逆时营救》,即便拥有强明星阵容和不弱的制作水准,票房也仅仅刚突破2亿。
再转头看看“友军”奇幻电影那边,它们也往往不能单靠特效稳住市场。《寻龙诀》《盗墓笔记》不仅背靠大IP,而且其实更接近探险故事,《捉妖记》系列则主打讨喜全家欢,它们实际上都不是“硬奇幻”电影。
这意味着,即将登场的几部大制作硬科幻的成分越强,越有可能遭遇更大的市场风险。
相对而言,投身春节档的科幻喜剧《疯狂的外星人》更被市场看好。除了春节档人们的“喜剧刚需”和沈腾与黄渤的强大阵容,被《我不是药神》的巨大成功推高的观众对于宁浩的殷切期待,最终令《疯狂的外星人》拥有了28亿保底发行的惊人市场待遇。
除了自身的保底任务,《疯狂的外星人》另一个重要任务,是为这一波国产科幻大片的科幻远征开一个好头。
为中国科幻电影“大决战”打响头炮、撕开突破口的历史性重任,落到了过去多次创造奇迹的新一代商业电影领军人物宁浩的肩上。
如果宁浩成功了,那将极有可能快速完成国产科幻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普及,从而为其后登场的几部硬科幻电影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不过,归根到底,这些科幻电影的成败,在一个口碑效应越来越明显的市场里,还是取决于电影的品质。
中国人真的拍不好科幻电影吗?
余以为,这根本就是个谬论。
回到故事的开头,1980年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那场围绕高科技武器展开的科幻影像实验故事中,包含科幻、惊悚的元素,充满想象力和情节冲突,即使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也完全符合优秀科幻片的标准。
其后出现的《霹雳贝贝》(1988)、《大气层消失》(1990)、《毒吻》(1992)等一系列国产科幻片,虽然多与儿童文学挂钩,并且特效简陋,但宣传的往往是环保意识,氛围更似惊悚片,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国产科幻片的理念和意识甚至是领先全球科幻电影的。
但之后的《未来警察》《机器侠》《全城戒备》这类科幻动作片,却并未壮大国产科幻片的声势。
接下来怎么办?科幻电影本身的“先天不足”是事实,没有好莱坞强大的工业体系做支撑也是事实,但从国产奇幻电影的《阿修罗》歧途之旅来看,现在真正阻碍国产科幻片成功的,不一定是先天不足,而是“后天有余”。这里的“有余”,指的是一种过度膨胀的重工业雄心。
国产电影重工业化,曾一度被看作是赶超好莱坞的“标配”。貌似当我们拍出《阿凡达》《魔戒》时,就可以追上好莱坞。
然而这种迷信本身就是危险的。
今天的中国观众,不会再为几亿投资去观影,也不会为多少明星、多少特效去观影。波诡云谲的奇观冒险、宏大至极的精美画面、行云流水的动作和神秘莫测的氛围,都是科幻电影的卖座元素,但所有这些都是零,只有加上了富有中国文化趣味和价值观的好故事这个“1”,一切才有意义,否则多少华丽的零加在一起,还是零。
好莱坞科幻片的本质,是一种“可复制的成功”。相对应的,国产科幻片少有成功的先例,比起好莱坞科幻大片,它们风险太大。然而当下被资本青睐的,却又恰恰是这种实质上“风险太大”的电影,因为科幻电影天生具有头部效应。这种悖论之下,就容易发生票房惨案。《阿修罗》就是这种逻辑下出现的史诗级失败。
只有影片通过将东西方文化元素结合再创造,为观众呈现一个瑰丽、神秘、充满想象力的幻想世界,讲述一个中国人看得懂、能够感同身受的故事,它才可能取得成功。
科幻片与奇幻片的差异在于前者遵循科学基础,而后者则偏向于不羁幻想。从本质上说,国产科幻奇幻电影的发展,一直像是一部奇幻片,而不是科幻片。
不过2019年将要登场的这些影片,让人看到了国产科幻片发展变成一部科幻片,再从科幻变成现实的可能。
在谈到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时,刘慈欣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科幻片在中国最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想象力起飞的平台,就应该把中国的现实、中国的生活作为一个想象力起飞的平台,如果说科幻片是一只风筝,这只风筝必须连着大地才可以飞起来,这是我对宁浩导演最充满期待的一点。”
如果能将中国现实作为国产科幻片起飞的土壤,国产科幻片就不会是断线的风筝了。
万众期待的“药神”宁浩,能治好中国科幻元年的拖延症吗?
這令人想起一句撩妹的老话:我有酒,你有故事吗?换到国产科幻片这里,能不能撩动中国观众,或许取决于:我有钱、有技术、有人、有市场,你有故事吗?
现在故事有了,电影人将如何讲述这个国产科幻的故事呢?
讲好了,“国产科幻电影元年”就不需要再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
2019年,让我们把科幻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刘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