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8-11-30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张柏山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 张柏山
张柏山 摄影/ 谢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在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居于重要位置。随着流域及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已经对河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是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黄河生态带的要素,主要是黄河流域河湖的水域、水量、水流、水质、水能、水生态、湿地与岸线边界。黄河流域、防洪保护区及黄河供水区范围内的河流水沙资源和陆域水土空间,形成横贯中国100万平方千米的黄河流域生态带,以及相应的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黄河不同的河流地貌、水沙条件、水土资源和生态结构景观,形成流域景观和功能多样的生态系统。
黄河是我国生态屏障构建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布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等均位于或穿越黄河流域,在我国社会安全、人居安全、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黄河作为我国西北、华北、渤海的生态廊道及流域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空间格局支撑,是流域及相关地区地表、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维系流域青甘和宁蒙区域生态平衡、控制沙漠东进南下、保护晋陕汾渭盆地和冀豫苏鲁黄淮海平原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水资源支撑,构成流域生态系统驱动、维持与平衡的关键控制要素,成为维护黄河和相关区域及渤海生态功能与稳定发育的关键基础。
同时,黄河是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保障。在全国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黄河关系着50多个城市的吃水问题、农业发展的保障。
黄河上游河源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源补给区,生物多样性敏感、重要;黄河是华北、中东部安全屏障构建的前部条件,是峡谷、荒漠、戈壁等区域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是流域高寒冷水、峡谷激流和平原过河口洄游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保护地;黄河是下游沿黄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水资源保障,是地下水主要补给水源,是流域下游相关地区和渤海生态系统演变与维持的关键控制因素。
黄河还保持流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黄河上下游生态系统多样,生态结构与服务功能独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据不完全统计,黄河流域有鱼类130种,底栖动物38种(属),水生植物40余种,浮游生物333种(属)。流域内分布有秦岭细鳞鲑、水獭、大鲵等多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黄河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研究
为做好黄河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近年来针对黄河流域规划和水资源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保护目标及对象,制定了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总体布局,构建形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并在资源性缺水及多泥沙河流生态需水、水环境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同时,还开展了“黄河流域重要河湖生态水量调查”“黄河下游生态流量试点工作方案”、“黄河流域生态流量管理与示范”等大量水资源水生态保护应用技术研究,多数研究成果已应用到黄河治理与管理、开发与保护实践中。
为维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黄河委相继开展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调水调沙、生态调度、生态补水等实践。从2005年开始,连续14年围绕黄河河口湿地生态需水、生态调度、水量调度效果评估、水生态监测及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初步构建了黄河河口水生态监测及评估体系,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四纵六横”80个监测点位的水生态监测站网,以河口为中心沿等深线扇形区域布设29个近海水生态监测点位,开展了20个地下水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在水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基础上,自2010年以来,对黄河三角洲水生态、水环境、地下水、土壤等进行了持续观测和调查,同步开展了水生态效果评估工作。
黄河三角洲水生态监测系统是黄河委在黄河流域建设的第一个水生态监测及评估体系,为黄河流域其他区域水生态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示范及试点,为新形势下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黄河生态水量调度的探索实践
在黄河生态水量调度的探索实践方面,黄河委开展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生态水量调度、黄河下游生态流量试点工作、2012-2016黄河生态水量调查等工作。
其中,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方面,为解决下游频繁断流、生态问题尖锐,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12月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1999年3月正式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配置和水量统一调度。
2006年8月国务院颁布《黄河水量调度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时段从非汛期扩展到全年,调度范围从干流延伸到支流,对9条重要支流实施了调度管理。
自1999年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确保了黄河不断流、城乡生活用水和农业关键期用水,水力发电运行良好。
在黄河生态水量调度方面,编制了《黄河水量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定》,对省际及控制性断面确定防断流预警流量和保障措施,干流连续19年不断流,连续13年未预警。
在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和月调度方案中充分考虑最小生态流量需求,统筹黄河下游小麦灌溉用水和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生态用水,努力保障4-6月份敏感期鱼类产卵繁殖和河口植被湿地发育的生态需水。
结合春灌用水和调水调沙,有计划地向河口湿地补水,增加利津断面入海水量。2008-2015年,累计向河口湿地补水3.08亿立方米。
在黄河下游生态流量试点工作方面,按照水利部关于在黄河、淮河开展生态流量试点工作的部署,黄河委编制了《黄河下游生态流量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批复要求,2017年开始实施试点工作。
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黄河可供耗水量分配干流耗水量为124.45亿立方米(比上年度增加3.19亿立方米)。黄河各省区的干流计划用水需求达158.26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达33.81亿立方米。
通过强化管理,年度超计划用水量比上一年度减少了7.57亿立方米,为黄河水量调度和生态流量试点实践工作创造了条件。2017年全年和生态敏感期耗水量均较2016年有所增加。
花园口、高村、利津断面全年实测来水量均多于2016年,各时段流量全面满足生态基流和非汛期最小生态流量的要求,基本满足非汛期敏感期鱼类栖息地生态流量要求。其中,花园口断面全年实测来水量185亿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增加8亿立方米),年均流量614立方米/秒。非汛期实测来水量134.9亿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增加24.1亿立方米),平均流量687立方米/秒;汛期实测来水量50.9亿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减少16.5亿立方米),平均流量479立方米/秒。各时段流量全面满足生态基流要求。通过实施鱼类敏感期生态调度,花园口断面敏感期同比增加21.7亿立方米,最小流量740立方米/秒,时段平均流量910立方米/秒,平均流量及流量波动情况,与平原型产粘性卵鱼类的生态学需求趋于拟合,基本满足非汛期敏感期鱼类栖息地生态流量300~1000立方米/秒的要求。
通过一系列黄河生态水利调度的探索实践,黄河委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构建黄河流域“两区(河源区域、河口三角洲区域)一廊道(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保护格局中,通过强化河源生态保护、河口生态修复、河流廊道功能维持,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然而,黄河水资源禀赋条件差,供需矛盾突出,很多工作亟需完善优化。现阶段黄河生态水量应强化黄河稀缺水资源生态调控和生态约束管理,推进黄河水量调度和生态流量耦合的综合管控与优先序管理,构建“确保黄河不断流,保证生态基流(保证率为90%及以上)和基本生态水量(保证率为75%及以上)。现阶段保证花园口、利津断面等敏感区代表断面敏感期生态流量保证率不低于50%;2022年力争保证花园口、利津断面等敏感河段代表断面敏感期生态流量保证率达75%及以上;2030年随规划骨干枢纽及西线等工程实施,逐步提高黄河重点河段代表断面敏感期生态流量保证程度,推进河流廊道生态功能修复”的生态流量调控体系与工作机制,促进黄河生态系统及“两区一廊道”的优先保护和重点修复。
随着近年来径流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黄河极其有限的可利用的水资源中有近百亿的水量配置到淮河、海河流域。黄河的健康关系西北、华北及黄淮海流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黄河生态调度,维护河流健康功能,是黄河治理与管理的重大任务。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开源节流”,把黄河的事情办得更好。
山东东营,黄河口国家森林公园冬季风光。 摄影/ 东方海岸/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