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高端品牌,助力军民融合战略深入实施
2018-11-30李伯亭
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以下简称“大赛”)自2016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第三届大赛从今年5月开始启动,正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初赛和半决赛已经结束,决赛将于11月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作为国家级军民两用技术发现和挖掘平台,大赛以其独特的主题、周密的组织、务实的风格和突出的成效,引起社会各界愈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我国军民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大赛承载着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大赛是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从其创立之日起就承载着独特的使命,肩负着时代的责任和担当。
(一)大赛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要战略和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需要政策法规的兴利除弊;既需要弘扬创新文化,也需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沃土;既需要充分发挥创新国家队的作用,也需要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要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全社会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新局面。大赛以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为目标,通过聚集和整合各种创新创业资源,搭建服务创新创业平台,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这对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赛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等问题,统筹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军民两用技术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该产业对于打造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就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抓手。大赛通过搭建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创业平台,可以不断地挖掘和发现先进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和项目,并通过集聚资源对这些成果和项目进行培育和孵化,对于发展壮大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大赛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军民两用技术具有军民双向渗透和双向扩散的特性,既可以满足“战场”的需要,又可以服务“市场”的要求,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带动科学技术进步、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发展、助力军队新质战斗力生成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机器人技术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其发端于民用领域,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但目前正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甚至将改变未来的战争形态。据统计,2004年美军只有150个机器人,2008年达到12000个,预测到2020年美军机器人数量将超过现役官兵的人数,机器代人作战将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军民两用技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要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促进军民高新技术共享和相互转移。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强化军事需求牵引,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国防科技转化运用最大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武器装备发展新需求,优化配置资源,不断提升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与应用水平。举办大赛正是落实军民融合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
二、大赛特色鲜明,亮点突出
从已经举办的两届大赛和正在举行的第三届大赛情况来看,大赛凸显了以下特色:
一是军地联合,上下联动。大赛在组织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军地联合特点,主办单位既有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防科技工业局等政府部门,也有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训练管理部等军队有关部门。
大赛采取了中央军政有关部门与省级政府联合主办的形式,初赛、半决赛分别在全国各地选择不同的城市举办,决赛在省级主办单位所在的城市举行。通过这种上下联动的形式,一方面扩大了大赛的影响,充实了办赛力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先进军民两用技术项目在区域内的落地转化,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主题鲜明,需求牵引。大赛紧扣“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这一主题,紧紧抓住军民两用技术这一大赛的“魂”和“纲”,瞄准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空间、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重点方向,发现和挖掘先进技术成果和项目。这些领域既是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更是我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如首届大赛获得金奖的“大功率全回转推进装置”“高分辨海底目标搜探系统”项目,其技术达到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水平,弥补了国内紧缺和短板技术,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是形式丰富,注重实效。大赛在组织比赛的同时,还举办政策宣讲、供需对接、成果展示、现场观摩等活动,拓展了大赛内容的丰富性,提升了大赛综合效果。
大赛通过引导相关企业、产业园区、金融机构观摩比赛、考察项目,开展技术转移洽谈,推动了一大批优秀项目落地和应用。如第二届大赛的获奖项目中,“单兵穿戴式助力外骨骼系统”等一批项目实现了在国防军工和经济建设领域的转化应用;“镁合金粉体材料制备”等项目成功推向市场,市场订单数额大幅增长;“特殊安保3D应用仿真示范系统”等多个项目均已获得B轮融资。
四是创新组织,致力多赢。为保证大赛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大赛形象和影响力,主办和承办单位不断改善和优化大赛组织实施方案,使得大赛愈益完善。如正在进行的第三届大赛,组委会对大赛的评审这一关键环节进行了改善优化,通过在一级领域下设置二级细分领域、将项目视频作为必审环节等,进一步确保了大赛的质量和水平。
众人趋之,必有其利。大赛为了满足各参与方的需求,通过创新组织方式,丰富形式内容等,使得各参与方各得其所。对于参赛单位来说,不仅向社会展示了其尖端技术,也了解了政策,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方向,促进了交流合作。对于观摩单位来说,大赛路演与合作洽谈并行的安排方式有利于需求方、投资方同技术创新主体充分交流,提高了对接效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可以使社会各方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相当于在家门口组织了招商引资会,对扩大当地的影响力,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不断创新是确保大赛永葆生机活力 的关键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灵魂和关键。大赛要永葆生机活力,同样离不开创新。为此,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推广宣传
大赛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以及国家级军民两用技术发现和挖掘平台,旨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热情,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形成“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大赛不仅仅是为了决出参赛名次和奖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比赛,建设一个以科技创新成果为核心,融合汇聚相关要素,打通军民两用技术快速转移转化通道,充分发挥军民各类创新主体作用的创新示范平台。因此,要加大对大赛的宣传推广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平面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为媒介宣传大赛,让更多的企业、个人、投资机构、地方政府等各方了解大赛,形成口碑相传的效应和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大赛获奖项目落地转化和应用的宣传,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单位和创新团队参赛。
(二)抓项目落地
成果应用、项目落地是检验大赛成效的重要标准。决出名次和奖项仅仅是开始,而抓好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才是目的。要以“实效”为目标,加强与地方政府、军队有关部门、优秀成果创新团队、投资机构的沟通协调,做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发掘、培育、转化、应用过程中的引导与帮扶工作,帮扶、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色的军民融合“小巨人”企业,落地、转化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大赛优秀项目。要抓住成果推介、项目跟踪、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关键环节,推动已经签约的项目尽快启动实施。
(三)抓专家评审
科学公正的评审是确保大赛获奖项目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军民两用技术涉及技术领域广,专业门类繁多,如何对参赛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就成为评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领域的细分,尽可能使参赛项目在同一“颗粒度”上归类。同时,要相应地充实大赛评审专家队伍,建立大赛专家库,完善专家抽取和选择机制,确保各类创新主体在大赛平台上公平竞争。
(四)抓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优质项目落地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对大赛获奖项目的支持力度,除了大赛给予现金奖励外,要加强大赛主办单位之间的政策协调支持力度,对大赛中具有显著优势且符合相关要求的典型技术与产品,推荐到主办单位在相应的科研计划或产业化促进渠道中择优支持,形成政策支持的“组合拳”。对于原始性创新、填补空白、弥补短板的技术和项目,协调相关部门及时纳入国家和军队重点科技计划予以支持。协调和鼓励地方主办单位优先安排获奖项目入驻相关产业园区,并给予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等。
(五)抓创新团队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具有创造能力和领先科研学术水平的领军性人才,是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也是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大赛奖励既是对创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创新人才的褒奖,更是对创新精神的弘扬。要通过大赛挖掘发现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型团队,认真落实激励政策措施,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强劲澎湃、源源不绝的动力之源。